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候也是給客人看的,客人一看你莊嚴起來,他也跟著莊嚴起來。所以這個話就像佛給衆弟子講法似的,那個時候他是莊嚴的,弟子們也要莊嚴起來,這是相輔相成的,不是單方面莊嚴的。使我們明白作爲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要尊重對方的時候,首先要尊重自己,就像前兩天給你們講的那個話,你尊重別人是爲了尊重自己,這裏就告訴了俨兮要莊嚴自己,要嚴肅起來要莊重起來,這個時候別人才能尊重你。你亂發言而且是話不挨邊,一說話就離題千裏,這個時候別人就會慢慢的離你遠去了,爲什麼?並不是人與人之間離得遠了,是心與心遠了。
現在社會發展了(高科技發展了)人心沒有發展,人心倒退了,兩叁千年前那種純樸的心,已經再也找不著了,人是越來越狡猾。電視上報道夫妻之間沒結婚先把各人的財産登好,別到時候一打仗一鬧危機的時候分不清。我一看現在的人都墮落到這種地步了,結婚是一種信任,現在弄的爲了財産人心都沒有了,那種善良的人心都沒有了,這就說明離道越來越遠了,自性的那種道沒有了,完全是金錢關系。大家反思一下這種結婚有什麼意思呀,這種結婚累不累。現在人心是越來越糟糕,的確讓我們來反思一下,什麼在進步?什麼在倒退?大家平時生活都非常忙,沒有時間去思考,順著我的思路大家都去反思這樣的婚姻有沒有必要要呀?
這人心在倒退,社會的步伐前進又有什麼用哪,最後可能是人吃人,前兩天我給你們講經的時候不是也給你說了一個人肉包子的案例嘛,人吃人哪。人心沒有進步,人的智慧盡往那些歪門邪道上想去了。
這個第十五章就告訴我們人要本分,如果不本分,人不報你,天老爺也會報你,別看人抓不到你,天老爺也會把你那醜惡的東西帶出來,宇宙的自然規律就會有這個機製。
【渙(huàn)兮其若淩釋(línɡ shì)】《易經》裏有一個風水渙,渙就是散掉。淩釋,春天到了,那冰就開始慢慢的化掉,這是從字面上講。
從佛性來講,是我們大家的心性一定要清靜,把外緣的種種幹擾統統的排除掉,不要去執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去執著哪。你一旦執著了被環境牽著走的時候,心就像春天的冰一樣融化的七零八落,是渙散的,這是講我們心性。
修行很難,能明白道理更難。說給你套好功法,天天練,你不去琢磨這些道理,那功法也是假的。我見過很多人練了一輩子,有練道家功夫的也有佛家功夫的,最後感歎出來,怎麼練一輩子什麼都沒有呀?是否太執著了,是不是功法不對呀,爲什麼人家一練就出來?種種的疑慮全出來了,這是心性問題。
我們要向嬰兒學習,嬰兒和道是最接近的,他天門上的百會穴(天輪穴)唿扇唿扇的非常軟,他的天目本身就沒有完全封上,如果遇到一個明白的大法師幫他,天目和天耳就捅開了,他就能看到他原來的。但是現在孩子一說看見什麼佛了神了,馬上當爹當媽當奶奶的當外婆的就說你這孩子胡說什麼,哪來的鬼呀神呀佛呀的,幾回就把他嚇唬的看不見了。
昨天我看到一個報道:一個動物園裏一只白虎一下子生了六只小白虎,可虎媽媽負擔不起,沒有那麼多奶水,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就找來一條有奶的母狗喂養其中的兩個。那個大母狗一進屋,這兩只小老虎就吼唬的叫,這大母狗一下子就嚇跑了。別看這是剛出生五天的小老虎,但虎的威嚴在,虎的那種王者之風在呀。後來把狗抓回來把腿捆上眼睛蒙上,讓小老虎上來吃奶,剛才還是滿滿的奶水,被虎一嚇一點奶水都沒有了。
從這裏就能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自己的自性一定要有王者之風,要達到小老虎的王者之風,與道同融的時候,外面的再強悍也不敢動你。把大黑狗比喻爲魔,魔就不敢來欺負你,因爲你有王者之風,有王者的那種氣魄,魔就會離你遠去。很多人修行就不是這樣。
還有很多人修行是想尋求一個刺激,想顯示自己有神通了,那心性就不對啊,顯露自個的時候,功夫就沒有了。有一崂山道士,他師父教給他穿牆而過,咒語一念牆就穿過去了。如果你的心性不好,想做爲非作歹的事情,咒語就不好使了。他回家一路上穿山越嶺,非常自在。回到家想給他媳婦顯示顯示,他說:不是吹,是真的學會了,不信我把鄰居家貴重的東西給你拿來看看,然後就念咒語。心性就偏了,這時咒語就沒作用了,真法在他身上體現不出來,爲什麼?心已經失去了原始的清靜,咒語就不好使了,牆也沒穿過去滿頭的包,惹的他夫人哈哈大笑。等他醒來的時候原來是黃粱一夢。不管是真也好假也好,我們就能知道人的心性一旦偏離正軌的時候,偏離了我們原本的清靜無爲時候,再好的佛法,再好的道術在你身上都不會起作用了,爲什麼?你背道而馳了,離道越來越遠了,所以叫背道而馳。
我講《道德經》的時候,也是把佛經的很多關鍵的東西講給你們聽,因爲《道德經》和《佛經》沒有分別,都是在說如何做好人,把人道做好,佛道自然能夠修好,自然就能成功,這是一個很實實在在的話。如果今天這個實實在在都守不住,那還學什麼哪?難道念阿彌陀佛就能成功?我可以給你打個分,你念阿彌陀佛只能得二十分,你把人道走好再念阿彌陀佛能得八十分。爲什麼不給一百分?因爲你還有很多道理還沒有通達,所以二十分不能給你打。那二十分是等你把所有道理圓滿貫通的時候,你才能得一百分。所以說做人不容易,不要小瞧“人”——萬物之主呀!我們是叁界內靈性當中最高級的,天人都要向我們學習!他們說主呀、上帝呀,是不是就是指我們這個“人”哪?是指我們的人的心性呀,你願意爲人民服務你就是主、就是上帝、就是佛。你只想人人爲你,那你就是凡夫,就是貧民。
這些道理真正通達無礙的時候,五教合一,就在你心性當中合爲一體了,就跟我們拳頭上的五個手指頭一模一樣,握起來就是拳頭,這叫五教合一,爲什麼?圓滿了,在你自性當中都是圓滿無二的。
很多人說我們這個派的東西就比那個派的好,我就敢說你是胡說八道。你怎麼不說川菜就比其它菜香哪,沒有這個道理。有人喜歡吃川菜,有人喜歡吃粵菜,有人喜歡吃上海菜,你非得逼著人家都吃麻辣的,做人不應該這樣做呀。所以說教派就像吃菜一樣隨你怎麼吃,只要你自在。
前天我講經的時候,有個人給我說知道他是誰不,我說知道只不過不想提。他就給我笑笑。他說你是真不執著了。我說執著什麼?佛來了打佛,祖來了殺!爲什麼?我不會被你外界的東西來影響我自性,外界的東西就像石頭一樣,自性就像那一瓶水一樣非常平穩。外界的石頭往裏一打漣漪就會出來,波紋就會出來,你的心就會亂,一看佛來了要磕頭。我不磕!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現在的文喜不會被你文殊妖惑了,就是這個味道。所以禅宗講主來殺主,佛來殺佛,魔來更要殺,就是不要以境取動。說這個境界來了你就慌張,魔來了你就嚇得發呆,佛來了就手舞足蹈,這就說明你的心還在波動。
渙兮就是告訴我們心不要波動,要穩穩當當清靜無爲,永遠守住自己的境界,你就會成功大道。
【敦兮其若樸】敦,敦厚、樸實。只有你大智若愚的時候,你的自性心和大道相合了,自性心又和佛心佛性相合了,這個時候回歸于大道叫返樸歸真。
你回歸于大道的時候,你的心胸就像宇宙一樣那麼寬廣,能容納所有的東西,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明了了,才是真正的主人,才是真正的上帝。你要做不到,上帝來了只能給你摸摸頂,說上帝愛你呀兒子,這都屬于瞎掰了,爲什麼?你感應不到呀。哪怕耶稣在你頭頂也感應不到,佛再給你灌頂也是假的,爲什麼?你的心性是死的,中脈是死的,你的自性大道和宇宙大道背道而馳了。所以這裏就告訴我們,想達到返本歸真,就要純樸、善良,不能欺騙別人,更不能欺騙自己。說欺騙別人咱們還能原諒你,你如果欺騙了自己,絕對不能原諒。很多人聽不明白這個話,爲什麼欺騙別人可以原諒?騙別人是一種形式,是一種因果,是一種業報。欺騙自己完全是在自性上投入了一顆炸彈,怎麼能原諒你哪。禅宗師父就要棒喝,拿棒子要打要罵。禅法是什麼?禅法就是大道法,是宇宙法,就是真正的佛法,因爲禅法就是真正的般若法門,就是文殊法,就是諸佛菩薩的法門,也是不二法。大家一定要從《道德經》來明了自己,明了一切萬事萬物,這個時候你就是主,你就是上帝,你就是佛,你就是道。
【曠兮其若谷】曠兮,就是讓我們的心胸與智慧真正的通達無礙。曠,沒有障礙,在宇宙當中根本就沒有障礙,在人道上根本就沒有障礙,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通達無礙圓滿無礙,根本就沒有障礙,所以叫曠兮其若谷。你的心胸你的心量你的願力完全是通達的、包容的、圓滿的。
【混兮其若濁】混兮,渾厚深厚或醇正。這混,比如大家都在學佛,我們現在的思維就是混濁的,但是它很厚敦,滾滾長江水,很厚重,但是混的不得了,泥沙滾滾和水一起向大海裏流,這叫混濁,渾厚。渾濁當中的髒東西就是我們的煩惱,那水就是我們的菩提。我們把混濁的東西沈澱下去,清水就完全是菩提,完全是智慧。這裏又告訴了我們煩惱即菩提。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大家在煩惱的河流當中停過嗎?沒有停過。我們的思緒都在起落,這就表明我們的煩惱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只要你活著一天它就不會停止。我們只有把自己煩惱的長流河澄清過濾一下,煩惱變成菩提的時候,就會回歸于最原始的本來,這時候我們的心自然清。我們明白了自己的煩惱秒秒都在變化,都在翻騰,你明白它的時候,慢慢的就會把它除掉了,你不明白當然不知道怎樣除了。
很多人說我就是煩惱,就是心煩,不知道爲什麼心煩,這就說明他還是一個無明的人。只要你修行明白這些道理了,你知道這都是煩惱,但不要怕煩惱,煩惱是我們的菩提根啊,佛魔就一念之差,煩惱菩提也是一念之差,煩惱就是魔,菩提就是佛,我們把它轉爲佛。心性一轉,我不被它牽動了,它煩也好,它哭也好,我是不參與了,我在煩惱的長流河中站立起來了,這就是我們修行人要具備的。我們在煩惱河當中要獨立起來,要觀這個滔滔的煩惱河往前走,這就是覺悟者。你順水走,喝了滿肚子的煩惱水,這叫無明水。
這兩句話就告訴我們要在那個混濁的河流當中要獨立起來,然後自己從中走出來,把煩惱變成了菩提。所以說《道德經》講的就是佛法,很多人都把佛法迷信化了,佛法就是覺悟人的法,老子就是覺悟人,所以老子覺悟的東西也叫佛法也叫道德經,不要認爲它是迷信的,一定要切合實實在在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應該要掌握的、要學習的。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誰能在那種安樂當中長久保持哪,一旦晃動,就會産生煩惱動、無明動。
只有明白的人,才會安住在本位,才會長久入定,平時的吃穿住行隨你 ,但我們的心已經守住本位了,坐在本位上不動了,這叫不動尊。大家都說修本尊,本尊是誰呀?就是自己,真正的本尊就是自己。修密法的人說是大日如來佛,這是法義上的本尊。自性的本尊就是自己。前段時間不說,是不到機緣,本尊就是我們自己的性、自己的心,你只有走入自己的本尊的時候,你才能長治久安。你長治久安的時候,怎麼動怎麼變化,你的煩惱都不會生出來了,雜念都不會生出來了。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就告訴我們如果真的明白了道的人,像老子、釋迦佛還有我們不知道名字的許多開悟的人,這些開悟的大覺悟者或者覺悟者或者小覺悟者,他們不會有過多的人間欲望的,盈爲多余。正是因爲他們不去貪求人間的東西,所以他才能創造很多境界或者說像現在的人能創造發明新科技。這句話也適合我們現在的發明創造者,他沒有特別高的需求,心思用在發明創造上,讓發明的東西使更多的人得到幸福,他有這麼一個願力,然後才能發明這個東西。
所以說明白道的聖人,還有自心當中的聖人,你覺悟了不要認爲自己是覺悟了,不要認爲是覺悟的人,爲什麼?大家都是覺悟者,只不過都喝了點白酒,一喝就暈了,不知道自己是覺悟者了,血液裏百分之八十都變成了酒精,都昏了都糊塗了找不到家了。古語說的好:難得糊塗。真正明白的人是一個假糊塗人;真正不明白的人確實是一個聰明人,但是真糊塗了。我們大家一定要保持與道的相合相融,不要爲了追求世間的東西而去打開自己的私欲,私欲像倉庫一樣,欲壑(hè)難平。
當我們保持自己的自性大道和宇宙大道相合相融的時候,就能看到一種宇宙的公平和樸實,公平和樸實渾然一體是真實的,大家用心去體察的話都能明白了。
《從修行的角度講老子的《道經》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