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解。就像昨天晚上有個叫佚名的問一個問題:出家好不好,痛苦不痛苦?我說就像喝涼水一樣冷暖自知。他沒有反映過來還在問。然後我就問他有多大啦。他說這跟歲數大小有關系?如果你沒有超過20歲的話,我給你好好講。可他連回答的勇氣都沒有,說明心理是有障礙的,而且是自卑的。你如實回答,別人好指導你下步怎麼走。如果是30多歲,那話都聽不出來,我可能就要罵你了。你既然向法師請教問題,人家要問你關鍵性的問題肯定是有用意的,沒有用意絕對不會問你。聽不懂冷暖自知這個話那肯定是個小孩子。這個人連自己的歲數都不敢報……所以一看這個人就是糊塗,後來自個認了說一會明白一會糊塗。
很多時候我們的智慧會卡在一個小的範圍內,就像那個小孩子不敢如實回答自己的年齡一樣,就會起到障礙,因爲不禮貌了。所以說大家將來學佛,在修行上如果不懂,你請教人家的時候,人家怎麼問你要如實回答,人家好根據你的情況來回答問題,如果連這個都要隱瞞,這點心理障礙都突破不了,那還修什麼,現在像這樣學佛的人非常多。
我們今天來學第一章,老子的《道德經》分《道經》《德經》兩部分,《道經》當中包含著一部出世功法。很多人聽了之後可能覺得很好笑的,我怎麼沒有看出來呀?你說這話的時候我就可以回答你,你沒有用心看嘛,你用心看就是一部出世的功法。
第一章 衆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大家一定要清楚 “衆妙之門”是什麼門?這個衆妙之門就是佛說的八萬四千種法門。很多人說我不相信,不相信沒關系慢慢聽,聽完之後就知道信與不信,聽完再說話。很多人沒聽完人家說什麼,馬上就接話說是邪說。我又不是李洪志,我邪說什麼啦,我的鞋穿得比較正的!
“衆”就是多,上面是一個“人”,下面是兩個“人”,叁個“人”往上就爲多。
“妙”指的是我們的心,是清靜的微妙的不可思議的心門。我們人間沒有清靜之門。
“衆妙之門”是指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大門,叫神變,識神的神。七識以內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加七識末那識叫“衆”,爲多。這個衆與多最後都要歸到“妙”裏頭。“妙”不是現在外面的寺廟,這個“妙”翻譯成清靜心,不可思議的心叫“妙”。要談這個“妙”字,得談一個半月,你去品這個味道就跟我們吃飯一樣,那個廚師先不要看他長相如何,別看他衣服髒,炒出來的味道就好吃。我們要吃他炒出來的菜,要品嘗他那個菜的味道,不要看他其貌不揚。
這個“妙”的古體字,是它的左半字是個玄之又玄的“玄”字,右半字是一個“少”字。現在“妙”是“女”字邊加個“少”,少女爲妙,妙齡少女,古時候是16歲,好像現在的妙齡少女是20歲,社會在發展人也在發展,以前16歲就可以當媽,現在可能得22歲才能當媽。
“衆妙之門”就是說我們所有的外相上的東西都要歸于清靜心,歸于第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爲衆,眼根爲一個法門,耳根也爲一個法門等,所以叫衆法門,萬法都要歸于最後一個“妙”字上,歸于不可思議的清靜心,所以說我們從佛經從修行上來講這部經就好玩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從字面上講這個“道”是大道。“可道”是可以說出來的,用語言可以表達的。“非常道”就不是永恒的大道。連起來講按字面翻譯就是,道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是可以描述的,但那就不是永恒的大道,就不是它最原始的大道了。“名”如果給它起個名相,是可以命名的,但那就不是永恒的名字了。
一落于語言就死掉了,所以禅宗不落文字,不要落在文字上活著,要你跳出文字,文字可以運用,佛家叫妙用,會運用這個字。如果不會運用,就會死在文字裏。
現在我們不從字面上去翻譯,我們從本體、本心、本性上來翻譯,這個【道】是我們中脈,中脈是可以修的,叫可道,可以修出來的道。非常道,它的確是人類醫學發現不了的道,醫學證明不了它。爲什麼?你看中國的醫院或者西方的醫院,誰解剖說這條經絡是中脈,沒有吧!所以這個道是中脈,《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裏的“經”字就是“徑”,即道路,就是指中脈。
【可道】我們可以修煉它,它是一個非常的大道,的的確確我們描述不了它,因爲它是無形無相的。“道”從本性上來翻譯,就是中道、中脈。可道,可以修的。密宗、瑜伽都是修中道,中國的禅宗也是修中脈。
【非常道】它是一個非常難修的道,的確很難修,誰相信它是很好修的哪,不好修,所以叫非常道,非常難修的大道。今天我們要從佛法上,從自性本心上來講修行的法門。
【名可名,非常名】這個名字,我們只能說中脈、中道,暫時從名相上給它按一個假名字,可以稱呼它,但是這不是它的真名,中脈也不是它的真名字。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這句話上,我們就能明白真正的東西,你用凡間的名相給它按加假名字,都屬于有爲法。所以說無名才是真正的宇宙規律。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常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我們的中脈包含天和地,天在天輪,在我們的百會穴上也叫天門,地在海底輪,所以我們人身是個小宇宙,對應外相上的大宇宙。從你生下來的時候就具備了天地乾坤。乾坤二卦已經在我們身體裏完美的具備,天地就在自身自心當中,還需要在外面求個什麼啊。
天地未形成之前是混沌的,像我們在母胎之中混沌,一落地天地分清,天清地濁,人分八脈:乾坎墾震巽離坤兌(qián kǎn kěn zhèn xùn lí kūn duì)。天地無名,但是我們要給它起個名字強加于它,這是我們人類落地之後分別心産生出來的變化。先天的東西誰知道它叫什麼名字,沒有名字,但它的的確確存在于宇宙之間。
“無名”是零、是一。“無名”完全是在宇宙母胎先天混沌之中,所以叫常養萬物,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有名”是二,是萬物之母。“有名”是指陰陽,二生叁,叁生萬物。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出。
從我們自身來講,“無名”完全是在母胎之中,是在沒出母胎之前沒形成世界觀以前,出母胎世界觀就會形成,因爲沾染後天的東西,“有名”就沾染了,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後得智,不斷的修。所以我們看經也好,修行也好,必須從自性當中去了解。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從字面上說,我們經常在毫無目的的、無拘束的、沒有局限的狀態下來觀察道,觀察那個無形無相的道。這種解釋從字面上是對的,但從修行上就錯了,層次就要分出來了。
從修行來講,就是在你禅定之中來返觀自己的大道,來觀察自己的心是不是沾染了六道中的習氣。返觀自照自己的心那種微妙的變化,是不是真的入了禅定,是不是真的達到了無爲無欲了。所以說老子的《道德經》是修行的,不僅僅是哲學。
【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邊際、端倪)】從字面上說,我們要經常從有爲的、有目的的、有局限的角度來觀察那個道的邊際。
如果從字面上看我們會看迷茫的,確實從道義上會似懂非懂,那個道你見過嗎?沒有見過。咱們別說宇宙,就說咱們生存的這個大氣層,你能用眼睛看到嗎?看不到吧。但它又的的確確存在,無形無相,這個是我們要明白的東西。存在的東西只是看不見又摸不著,但又脫離不了,這就是道。
從修行來講,我們要經常在禅定當中來觀察我們有爲的身體,是否是和外觀的世界相融了。這個相融不是你隨便的去跟他吃喝嫖賭去,相融是出世間法和世間法要融合爲一體。佛法不離世間覺,我們要從有爲的人道行上來體驗無爲的事情,用我們那顆清靜無爲的心與宇宙融合,與人道融合。所以說宇宙與人生從《道德經》裏就體現出來了。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此兩者就是“有名”和“無名”。“道”是無形無相。“有名”就是有名有相,我們給它按插一個名相,比如說電視上經常報道我們的地球外面有一個圈,我們生活在地皮往上、地球外面的圈以內這段的空間,這個圈就是有名有相的。無名無相指整個宇宙。這兩者雖然是異名,但同是玄妙的。如果我們不用圖案來表示地球大氣層的話,兩眼就看不出來,但是我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表示,就叫有名有相,這個是有爲法。
無名無相的是我們內心與宇宙,抓不到頭也抓不到尾,這個時候就叫“同謂之玄,玄之又玄,”這又回到我們本體上,表示自己微妙的心要與宇宙、與現實來融合,另外一方面我們的心要達到清靜無爲。
雖然它兩個的妙用不一樣,但的確都是一個東西,體相用叁位一體,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確實這個“心”我們不好分別,不好去區分,它太玄妙了,你稍不注意稍一用力氣,這個心就像泥鳅一樣哧溜從你手上跑出去了,很難抓,所以叫玄之又玄。
我們的中脈的確是玄的不能再玄,如果修煉的好,一個草棍能從中脈紮下去,密宗有個婆瓦法,這個東西玄。我們人體之中最玄的就是中脈,最玄的就是這顆心,心和中脈是一體,所以我們要皈依心,皈依中脈。能量儲存于衆妙之門,儲存于我們第八識,儲存于我們的海底輪,不好理解,不好說的清楚,用我們凡間的語言,用我們主觀臆斷的東西都是很難理解的。
從字面上翻譯,“道”是非常大的,是無形的。如果我們從修行上講就不能那麼翻譯,你要按照自己的經絡,按照自己的實修來看…
《從修行的角度講老子的《道經》第一章 衆妙之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