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民不爲盜。不來騷擾你的同時,自己身心都是安穩的。守住自己的身口意,不再爲名利去顯耀自己,不再爲自己取得的成績去顯耀自己,這時候你的違緣就不多。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我們不去把這些東西往外透露的時候,不見可欲,人家看不見你的時候,人民的心就沒有那麼躁動。你老吵吵自己的天目如何如何好,耳目如何通,那人心就要亂了。爲什麼要亂?說這個人修的非常好,我們全去找他,民心就要亂。我們自己就要隱藏自己,因機而施教的時候,民心就不會亂。你時時就顯你的神通,釋迦佛最反對,這神通不是拿來顯耀的,是度人用的!在關鍵的時候神通要起作用。關鍵的時候你神通沒有了,那叫什麼神通呀!所以說不見可欲,我們要把自己向外張馳的那種欲望慢慢的隱藏起來,不要讓它顯露,不要讓自己有一種自高自大的感覺,這時候民心就不會亂。一旦你有了,民心就會亂,說這個人比我修得好,我怎麼樣也要把他比下去,比不下去的情況下種種手段就會運用,可能對你生命都十分糟糕了,就別說社會輿論了,輿論那時候已經非常微弱了,他直接是威脅到你的生命。
這個時候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東西強加給別人,說我的天目開得好、耳目開得好,我來給你觀觀,我來給你聽聽,看你上叁代是個什麼。你不觀反而這個人心非常平穩,他只知道念佛。你一觀之後,說他前輩子是個大活佛,那麻煩了,人心開始浮躁,亂了紛爭就出來了,很多麻煩事情一下子出來了,是因爲我們的自心沒控製好。如果你真的把自己的心態控製的很平穩,做人很踏實,就不會出現紛爭,所以說十善業道一定要修好。
也可以這樣講,沒有表現自己的欲望,心靜靜的守在本位上,這樣民心(妄念)就不會起來了,也就不會作亂了。
【是以聖人之治】所以我們要用聖人的方法來治理天下,老子是聖人,釋迦佛是聖人,西方教主也是聖人,孔子也是聖人,但是聖人和聖人之間還有區別,有完全解脫的證得無余涅槃的聖人,還有些是四果羅漢以內的聖人。我們用完全徹底的那種聖人的心態,完全放下自己。你完全放下自己的時候,才會治理別人、治理國家、治理社會。
從自性上講這個聖人就是我們的無位真人,無位真人用清淨無爲的理念不與人爭,不與人鬥,十善業道守得非常好,是這位聖人來治理自己的衆生,這個時候你的心就是清淨無爲的。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是我們修煉過程當中要經曆的。
【虛其心】是你的心願要大,心量要大,要包容一切,虛懷若谷,也就是說宇宙的心量。我們現在許多人沒有這個心態,覺得自己修的非常好,修的非常高,然後把自己的理論強加給別人,這種修行的心態是錯誤的。你有你的修行方法,別人有別人的修行方法,不存在對與錯,方法和方法之間沒有對與錯。
虛其心,這個心量就是宇宙,包容一切的心量。我在講《藥師經》的時候給你們說過發個真誠的願力,不是爲自己發的願力,這個願力就是《道德經》裏的虛其心,不是爲自己發的願,而是爲衆生發的願,這個表明你心量非常非常大,像宇宙虛空一樣。
【實其腹】大家不要認爲是吃飽肚子了。是你要踏踏實實走修行的道路,實實在在的。腹是什麼?要做呀!你餓了就要吃,這叫實在法門。實其腹就是實實在在的去修行,多余的話先不要說了,踏踏實實的實修吧。
很多人說自己在修佛,如何修法?是念佛還是拜佛?並沒有得法,卻修出來一個自大狂,說這個人是邪教,那個人是魔。怎麼就你聽出來人家是魔,那麼多修行好的人都沒有聽出來,爲什麼?他翻譯經翻譯錯了,大家都可以原諒他,因爲大家都不是覺悟的人呀。
【弱其志】弱是把後天的思維減弱,不要有太多的妄想,不要有太多的雜念,把我們的後天思維六根、六識、六塵全都斷掉,叫弱其志。後天思維是散亂的、是妄念多多的思維、欲望的思維,要把它給滅掉。後天的思維太重,先天的本靈就不出來。後天的東西少了,先天的東西就會多。只有弱其志,才能喚醒先天大靈來做主人。
【強其骨】骨不是我們的骨骼,說我練金剛手去,我練硬氣功去,難道那個骨頭就強了?現在飛機大炮一轟就沒有了,那個骨不叫骨。什麼叫骨呀?心骨,真正修煉的那個頂天立地的骨頭,是中脈。所以《道德經》、《佛經》沒說別的,都是在說心法。
你的中脈不強大,證明你的骨骼也不強大,骨骼就是你的中脈骨啊。強其骨,要加強自己的中脈,加強自己的七輪,這是我們的骨骼。
這個肉體是四大合和的,死了之後就沒有了,它不強大呀。我們不從哲學上去講,我們從修行上來翻譯,所以要弱掉、減弱後天的妄想雜念,我們先天的本靈就會強大。本靈在海底,一朵蓮花含苞待放。打通中脈,把中脈中的業習氣、業習結沖掉,我們的中脈七輪暢通無阻,通天徹底,是爲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民不是哲學上講的人民,而是我們的六根六識。我們不是從哲學、文字上來翻譯,我們是從修行的眼光來看。常使民無知無欲,就是心住在本位上,能達到一個恒常,六識歸順大靈就會處于無知無欲的狀態。如果是妄念多多,體內的民衆就會翻天造反,一打坐妄念起來,雜念叢生,心亂如麻。
常使民無知無欲就是要使自己的六根、自己的心清淨下來、身體內的衆生清淨下來,也就是前面說的弱其志,把我們的自性當中的衆生弱掉,度化了。
【使夫智者不敢爲也】“使夫智者”是我們的後天、是我們的身體,是我們迫不得已按的假名相。不要認爲自己後天的智慧非常好,後天的智慧叫聰明,但真正的佛的智慧、宇宙的智慧,我們還沒有得到,所以不要什麼事情都要敢做,那是膽大妄爲。
不敢爲也,是不要去做。不要認爲自己修的非常高,以爲自己修的非常強大就口出狂言,和自己不對路的就說別人是魔是邪教。口業怎麼來的,就這麼來的,爲什麼?欲望驅使你這麼幹,心裏不平衡呀。你心裏平衡的話,就會去幫助別人,哪怕這個人走彎路了,你會用慈悲心來幫助他,讓他達到無知無欲,並且完全打開先天的智慧,這就是你應該做的,也是你發揮慈悲心的時候。
我們大家修行一定要守住自己的身口意,你說別人邪的時候,其實是自己已經邪了。因爲自己沒有別人的好啊,有一個爭奪的心,攀比的心。你如果把心放平衡的話,那世界就和平。美國打伊拉克,就因爲美國心裏不平衡,爲什麼石油都從你們國家出來,還賣的那麼高,我買不給你錢,名面上說是買,實質就是搶,不給就打,這叫強盜。所以說我們不要認爲自己後天那種聰明勁比別人好,皈依受戒了還什麼都敢做,貪汙也來了,受賄也來了,殺人放火全幹了。不要認爲自己做的這個事情別人不知道,天理昭昭啊,疏而不露!
大家修行一定要達到一個平穩的心態,要認爲自個是個糊塗的人,還沒有覺悟的人,哪怕有點小覺悟也只不過是瞬間的智慧,那是佛菩薩慈悲加持你,才有的智慧啊,不加持你那來的智慧呀。所以說這句話就是把自己的心態放到最平穩,你才不敢做那些錯事,你不平衡就會做錯事。
【爲無爲,則無不治】就是我們的心態沒有什麼需求和欲望。成佛的欲望肯定是有的,我說的是有爲法的欲望不要有,有爲的這種不實在的欲望要越少越好,最後達到無爲。無爲是指我們本來的清靜心,是沒有挂礙的。以無爲的心態,從事自己應該從事的事業,才是一個真正有作爲的人。
則無不治,這個時候你才是一個真正通達無礙的人,沒有你做不到的,沒有你治理不了的。哪怕外相上給你一個國家、給你一個單位、給你一個企業,你都能用你那種大度的心量,無爲而無不爲的智慧來治理好。
這是第叁章告訴我們的,我們的心一定要平穩,要有平穩的心態。
《從修行的角度講老子的《道經》第叁章 不見可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