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

  皈依----蓮師口授 移喜磋嘉佛母藏岩

  

  

  皈依

  蓮師口授 移喜磋嘉佛母藏岩

  楊奴甯瑪俄熱及生叽甯巴取岩

  邬金之蓮花生大師,爲化身現成人身,乃爲卡珍公主磋嘉媽所請問:大師,請慈悲授以一切佛法之基本,斷生死之法門,小因而得大效,易行無苦之方便。

  化身大師言:磋嘉,皈依爲一切佛法之基本,叁寶爲一切佛法之支柱。皈依乃其支分及斷生死之法。

  磋嘉媽白言:皈依之精要爲何?其義何在?又可作何分?

  大師答雲:皈依之精要爲以佛、法、僧爲師,道與道伴,並誓言其爲所得之果。故皈依爲誓句或接受,何以此種接受,名爲皈依?此名爲皈依以接受佛、法、僧爲支柱,皈處及令離苦障大怖畏之護持,及拯救者故。此爲皈依之精要。

  皈依之本義爲求免于下叁道之恐怖及離外道認五蘊中有我之邪見。

  其分齊爲叁:外皈依、內皈依及密皈依。

  外皈依

  磋嘉媽白言:至乎外皈依,欲皈依之因爲何?皈依境爲何?誰乃皈依者?皈依之法又如何?皈依時又應抱何種態度?

  蓮師答言:若皈依之因爲怖輪回苦,信叁寶爲皈處。複次,以叁寶爲皈依之境,與皈依之守怙,以此叁者,生起欲皈依之念。總之,皆以畏死而作皈依者。

  甚多人不知已虛度半生,並無刹那想及來生者。此等無皈依。

  若人無死,或明知可再得人身,則不必皈依矣。然死後與轉生,于下道有極苦惱者。

  皈處又爲何?當皈依叁寶。誰能了生死?唯遍知佛陀,方離諸垢,並圓滿一切功德,以此故,唯其教法與繼承其教之僧伽,方能自化斷生死之輪。以此乃唯一可皈處,當皈依此等。

  總之,衆多人以真正圓滿覺悟者之教法不外預知者之言,而于困厄時,只知皈向神祇,此等人得皈依,爲甚難者。

  何等人得皈依者?若人于叁寶具志向,誠信並念其功德,此等當具如下心態:

  輪回既無始末,當下遠離之!

  外道神祇等,非爲皈處!

  唯遍知佛陀,爲真皈處!

  此爲得殊勝皈依之道。

  皈依之時,空言無益,此如空泛之喃喃自語,自亦不知何往者。

  皈依時之態度如何?當以身、語、意,尊重而作皈依,當以叁念作皈依,畏下道與輪回,信叁寶加持,並以堅信與大悲。

  以此生完美,來生亦完美者,于仍籌劃修法時已死,故此爲不足。

  于此,當知皈依之軌。

  當以何態度行皈依?當以對衆生負責,並欲利之而作皈依。當以此態度行皈依,若只離輪回,求涅磐果,則無法達真正與圓滿之覺悟。

  爲令衆生離輪回苦故,作皈依直至我與叁界一切有情,得無上覺。

  總之,一切所求均爲邊見所求。未離邊見執著之皈依爲不足夠者。

  磋嘉媽再白大師言:外皈依鍛煉共分幾種?

  大師答言:一受皈依,當善巧修八法,以免誓句退轉。

  磋嘉媽白言:何爲此八法?

  大師答言:首爲以下之不共法:皈依佛竟,不禮拜其他神祇;皈依法竟,勿害衆生;皈依僧竟,勿與外道往來,此爲叁不共法。

  再欲詳述者:首先,皈依佛竟,“不禮拜其他神祇”之意爲對世間神如大天、韋紐天、濕婆等禮拜,即壞皈依戒,若皈依是等神,即毀皈依戒。

  次者,皈依法竟,“勿害衆生”者,若殺即肯定毀皈依戒,若以嗔心打衆生,奴役之,穿鼻、囚之于棚,拔其毛發與羊毛等即壞之。

  其叁,皈依僧竟,“勿與外道往來”者,若常與斷常二見者交往,則戒已壞,若見與行與之同,則戒已毀。

  總之,一切法皆納于皈依中。邪見者不知此。

  現爲五共鍛煉。

  一、修法之初,以大量好飲食作廣陳供。于十四日向寶貴者獻供,並懇請莅臨。此等供有四:頂禮供、物供、贊頌供、法供。

  首、頂禮供者,直立合掌,想諸佛與菩薩功德,並觀想頂禮時,觸其具輪之足。

  次爲物供,獻以如花等物,而非爲他人所有者,又或觀想供,又或自身等。

  以具韻贊頌。

  法供養者,乃願根功德,生自悲空無分之菩提心,乃爲衆生得覺悟者。

  蓮師雲:叁寶實無有微塵,需一杯之水,或尊敬者。供養乃爲得諸佛之普照者也。

  供好飲食者,作叁最好美食之供堆,誦嗡、阿、哄叁遍。由此觀想供品成甘露海,隨觀本尊以無數叁寶圍繞,而獻以甘露供,並請其納受,若無法如是作者,則獻任一供養,並頌言“至寶者,請納受!”

  若無任何供物,每日至少供水,若不如是作者,皈依戒將退。

  叁寶實不用此等物供,食物多瑪乃于不知不覺間積累資糧也。

  二、第二鍛煉:乃甯棄身命,或所寶,亦不棄至尊之叁寶。

  至乎甯舍身命,不棄皈依者:縱有人威脅取眼、斬足、耳、鼻及手等,甯讓爲之,而不舍叁寶。

  至乎甯舍本命不棄皈依者:縱有人威脅以殺,當讓其爲之而不舍叁寶。

  至乎甯舍所寶而不棄皈依者:縱人允以整個世界,充滿寶石,而須放棄皈依者,不應離棄皈依。

  叁、第叁種鍛煉:爲無論何事發生,或病或辛勞、或安樂、歡喜或愁苦,均應陳設曼達與五種供與叁寶。皈依並作祈請:

  “大師,大金剛持,一切佛菩薩,祈請垂聽!唯願病苦,與一切惡魔及黑業所驅者皆不生。祈願安樂,吉祥與賢善。”

  除此,亦宜以朗聲誦經,諷誦,及供食子積資糧,以此等爲皈依之基本故。若無助者,勿生邪見,念叁寶無加持力,法爲虛假等。當思維當黑業盡時,當感舒暢!勿作占蔔或巫術等,當只作皈依。

  四、無論往何方,當憶念諸佛菩薩,並作皈依,假若明日將往東而行,今日當陳設曼達,並作供養該方向之諸佛菩薩。

  又如何作祈請?當于出發時祈請如下:

  “大師,金剛持,一切佛菩薩,敬請垂聽!祈請寂息人非人所生障礙並令諸事吉祥,自出發之時至達目的地。”

  若不于出發前一日作,即可于出發之時行之。

  若于出發後離家園十或七步內,忘作皈依,其戒已壞。

  一日心投入皈依,即無能被蒙蔽者。

  五、當思維皈依功德,並數數修習。皈依叁寶後以之爲願望之所,並仰之作依怙。守叁寶爲唯一皈處,並作祈請。祈禱叁寶求加持。

  思維所表叁寶者,無論塑像、雕像、畫像、塔或經卷爲法身,于禮拜、供養或祈請時突然了悟法身自性,爲可能也。縱此不生,禮拜供養叁寶能結一緣,來世可成一佛之弟子。

  蓮師雲:無論任何生起,如覺者之功德與喜樂,當思爲上師叁寶之加持,何種難題與苦惱生起,思爲自惡業。此等斷一切黑業者。總之,若不信賴叁寶,而生邪見:如叁寶無加持力等,有難離最下地獄之可能也。

  磋嘉媽白大師言:皈依有何功德?

  大師答言:皈依具八功德。

  一、與佛弟子聚:皈依已,即名佛弟子。若不皈依,則不入佛弟子之列,縱自以爲聖人、大行人或活佛。

  二、成一切戒:如別解脫等之器。反之,若失皈依戒,以之爲基之他戒亦毀。

  若欲還淨,還淨皈依戒足矣。意即于叁寶前供養並作皈依即足矣。

  受一切戒前亦當作皈依:由一日戒到密咒戒均如是。故受皈依又名爲令成一切戒適合器之因。

  叁、皈依叁寶滅斷過往生中積聚之一切業障:意即受共皈依時,障即消減,受不共皈依已,障將完全斷除。

  再者,當皈依之真感受生起,業障即完全滅斷;而只誦之,障即消減。

  更且,于一切時,行住坐臥,作皈依,業障即完全滅斷,若經常皈依,障即消滅。

  四、能具大功德:世間功德如長壽、健康、光彩、尊貴、財富等于皈依後即得。皈依後亦有無能勝證悟出世間之果。

  五、能免人非人之襲擊及免此生各障難:更謂真實皈依生起,此生不受人爲障礙,亦不爲非人如龍及惡鬼所害。

  六、一切所願成就:若皈依之真實感覺生起,無能不成就所願者。要之,若深信皈處,得一切所願望,猶如召喚如意寶珠。

  七、不墮下道、惡處或邪途。下道者爲地獄、餓鬼、畜牲。惡處爲生無佛法之邊地。邪途指非佛法之見,若欲免入此者,皈依即可矣。

  八、最後爲疾速得圓滿正覺。更何待說他利益耶?如雲于密咒之大乘教法中,能于即身及即生得悟,故當斷只須間歇作皈依之邪見,當日夜不斷作皈依,即必疾速得圓滿正覺。

  蓮師言:若精勤作皈依,不用修甚多法,能達覺悟之果爲不疑。

  磋嘉媽再白大師言:皈依之正行如何?

  大師言:皈依之正行如下。首以熱望思維:

  “願安住一切衆生于圓滿覺中,以此故,當積集資糧,淨障與清除阻礙。以此故,直至覺悟即時作皈依。”

  隨以不散亂誦叁遍:

  “一切人中之最勝,十方一切諸佛,我與無邊諸有情,直至菩提永皈依。

  一切無執之最勝,十方一切諸法,我與無邊諸有情,直至菩提永皈依。

  一切聚集之最勝,十方不退聖僧,我與無邊諸有情,直至菩提永皈依。”

  此後,以無散亂盡力誦: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再祈請叁遍:

  “叁寶,祈護離此生諸怖畏。祈護離下道之怖畏。祈護免入邪途。”

  圓滿時再誦:

  “功德之根,以此願爲衆生利樂故得佛位!”

  當如是作。

  磋嘉媽白化身蓮師雲:受皈依戒之法又如何?

  大師言:當頂禮繞行具戒上師,供獻鮮花並白言:

  “大師慈鑒。十方諸佛菩薩慈鑒。于此直至無上正覺,我、某甲,皈依人中之最尊,億萬圓滿法身佛陀。

  皈依離執之最勝,大乘之教法。

  聚集之最勝,不退轉聖菩薩之僧衆。”

  于誦叁遍後即得戒。頂禮散花。如上修習,精勤作皈依。

  此如外皈依之受與其修法。

  磋嘉媽白大師言:皈依後如何得保護?

  大師言:凡正確修習,如上皈依,必爲叁寶所護,以此故,若懼墮于邪途,欲過正道,必能過之者也,亦必能于此生之怖畏得依怙。

  若皈依之功德生起,即不滿足之停止,功德即續增長。當以心中生起之功德積聚資糧及消除諸障,若此精勤得生起,更多之功德即生。

  根器不趨向生起空性,或自生本尊壇城之功德者,仍可以皈依積集資糧與除障。

  或質疑,如皈依並得保護,若如是者…

《皈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