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
大家晚上好!在講之前說幾句閑話吧,明天就要過年了,大家都在爲年底忙,這個年對我們衆生也是新的一年的開始。那既然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我們就應該有一個轉變,從自心自性當中有個轉變,這樣的話會把所學的知識或者自己得來的見解組合。你重新組合的時候再回頭看你走過的路,會辨別出來好與壞,哪些東西是精華是需要的,不需要的我們就抛棄,這樣的話在內心當中會慢慢的沈澱下來和積累下來,這樣大家都會進步。因爲智慧大家都是有的,只不過自己在沒有開啓之前是懵懂的。《道德經》或《藥師法》就是一把鑰匙,能爲你們開啓這扇大門,一旦這扇智慧大門被你們打開後,你的智慧會源源不斷地升起來。
今天能講多少就講解多少,明天不講了,大家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你們可以下載錄音慢慢的去聽。因爲這裏講了很多道理,還有很多現成的法義,你們把道理和法義融進自己的生命當中之後,你就會感到越來越自在了。老子和釋迦佛能在兩千五百年前把這些知識總結出來,要我們去看、去學、去修,你們一旦機緣成熟了就會去實修實證。
老子講的這個大道,修行人叫道,凡夫也叫大道,這大道就是宇宙的自然規律,它的自然規律有自己一個固定的特質,要從我們身外以及內心內性當中去體驗它。《道德經》並不是真正的道德經,它是宇宙大法。它講的就是天地之間人與宇宙、人生、人與周圍的環境等等,老子把它列爲1、2、3……一直到38章,裏面有心法,有修煉的法門,有我們爲人處事做人的法門,面面俱到的教給了我們。佛法當中也是這樣的,釋迦佛也是這樣教給了我們所有的東西,世間法的和出世間法的都給我們講到了說明白了。可是我們接不住法,這不能怪大德和聖人,是因爲我們的智慧不夠。
大家從今年開始步入修行的一個新的階段,要反思聖人的經典。 爲什麼《道德經》稱爲經不稱爲論呀?因爲經具有貫通天地的法義。佛經也叫經,它也是具有貫通天地之間的法義,所以這兩部都叫經。只有貫通了把萬事萬物串聯起來的時候才可以成爲經。
我們開始講第十五篇,《道經》到叁十八篇,它每一篇都在講我們的心法與心境以及功法如何去修。如果就按字面去理解,那只是一個文學上哲學上的東西,達不到修行人所需要的東西。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古之善爲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
豫(yù)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俨(yǎn)兮其若客;渙(huàn)兮其若淩釋(línɡ shì);
敦(dūn)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shú)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yínɡ)。夫唯不盈,故能蔽(bì)而新成。
【古之善爲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這一句話講明白了,真的能善于發現大道的人、修大道的人、對應大道的人,他的見解和見地就會非常深遠、通達。因爲他已經覺知了道的微妙的不可說的東西,所以他能豁達深不可思。他那種深遠的見解見地,是讓凡夫無法明知的、明了的、認識的,像老子的心態我們誰能知道呀?沒有人能知道,連孔子這樣的聖人都不知道。因爲老子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老子對宇宙、人生了解的非常清楚,可以說他就是佛或者說他就是釋迦佛。釋迦佛下來的時候是下來了兩個分身,一個化在中國、一個化在印度,講的法派不一樣,一個是用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來講解天地大法,另外一個是用印度的那種思維方式慢慢的去教導衆生,如何走人生道路。
我們大家首先要了解講經或寫經的這個人的心態,你能明白他,也就明白他寫的東西是不是對的。只有你研究他的時候,你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這也是我們在人道上要具備的。不要認爲這個人寫出來的東西不符合大家的口味就不去研究。只要符合宇宙的、符合般若空性的東西都叫佛法,都叫智慧,不要讓後天思維障礙住了自己。我們只有開動自己的先天智慧,才會打開自己的先天本能。
古之善爲道者,這句話也就是講自古以來真正有道行的人會善于運用道,道裏面包括非常多:法術、善巧方便、智慧呀。在老子寫經的時候他說在古時候,可能是比伏羲(xī)更遠的人類,還有黃帝以後的堯舜禹,講的是這時候得道的人與道接近、融合的人,他們就是符合道義的。比如堯,是人們推選出來的一個非常無私有作爲的人,他方方面面都讓衆生在無形之中就把他推爲國王,而且都臣服于他、相信于他,這就表明堯帝的本心本性符合道義、貼近于道義,這個時候他的靈性非常微妙。他的靈性越來越微妙的時候,他的思想就越來越深廣,本性通達了,按我們現在的人來說是本分厚道,儒家說的仁義禮智信,他全都具備,堯就在他的國民國地當中展開了一系列的變法,帶領人民耕種開山啊,人民也願意跟著他做。在遠古時期,我們中國有很多很多這樣的帝王。
老子寫書以前得道的人,他們的靈性非常微妙。那從我們修行人來講就是我們自己的道要貼近于自然,不要做一些投機取巧坑蒙拐騙的事情,因爲越開發後天思維越走入邪途的時候,我們先天的本靈就沒有光芒,就越來越不豁達,越不通達越不明了,就是是非非了。
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要想真正得到道,我們的心性一定要清靜無爲,然後才能打開自己先天的靈性。先天的靈性一旦打開之後很多微妙的變化,宇宙的、人生的、環境的微妙變化都看得非常清楚了。
【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正因爲我們無法認識道,或者說修行的人,別人無法認識你的時候,只是用一個凡夫的名詞加在你的身上,說這個人了不起。如何了不起,他並不了解。所以這句話我們簡單把它翻譯成:凡夫界的人民用凡夫的形式對你的表達或對道的表達,他們很難形容本性無爲的東西,名字只不過是一個代號。
這一章主要是講修行人的心性要豁達、明了。明白人生和宇宙、人和人、人和環境、人和萬事萬物之間的微妙的變化。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俨兮其若客;渙兮其若淩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這些都是在講我們六根無常的事情。
【豫兮若冬涉川;】豫兮就是告訴我們大家在修行和工作中,或者人與人之間作生意中處事的時候,要小心謹慎,不要沖動。很多人動不動就沖動發脾氣,發脾氣可以,你是正當的脾氣,你爲了教育這個人發點脾氣可以,很多人發出脾氣是無聊的。因爲他看人家有,他沒有,社會上說是紅眼病,所以這種脾氣我們最好不要有。你接近于道的時候,你也會發達;你離道越來越遠的時候,你就什麼也沒有了。
道,一是指宇宙,一是指自己心性當中的那個道。你自己的思想離道越來越遠的時候,你的智慧也就越來越糟糕,心性越來越狹隘,所以這兩個道我們都要明了。你要不明了,就像我們冬天過冰河一樣如履薄冰,人生就是這樣,不要認爲冰都凍得結實,沒准哪塊冰很薄你就會掉下去,想出來非常困難,很多掉到冰窟窿的死的多活的少,這就告訴我們在人道上做人一定要小心謹慎,身口意不要犯了。比如說你想搶人家錢的時候,只是想了還沒有去做,這是意犯;口犯了彌補性就小了,有時候說話傷害別人非常麻煩的;身體上的爭鬥就很難彌補了。你犯其中一樣還好辦,叁樣全都犯可能就地獄去了,那時候後悔就晚了,明白了也晚了,後悔藥是沒有的。
第一句就告訴我們做人要小心,在人道上十善業道一定要守住,止惡防非,就像走冬天的河冰一樣小心謹慎。
【猶兮若畏四鄰】是心魔重,所以危機四伏。遠親不如近鄰,有了困難鄰居可以幫忙,如果做人不好的話,可能周邊的人都會躲避而走。
修行的人一定要做好十善業道。爲什麼我老說十善業道,就是講我們的身口意,你身口意都守得好,你的爲人會在無形之中提高,人的名譽就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通過守十善業道積累起來的。
《道德經》裏面講的就是十善業道,裏面還有功法、心法。只要你想修好,想真正得到和宇宙相合的道法,那就先走好十善業道。釋迦佛剛成道的時候就講大乘經典,沒人聽得懂,後來改成講苦集滅道,再講人道。從人道再講苦集滅道,再講大乘法門,釋迦佛是這麼來走的,因爲法要對應人們的心思。他講的那個東西一會東,一會北,一會天上,一會地下,人們沒看見如何去跟著他的思維跑呀,所以釋迦佛從大乘轉爲小乘,再從小乘又轉爲凡夫乘,要不都聽不懂。講十善業道從根本走起,從做人走起。
很多人認爲自己學曆夠了,本科、博士畢業了,趾高氣揚自以爲是,做人的資本從他身上就慢慢沒有了,看不到做人的那種光芒了。曆史上馬谡(sù)誇誇其談,紙上談兵,真正實戰的時候卻一竅不懂。爲什麼一竅不通?咱們人體上有七個竅,七個竅都是堵的,所以叫一竅都不通。
大家修行都要把人做好,做一個真正的謙謙君子,這是從表面我們把人做好,從內心裏要守住自己的十善業道,自己十善業道守好了就不會害怕,心這個時候非常清靜、甯靜、安樂,左鄰右舍和你融爲一體。我看到很多鄰裏之間處的像一家人似的,一家有什麼事的時候,大家都全力而幫,現在的社會就需要這樣的人,就需要這樣的環境。
這句話主要是講我們從自己心性當中,要清靜下來穩定下來。
【俨兮其若客】俨把單人旁去掉就是嚴肅的嚴,莊嚴的嚴。莊嚴,是指人德行非常好;第二個是指佛像、經典很莊嚴。雖然是一本經,但是我們能從這個裏面看出來老子的莊嚴像、釋迦佛的莊嚴像,所以叫俨兮。
其若客,我們看到這種莊嚴的時候,自己莊嚴,別人也能看到我們的莊嚴,因爲這東西都是相通的,不可能是斷脈的東西。只有相通的東西才能流傳,才能傳播。如果是假的,傳播不了多遠就會沒有了。
這句話就告訴我們自心自性要莊嚴,別人才會來尊重你,莊嚴的時…
《從修行的角度講老子的《道經》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