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五天

  大家晚上好!在讲之前说几句闲话吧,明天就要过年了,大家都在为年底忙,这个年对我们众生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那既然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我们就应该有一个转变,从自心自性当中有个转变,这样的话会把所学的知识或者自己得来的见解组合。你重新组合的时候再回头看你走过的路,会辨别出来好与坏,哪些东西是精华是需要的,不需要的我们就抛弃,这样的话在内心当中会慢慢的沉淀下来和积累下来,这样大家都会进步。因为智慧大家都是有的,只不过自己在没有开启之前是懵懂的。《道德经》或《药师法》就是一把钥匙,能为你们开启这扇大门,一旦这扇智慧大门被你们打开后,你的智慧会源源不断地升起来。

  今天能讲多少就讲解多少,明天不讲了,大家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你们可以下载录音慢慢的去听。因为这里讲了很多道理,还有很多现成的法义,你们把道理和法义融进自己的生命当中之后,你就会感到越来越自在了。老子和释迦佛能在两千五百年前把这些知识总结出来,要我们去看、去学、去修,你们一旦机缘成熟了就会去实修实证。

  老子讲的这个大道,修行人叫道,凡夫也叫大道,这大道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它的自然规律有自己一个固定的特质,要从我们身外以及内心内性当中去体验它。《道德经》并不是真正的道德经,它是宇宙大法。它讲的就是天地之间人与宇宙、人生、人与周围的环境等等,老子把它列为1、2、3……一直到38章,里面有心法,有修炼的法门,有我们为人处事做人的法门,面面俱到的教给了我们。佛法当中也是这样的,释迦佛也是这样教给了我们所有的东西,世间法的和出世间法的都给我们讲到了说明白了。可是我们接不住法,这不能怪大德和圣人,是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

  大家从今年开始步入修行的一个新的阶段,要反思圣人的经典。 为什么《道德经》称为经不称为论呀?因为经具有贯通天地的法义。佛经也叫经,它也是具有贯通天地之间的法义,所以这两部都叫经。只有贯通了把万事万物串联起来的时候才可以成为经。

  我们开始讲第十五篇,《道经》到三十八篇,它每一篇都在讲我们的心法与心境以及功法如何去修。如果就按字面去理解,那只是一个文学上哲学上的东西,达不到修行人所需要的东西。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yù)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yǎn)兮其若客;涣(huàn)兮其若凌释(línɡ shì);

  敦(dūn)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shú)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yínɡ)。夫唯不盈,故能蔽(bì)而新成。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一句话讲明白了,真的能善于发现大道的人、修大道的人、对应大道的人,他的见解和见地就会非常深远、通达。因为他已经觉知了道的微妙的不可说的东西,所以他能豁达深不可思。他那种深远的见解见地,是让凡夫无法明知的、明了的、认识的,像老子的心态我们谁能知道呀?没有人能知道,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不知道。因为老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子对宇宙、人生了解的非常清楚,可以说他就是佛或者说他就是释迦佛。释迦佛下来的时候是下来了两个分身,一个化在中国、一个化在印度,讲的法派不一样,一个是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讲解天地大法,另外一个是用印度的那种思维方式慢慢的去教导众生,如何走人生道路。

  我们大家首先要了解讲经或写经的这个人的心态,你能明白他,也就明白他写的东西是不是对的。只有你研究他的时候,你才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这也是我们在人道上要具备的。不要认为这个人写出来的东西不符合大家的口味就不去研究。只要符合宇宙的、符合般若空性的东西都叫佛法,都叫智慧,不要让后天思维障碍住了自己。我们只有开动自己的先天智慧,才会打开自己的先天本能。

  古之善为道者,这句话也就是讲自古以来真正有道行的人会善于运用道,道里面包括非常多:法术、善巧方便、智慧呀。在老子写经的时候他说在古时候,可能是比伏羲(xī)更远的人类,还有黄帝以后的尧舜禹,讲的是这时候得道的人与道接近、融合的人,他们就是符合道义的。比如尧,是人们推选出来的一个非常无私有作为的人,他方方面面都让众生在无形之中就把他推为国王,而且都臣服于他、相信于他,这就表明尧帝的本心本性符合道义、贴近于道义,这个时候他的灵性非常微妙。他的灵性越来越微妙的时候,他的思想就越来越深广,本性通达了,按我们现在的人来说是本分厚道,儒家说的仁义礼智信,他全都具备,尧就在他的国民国地当中展开了一系列的变法,带领人民耕种开山啊,人民也愿意跟着他做。在远古时期,我们中国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帝王。

  老子写书以前得道的人,他们的灵性非常微妙。那从我们修行人来讲就是我们自己的道要贴近于自然,不要做一些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事情,因为越开发后天思维越走入邪途的时候,我们先天的本灵就没有光芒,就越来越不豁达,越不通达越不明了,就是是非非了。

  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得到道,我们的心性一定要清静无为,然后才能打开自己先天的灵性。先天的灵性一旦打开之后很多微妙的变化,宇宙的、人生的、环境的微妙变化都看得非常清楚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正因为我们无法认识道,或者说修行的人,别人无法认识你的时候,只是用一个凡夫的名词加在你的身上,说这个人了不起。如何了不起,他并不了解。所以这句话我们简单把它翻译成:凡夫界的人民用凡夫的形式对你的表达或对道的表达,他们很难形容本性无为的东西,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代号。

  这一章主要是讲修行人的心性要豁达、明了。明白人生和宇宙、人和人、人和环境、人和万事万物之间的微妙的变化。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这些都是在讲我们六根无常的事情。

  【豫兮若冬涉川;】豫兮就是告诉我们大家在修行和工作中,或者人与人之间作生意中处事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不要冲动。很多人动不动就冲动发脾气,发脾气可以,你是正当的脾气,你为了教育这个人发点脾气可以,很多人发出脾气是无聊的。因为他看人家有,他没有,社会上说是红眼病,所以这种脾气我们最好不要有。你接近于道的时候,你也会发达;你离道越来越远的时候,你就什么也没有了。

  道,一是指宇宙,一是指自己心性当中的那个道。你自己的思想离道越来越远的时候,你的智慧也就越来越糟糕,心性越来越狭隘,所以这两个道我们都要明了。你要不明了,就像我们冬天过冰河一样如履薄冰,人生就是这样,不要认为冰都冻得结实,没准哪块冰很薄你就会掉下去,想出来非常困难,很多掉到冰窟窿的死的多活的少,这就告诉我们在人道上做人一定要小心谨慎,身口意不要犯了。比如说你想抢人家钱的时候,只是想了还没有去做,这是意犯;口犯了弥补性就小了,有时候说话伤害别人非常麻烦的;身体上的争斗就很难弥补了。你犯其中一样还好办,三样全都犯可能就地狱去了,那时候后悔就晚了,明白了也晚了,后悔药是没有的。

  第一句就告诉我们做人要小心,在人道上十善业道一定要守住,止恶防非,就像走冬天的河冰一样小心谨慎。

  【犹兮若畏四邻】是心魔重,所以危机四伏。远亲不如近邻,有了困难邻居可以帮忙,如果做人不好的话,可能周边的人都会躲避而走。

  修行的人一定要做好十善业道。为什么我老说十善业道,就是讲我们的身口意,你身口意都守得好,你的为人会在无形之中提高,人的名誉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通过守十善业道积累起来的。

  《道德经》里面讲的就是十善业道,里面还有功法、心法。只要你想修好,想真正得到和宇宙相合的道法,那就先走好十善业道。释迦佛刚成道的时候就讲大乘经典,没人听得懂,后来改成讲苦集灭道,再讲人道。从人道再讲苦集灭道,再讲大乘法门,释迦佛是这么来走的,因为法要对应人们的心思。他讲的那个东西一会东,一会北,一会天上,一会地下,人们没看见如何去跟着他的思维跑呀,所以释迦佛从大乘转为小乘,再从小乘又转为凡夫乘,要不都听不懂。讲十善业道从根本走起,从做人走起。

  很多人认为自己学历够了,本科、博士毕业了,趾高气扬自以为是,做人的资本从他身上就慢慢没有了,看不到做人的那种光芒了。历史上马谡(sù)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真正实战的时候却一窍不懂。为什么一窍不通?咱们人体上有七个窍,七个窍都是堵的,所以叫一窍都不通。

  大家修行都要把人做好,做一个真正的谦谦君子,这是从表面我们把人做好,从内心里要守住自己的十善业道,自己十善业道守好了就不会害怕,心这个时候非常清静、宁静、安乐,左邻右舍和你融为一体。我看到很多邻里之间处的像一家人似的,一家有什么事的时候,大家都全力而帮,现在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就需要这样的环境。

  这句话主要是讲我们从自己心性当中,要清静下来稳定下来。

  【俨兮其若客】俨把单人旁去掉就是严肃的严,庄严的严。庄严,是指人德行非常好;第二个是指佛像、经典很庄严。虽然是一本经,但是我们能从这个里面看出来老子的庄严像、释迦佛的庄严像,所以叫俨兮。

  其若客,我们看到这种庄严的时候,自己庄严,别人也能看到我们的庄严,因为这东西都是相通的,不可能是断脉的东西。只有相通的东西才能流传,才能传播。如果是假的,传播不了多远就会没有了。

  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自心自性要庄严,别人才会来尊重你,庄严的时…

《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