..續本文上一頁佛的這顆心。一旦發出這顆心的時候,宇宙都能收到你的信息波,同時能增加自己靈動的能力,擴大自己的智慧啊。
般若波羅蜜法可以讓一切聽聞的人得到解脫,然後發無上菩提心,就可以證無生之忍,成無上之道。只有在自己的心中去找尋,才是正根正理,如法受持了。要從心外身外去找去尋,就是頭上安頭,永遠也找不到一個理,永遠也找不到佛。找的那個佛都是從名相上莊嚴,從內心當中還是無明的。
我講《金剛經》都是從心地上走,沒有從事相上講。因爲《金剛經》就是在破事相上的東西,破名相上的詞彙。大家一定要明白,《金剛經》講的就是性空,我們的本性就是空的,並不是空的一無所有,這個空是可以建立萬法的。但我們又不能依文字而立,又不能破除文字。古時候的大德都是透過來的人,佛菩薩再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爲了進一步打破名相上的障礙,緊接著就問,須菩提啊,你認爲如何呀,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是不是很多呀。須菩提回答說,是呀,非常非常多呀,那還用問嘛,世尊,叁千大千世界裏的微塵多的不得了啊,太多了,不能用語言來說。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這麼多的微塵,如來說不是微塵,是名微塵。這句話從事相上、名相上講,地球、月亮、星河,在宇宙中就是微塵。《華嚴經》《妙法蓮華經》裏都說過,微塵當中有國刹,一微塵一國刹呀。地球就是宇宙當中的一顆微塵啊。一個星雲或者一個星河都是由微塵組成的,在宇宙中,星雲本身又是微塵。我們身邊的微塵,塵土飛揚的時候微塵多到無數。從大到小,微塵無邊無際,無法用語言去計算。但這麼多的微塵,也是四大假合的,是空性的,是生滅的,不是永恒的實在的,只是假名爲微塵,只是給它一個名相來表述而已。這是從事項上來講。
如果從心地上講,如來說的微塵不是身外的、心外的,是我們內心的貪嗔癡慢疑見這樣的微塵。這樣的微塵就像水泡一樣,起來了滅了,滅了之後又起來了,刹那之間的生滅,就是微塵。就是心中的生死海産生的幻覺是非常多,刹那之間生滅,比身外的微塵還要多。外面的微塵已經無邊無際了,我們心中的微塵比它還要多。
心中的微塵就是煩惱,就是無明。這個微塵,從心地上講就是心不清靜的時候,微塵就會出來。這個內心的微塵也是生滅變化的,是夢幻泡影,不是實實在在永恒的,是無自性的,所以叫非微塵,爲了表述的方便,我們給它假立一個名字叫微塵。
真正心裏的微塵貪嗔癡慢疑見,太多了又看不見它的形象啊,所以這個微塵是指我們心中的貪嗔癡慢疑見所産生的煩惱,煩惱比喻成微塵,心中的煩惱比外面的這些微塵要多的多。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從名相上,如來說的世界,也是四大假合的,是生滅變化的,也如夢幻泡影一樣虛幻不實,只是假立一個名字叫世界,爲了表述的方便而已。
從我們本心來講,內心由于有無數的煩惱,所呈現的出來的世界也是無數的,並且是處于分裂狀態的,況且煩惱海也是虛妄夢幻,也是假立一個名字叫世界。
只有內心清淨了,才是一真法界,內外世界才是一合相。真正的世界是我們心中的那個淨土、那個佛國,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達到這個境界也就沒有世界的概念了。
一切要從本心講,離開本心講都是假的,都是煩惱。煩惱幻想給我們帶來的都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所以說心外無二法,心外無佛。
大家一定要從心性上心地上方寸中去了解這個微塵世界都是些什麼,整本《金剛經》都是從外在的引入內心來講的,沒有離開心性講,都是讓我們的心歸于自然。
心性就從《金剛經》裏“如來”上來對應。只要一有“如來說”,這是告訴要從心性上去找,不能從形象上去觀察。這回大家懂得如何去讀這部《金剛經》了吧。這部《金剛經》就是講我們心性。心性真正空的時候,你的世界就清淨下來,生死海就沒有了,就從此岸到彼岸了。只有無明的人才會往大海裏頭跑。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這裏的“見”是通假字“現”,不是看見的意思,是顯現的意思。
叁十二相有兩種說法,一是講修行得來的叁十二相;一是講是佛菩薩幻化的叁十二相。
須菩提啊,你認爲可以用叁十二相顯現出如來嗎?須菩提說,不能呀,世尊啊,不可以用叁十二相來顯現出如來呀。如來是無形無相的,有相的怎麼能表現出來無相的哪,所以是不可能的。
我們首先講第一種,釋迦佛成佛之後現叁十二相,觀世音也有叁十二相,轉輪聖王也有叁十二相。叁十二相有個正報和依報的問題。釋迦佛累世修行,最後在菩提樹下證得了無上大法,同時現叁十二相。從外觀上可以看到相好光明。釋迦佛每一次做人的時候都會現出一種相來,五百世做仙人的時候他現了一個仙人的相,做國王的時候現了一個國王的相,這個相是正報身,是往世所結的善業,這一世正報過來的。很多人長得漂亮圓滿,這都屬于正報身,這是從色相上能看到的。
這樣的叁十二相,是不可能表現出如來法身無形無相的,只是從一個角度啓發我們,是不可能等同的。
從第二種來講,叁十二相是佛菩薩的幻化身,叁十二相是一個假立的數字,並不是很真實的數字。叁十二,在佛家是一個很吉利的數字,所以說用叁十二相來代表這個數多。其實佛何止有叁十二個相,是千百萬種相。有人說看到佛了,看到觀音了,那是佛菩薩慈悲啊,幻化的形象讓你看到,來增強信心的從而啓發我們內在的覺性。
無論佛菩薩幻化出多少的形象,都不能表現出如來的真實面貌的,因爲真實相是無形無相的,幻化的一個有形的相,怎麼能等同于虛空相哪。
【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既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你知道爲什麼嗎?如來說的叁十二相,不論是修來的叁十二相,還是佛菩薩幻化的叁十二相,都是不實在的,是虛幻的,所以說是非相,只是給它起個名字叫叁十二相。
釋迦佛非常慈悲啊,讓我們不要著任何相,因爲當接觸虛空後,會有很多的境界出來,如果把這些變幻的境界當做實相,就會成爲路上的障礙,所以佛讓我們明確見地,層層爲我們清除前進的障礙。
不著相,離相,並不是沒有相,修佛需要善根福德因緣,需要利用這些假象來修真,來積累自己的福德,因緣成熟才能成佛做主呀。積累自己福德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法布施。所以下一句佛就轉了話題。
修行得來的叁十二相,也是福報呀,必須累世修叁十二種梵行。梵行翻譯成中文叫清淨行。每世都要修叁十二清淨行,五根清淨,自然的就會修六度萬行,是發自內心的去做,並不是誰非得叫你這麼做。
同樣是做善事,心態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例如:有個人是混混,他的朋友信仰佛。人家初一、十五去燒香,他也跟著去;他朋友做義工,他也跟著去做。他平時就是一種混混的心態,他做出來的結果是啼笑皆非,把整個道場弄的雞犬不甯,說這幫傻和尚,一天到晚的念,能管飽嘛。又跟做飯的居士吵。這個人無心作惡,有心爲善,但做出來的結果是惡行。這裏面的道理大家要明白啊。
叁十二相是通過累世修叁十二種清淨行而得來的叁十二種莊嚴圓滿相。但從心性上講,一旦你心性真正清淨下來的時候,萬法也就具備了。萬法具備的時候,叁十二相自然就會俱足。我有個朋友叫德號,而且修的非常好,從他臉上就能看出一種相來,他很有出家人的相,是很有修行有點道行的相。沒有出家還很想出家,但他世間法上的很多事情還沒有做完。他就長得很有相,別看長得瘦,但很有相。這個相也是叁十二相裏的一種,叫作羅漢相,這是他累世修行而得來的一種相。
所以說人不看你胖和瘦,就看你臉帶不帶相。很多人帶的是一種凶相,殺人犯的相,一看這個人就是壞蛋。一看這個人就善良,這個相都是累世修過來的,並不是這一世你爹媽賜給你的。
這裏是讓大家在做事的時候,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態。離相不著相行善,心才自在呀。心清淨行善,福德歎無窮啊。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緊接著佛在這裏就轉了話題,從外在好像不銜接,但從內在都是貫通的,成佛做主需要善根福德因緣,大家還是要腳踏實地,從當下來做好自己應該做好的一切。
現在釋迦佛開始把比喻的條件升高了,前面是用七寶、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恒河沙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現在是用我們的身命。
須菩提啊,如果將來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啊,用恒河沙多的身命去布施,你說他這個福德大不大?七寶的功德都大了,更何況用身命去布施了。
釋迦佛曾經在一世修行的時候,看見一窩虎餓得快要死了,他就跳進了虎窩裏喂了虎,他是用身命布施。還有很多大德割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鷹喂鴿子。用身命布施的功德,肯定是比七寶的功德還要大。
隨後釋迦佛就告訴了,于此經中,如果他能悟到我這部經裏的一句半句話,或者受持、或者去爲人說,和用身命布施的福德比,哪個更多呢?話還是沒變,但是比喻的方式又變了。因爲大家很多時候會執著在一個事相上,不會分析第二個相上,所以說釋迦佛把布施的條件開始升高, 用恒河沙多的身命,劫劫都用身命去布施的情況下,功德是非常大。但是跟你的本性悟明白經中的一兩句話的功德是不能比的,是無法比的,根本也不可能比。
釋迦佛還是在告訴我們,只有你悟通了自己的本來那顆清淨心,那是無價之寶,永遠都花不完的一個寶貝。雖然用身命去布施福德很多,但是與你明白經中的一句、半句、四句偈或者去給人演說的功德是不可能比擬的。
自己能明白法義進行法布施,這樣的福德是非…
《金剛經講解 第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