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解 第六讲▪P2

  ..续本文上一页佛的这颗心。一旦发出这颗心的时候,宇宙都能收到你的信息波,同时能增加自己灵动的能力,扩大自己的智慧啊。

  般若波罗蜜法可以让一切听闻的人得到解脱,然后发无上菩提心,就可以证无生之忍,成无上之道。只有在自己的心中去找寻,才是正根正理,如法受持了。要从心外身外去找去寻,就是头上安头,永远也找不到一个理,永远也找不到佛。找的那个佛都是从名相上庄严,从内心当中还是无明的。

  我讲《金刚经》都是从心地上走,没有从事相上讲。因为《金刚经》就是在破事相上的东西,破名相上的词汇。大家一定要明白,《金刚经》讲的就是性空,我们的本性就是空的,并不是空的一无所有,这个空是可以建立万法的。但我们又不能依文字而立,又不能破除文字。古时候的大德都是透过来的人,佛菩萨再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为了进一步打破名相上的障碍,紧接着就问,须菩提啊,你认为如何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不是很多呀。须菩提回答说,是呀,非常非常多呀,那还用问嘛,世尊,三千大千世界里的微尘多的不得了啊,太多了,不能用语言来说。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不是微尘,是名微尘。这句话从事相上、名相上讲,地球、月亮、星河,在宇宙中就是微尘。《华严经》《妙法莲华经》里都说过,微尘当中有国刹,一微尘一国刹呀。地球就是宇宙当中的一颗微尘啊。一个星云或者一个星河都是由微尘组成的,在宇宙中,星云本身又是微尘。我们身边的微尘,尘土飞扬的时候微尘多到无数。从大到小,微尘无边无际,无法用语言去计算。但这么多的微尘,也是四大假合的,是空性的,是生灭的,不是永恒的实在的,只是假名为微尘,只是给它一个名相来表述而已。这是从事项上来讲。

  如果从心地上讲,如来说的微尘不是身外的、心外的,是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慢疑见这样的微尘。这样的微尘就像水泡一样,起来了灭了,灭了之后又起来了,刹那之间的生灭,就是微尘。就是心中的生死海产生的幻觉是非常多,刹那之间生灭,比身外的微尘还要多。外面的微尘已经无边无际了,我们心中的微尘比它还要多。

  心中的微尘就是烦恼,就是无明。这个微尘,从心地上讲就是心不清静的时候,微尘就会出来。这个内心的微尘也是生灭变化的,是梦幻泡影,不是实实在在永恒的,是无自性的,所以叫非微尘,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给它假立一个名字叫微尘。

  真正心里的微尘贪嗔痴慢疑见,太多了又看不见它的形象啊,所以这个微尘是指我们心中的贪嗔痴慢疑见所产生的烦恼,烦恼比喻成微尘,心中的烦恼比外面的这些微尘要多的多。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从名相上,如来说的世界,也是四大假合的,是生灭变化的,也如梦幻泡影一样虚幻不实,只是假立一个名字叫世界,为了表述的方便而已。

  从我们本心来讲,内心由于有无数的烦恼,所呈现的出来的世界也是无数的,并且是处于分裂状态的,况且烦恼海也是虚妄梦幻,也是假立一个名字叫世界。

  只有内心清净了,才是一真法界,内外世界才是一合相。真正的世界是我们心中的那个净土、那个佛国,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达到这个境界也就没有世界的概念了。

  一切要从本心讲,离开本心讲都是假的,都是烦恼。烦恼幻想给我们带来的都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所以说心外无二法,心外无佛。

  大家一定要从心性上心地上方寸中去了解这个微尘世界都是些什么,整本《金刚经》都是从外在的引入内心来讲的,没有离开心性讲,都是让我们的心归于自然。

  心性就从《金刚经》里“如来”上来对应。只要一有“如来说”,这是告诉要从心性上去找,不能从形象上去观察。这回大家懂得如何去读这部《金刚经》了吧。这部《金刚经》就是讲我们心性。心性真正空的时候,你的世界就清净下来,生死海就没有了,就从此岸到彼岸了。只有无明的人才会往大海里头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这里的“见”是通假字“现”,不是看见的意思,是显现的意思。

  三十二相有两种说法,一是讲修行得来的三十二相;一是讲是佛菩萨幻化的三十二相。

  须菩提啊,你认为可以用三十二相显现出如来吗?须菩提说,不能呀,世尊啊,不可以用三十二相来显现出如来呀。如来是无形无相的,有相的怎么能表现出来无相的哪,所以是不可能的。

  我们首先讲第一种,释迦佛成佛之后现三十二相,观世音也有三十二相,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有个正报和依报的问题。释迦佛累世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证得了无上大法,同时现三十二相。从外观上可以看到相好光明。释迦佛每一次做人的时候都会现出一种相来,五百世做仙人的时候他现了一个仙人的相,做国王的时候现了一个国王的相,这个相是正报身,是往世所结的善业,这一世正报过来的。很多人长得漂亮圆满,这都属于正报身,这是从色相上能看到的。

  这样的三十二相,是不可能表现出如来法身无形无相的,只是从一个角度启发我们,是不可能等同的。

  从第二种来讲,三十二相是佛菩萨的幻化身,三十二相是一个假立的数字,并不是很真实的数字。三十二,在佛家是一个很吉利的数字,所以说用三十二相来代表这个数多。其实佛何止有三十二个相,是千百万种相。有人说看到佛了,看到观音了,那是佛菩萨慈悲啊,幻化的形象让你看到,来增强信心的从而启发我们内在的觉性。

  无论佛菩萨幻化出多少的形象,都不能表现出如来的真实面貌的,因为真实相是无形无相的,幻化的一个有形的相,怎么能等同于虚空相哪。

  【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既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来说的三十二相,不论是修来的三十二相,还是佛菩萨幻化的三十二相,都是不实在的,是虚幻的,所以说是非相,只是给它起个名字叫三十二相。

  释迦佛非常慈悲啊,让我们不要着任何相,因为当接触虚空后,会有很多的境界出来,如果把这些变幻的境界当做实相,就会成为路上的障碍,所以佛让我们明确见地,层层为我们清除前进的障碍。

  不着相,离相,并不是没有相,修佛需要善根福德因缘,需要利用这些假象来修真,来积累自己的福德,因缘成熟才能成佛做主呀。积累自己福德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法布施。所以下一句佛就转了话题。

  修行得来的三十二相,也是福报呀,必须累世修三十二种梵行。梵行翻译成中文叫清净行。每世都要修三十二清净行,五根清净,自然的就会修六度万行,是发自内心的去做,并不是谁非得叫你这么做。

  同样是做善事,心态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例如:有个人是混混,他的朋友信仰佛。人家初一、十五去烧香,他也跟着去;他朋友做义工,他也跟着去做。他平时就是一种混混的心态,他做出来的结果是啼笑皆非,把整个道场弄的鸡犬不宁,说这帮傻和尚,一天到晚的念,能管饱嘛。又跟做饭的居士吵。这个人无心作恶,有心为善,但做出来的结果是恶行。这里面的道理大家要明白啊。

  三十二相是通过累世修三十二种清净行而得来的三十二种庄严圆满相。但从心性上讲,一旦你心性真正清净下来的时候,万法也就具备了。万法具备的时候,三十二相自然就会俱足。我有个朋友叫德号,而且修的非常好,从他脸上就能看出一种相来,他很有出家人的相,是很有修行有点道行的相。没有出家还很想出家,但他世间法上的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他就长得很有相,别看长得瘦,但很有相。这个相也是三十二相里的一种,叫作罗汉相,这是他累世修行而得来的一种相。

  所以说人不看你胖和瘦,就看你脸带不带相。很多人带的是一种凶相,杀人犯的相,一看这个人就是坏蛋。一看这个人就善良,这个相都是累世修过来的,并不是这一世你爹妈赐给你的。

  这里是让大家在做事的时候,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离相不着相行善,心才自在呀。心清净行善,福德叹无穷啊。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紧接着佛在这里就转了话题,从外在好像不衔接,但从内在都是贯通的,成佛做主需要善根福德因缘,大家还是要脚踏实地,从当下来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一切。

  现在释迦佛开始把比喻的条件升高了,前面是用七宝、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现在是用我们的身命。

  须菩提啊,如果将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啊,用恒河沙多的身命去布施,你说他这个福德大不大?七宝的功德都大了,更何况用身命去布施了。

  释迦佛曾经在一世修行的时候,看见一窝虎饿得快要死了,他就跳进了虎窝里喂了虎,他是用身命布施。还有很多大德割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鹰喂鸽子。用身命布施的功德,肯定是比七宝的功德还要大。

  随后释迦佛就告诉了,于此经中,如果他能悟到我这部经里的一句半句话,或者受持、或者去为人说,和用身命布施的福德比,哪个更多呢?话还是没变,但是比喻的方式又变了。因为大家很多时候会执著在一个事相上,不会分析第二个相上,所以说释迦佛把布施的条件开始升高, 用恒河沙多的身命,劫劫都用身命去布施的情况下,功德是非常大。但是跟你的本性悟明白经中的一两句话的功德是不能比的,是无法比的,根本也不可能比。

  释迦佛还是在告诉我们,只有你悟通了自己的本来那颗清净心,那是无价之宝,永远都花不完的一个宝贝。虽然用身命去布施福德很多,但是与你明白经中的一句、半句、四句偈或者去给人演说的功德是不可能比拟的。

  自己能明白法义进行法布施,这样的福德是非…

《金刚经讲解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