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三章 不见可欲▪P2

  ..续本文上一页民不为盗。不来骚扰你的同时,自己身心都是安稳的。守住自己的身口意,不再为名利去显耀自己,不再为自己取得的成绩去显耀自己,这时候你的违缘就不多。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们不去把这些东西往外透露的时候,不见可欲,人家看不见你的时候,人民的心就没有那么躁动。你老吵吵自己的天目如何如何好,耳目如何通,那人心就要乱了。为什么要乱?说这个人修的非常好,我们全去找他,民心就要乱。我们自己就要隐藏自己,因机而施教的时候,民心就不会乱。你时时就显你的神通,释迦佛最反对,这神通不是拿来显耀的,是度人用的!在关键的时候神通要起作用。关键的时候你神通没有了,那叫什么神通呀!所以说不见可欲,我们要把自己向外张驰的那种欲望慢慢的隐藏起来,不要让它显露,不要让自己有一种自高自大的感觉,这时候民心就不会乱。一旦你有了,民心就会乱,说这个人比我修得好,我怎么样也要把他比下去,比不下去的情况下种种手段就会运用,可能对你生命都十分糟糕了,就别说社会舆论了,舆论那时候已经非常微弱了,他直接是威胁到你的生命。

  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人,说我的天目开得好、耳目开得好,我来给你观观,我来给你听听,看你上三代是个什么。你不观反而这个人心非常平稳,他只知道念佛。你一观之后,说他前辈子是个大活佛,那麻烦了,人心开始浮躁,乱了纷争就出来了,很多麻烦事情一下子出来了,是因为我们的自心没控制好。如果你真的把自己的心态控制的很平稳,做人很踏实,就不会出现纷争,所以说十善业道一定要修好。

  也可以这样讲,没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心静静的守在本位上,这样民心(妄念)就不会起来了,也就不会作乱了。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我们要用圣人的方法来治理天下,老子是圣人,释迦佛是圣人,西方教主也是圣人,孔子也是圣人,但是圣人和圣人之间还有区别,有完全解脱的证得无余涅槃的圣人,还有些是四果罗汉以内的圣人。我们用完全彻底的那种圣人的心态,完全放下自己。你完全放下自己的时候,才会治理别人、治理国家、治理社会。

  从自性上讲这个圣人就是我们的无位真人,无位真人用清净无为的理念不与人争,不与人斗,十善业道守得非常好,是这位圣人来治理自己的众生,这个时候你的心就是清净无为的。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是我们修炼过程当中要经历的。

  【虚其心】是你的心愿要大,心量要大,要包容一切,虚怀若谷,也就是说宇宙的心量。我们现在许多人没有这个心态,觉得自己修的非常好,修的非常高,然后把自己的理论强加给别人,这种修行的心态是错误的。你有你的修行方法,别人有别人的修行方法,不存在对与错,方法和方法之间没有对与错。

  虚其心,这个心量就是宇宙,包容一切的心量。我在讲《药师经》的时候给你们说过发个真诚的愿力,不是为自己发的愿力,这个愿力就是《道德经》里的虚其心,不是为自己发的愿,而是为众生发的愿,这个表明你心量非常非常大,像宇宙虚空一样。

  【实其腹】大家不要认为是吃饱肚子了。是你要踏踏实实走修行的道路,实实在在的。腹是什么?要做呀!你饿了就要吃,这叫实在法门。实其腹就是实实在在的去修行,多余的话先不要说了,踏踏实实的实修吧。

  很多人说自己在修佛,如何修法?是念佛还是拜佛?并没有得法,却修出来一个自大狂,说这个人是邪教,那个人是魔。怎么就你听出来人家是魔,那么多修行好的人都没有听出来,为什么?他翻译经翻译错了,大家都可以原谅他,因为大家都不是觉悟的人呀。

  【弱其志】弱是把后天的思维减弱,不要有太多的妄想,不要有太多的杂念,把我们的后天思维六根、六识、六尘全都断掉,叫弱其志。后天思维是散乱的、是妄念多多的思维、欲望的思维,要把它给灭掉。后天的思维太重,先天的本灵就不出来。后天的东西少了,先天的东西就会多。只有弱其志,才能唤醒先天大灵来做主人。

  【强其骨】骨不是我们的骨骼,说我练金刚手去,我练硬气功去,难道那个骨头就强了?现在飞机大炮一轰就没有了,那个骨不叫骨。什么叫骨呀?心骨,真正修炼的那个顶天立地的骨头,是中脉。所以《道德经》、《佛经》没说别的,都是在说心法。

  你的中脉不强大,证明你的骨骼也不强大,骨骼就是你的中脉骨啊。强其骨,要加强自己的中脉,加强自己的七轮,这是我们的骨骼。

  这个肉体是四大合和的,死了之后就没有了,它不强大呀。我们不从哲学上去讲,我们从修行上来翻译,所以要弱掉、减弱后天的妄想杂念,我们先天的本灵就会强大。本灵在海底,一朵莲花含苞待放。打通中脉,把中脉中的业习气、业习结冲掉,我们的中脉七轮畅通无阻,通天彻底,是为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民不是哲学上讲的人民,而是我们的六根六识。我们不是从哲学、文字上来翻译,我们是从修行的眼光来看。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心住在本位上,能达到一个恒常,六识归顺大灵就会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如果是妄念多多,体内的民众就会翻天造反,一打坐妄念起来,杂念丛生,心乱如麻。

  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要使自己的六根、自己的心清净下来、身体内的众生清净下来,也就是前面说的弱其志,把我们的自性当中的众生弱掉,度化了。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夫智者”是我们的后天、是我们的身体,是我们迫不得已按的假名相。不要认为自己后天的智慧非常好,后天的智慧叫聪明,但真正的佛的智慧、宇宙的智慧,我们还没有得到,所以不要什么事情都要敢做,那是胆大妄为。

  不敢为也,是不要去做。不要认为自己修的非常高,以为自己修的非常强大就口出狂言,和自己不对路的就说别人是魔是邪教。口业怎么来的,就这么来的,为什么?欲望驱使你这么干,心里不平衡呀。你心里平衡的话,就会去帮助别人,哪怕这个人走弯路了,你会用慈悲心来帮助他,让他达到无知无欲,并且完全打开先天的智慧,这就是你应该做的,也是你发挥慈悲心的时候。

  我们大家修行一定要守住自己的身口意,你说别人邪的时候,其实是自己已经邪了。因为自己没有别人的好啊,有一个争夺的心,攀比的心。你如果把心放平衡的话,那世界就和平。美国打伊拉克,就因为美国心里不平衡,为什么石油都从你们国家出来,还卖的那么高,我买不给你钱,名面上说是买,实质就是抢,不给就打,这叫强盗。所以说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后天那种聪明劲比别人好,皈依受戒了还什么都敢做,贪污也来了,受贿也来了,杀人放火全干了。不要认为自己做的这个事情别人不知道,天理昭昭啊,疏而不露!

  大家修行一定要达到一个平稳的心态,要认为自个是个糊涂的人,还没有觉悟的人,哪怕有点小觉悟也只不过是瞬间的智慧,那是佛菩萨慈悲加持你,才有的智慧啊,不加持你那来的智慧呀。所以说这句话就是把自己的心态放到最平稳,你才不敢做那些错事,你不平衡就会做错事。

  【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我们的心态没有什么需求和欲望。成佛的欲望肯定是有的,我说的是有为法的欲望不要有,有为的这种不实在的欲望要越少越好,最后达到无为。无为是指我们本来的清静心,是没有挂碍的。以无为的心态,从事自己应该从事的事业,才是一个真正有作为的人。

  则无不治,这个时候你才是一个真正通达无碍的人,没有你做不到的,没有你治理不了的。哪怕外相上给你一个国家、给你一个单位、给你一个企业,你都能用你那种大度的心量,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来治理好。

  这是第三章告诉我们的,我们的心一定要平稳,要有平稳的心态。

  

  

《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三章 不见可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