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理解。就像昨天晚上有个叫佚名的问一个问题:出家好不好,痛苦不痛苦?我说就像喝凉水一样冷暖自知。他没有反映过来还在问。然后我就问他有多大啦。他说这跟岁数大小有关系?如果你没有超过20岁的话,我给你好好讲。可他连回答的勇气都没有,说明心理是有障碍的,而且是自卑的。你如实回答,别人好指导你下步怎么走。如果是30多岁,那话都听不出来,我可能就要骂你了。你既然向法师请教问题,人家要问你关键性的问题肯定是有用意的,没有用意绝对不会问你。听不懂冷暖自知这个话那肯定是个小孩子。这个人连自己的岁数都不敢报……所以一看这个人就是糊涂,后来自个认了说一会明白一会糊涂。
很多时候我们的智慧会卡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就像那个小孩子不敢如实回答自己的年龄一样,就会起到障碍,因为不礼貌了。所以说大家将来学佛,在修行上如果不懂,你请教人家的时候,人家怎么问你要如实回答,人家好根据你的情况来回答问题,如果连这个都要隐瞒,这点心理障碍都突破不了,那还修什么,现在像这样学佛的人非常多。
我们今天来学第一章,老子的《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两部分,《道经》当中包含着一部出世功法。很多人听了之后可能觉得很好笑的,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呀?你说这话的时候我就可以回答你,你没有用心看嘛,你用心看就是一部出世的功法。
第一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一定要清楚 “众妙之门”是什么门?这个众妙之门就是佛说的八万四千种法门。很多人说我不相信,不相信没关系慢慢听,听完之后就知道信与不信,听完再说话。很多人没听完人家说什么,马上就接话说是邪说。我又不是李洪志,我邪说什么啦,我的鞋穿得比较正的!
“众”就是多,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两个“人”,三个“人”往上就为多。
“妙”指的是我们的心,是清静的微妙的不可思议的心门。我们人间没有清静之门。
“众妙之门”是指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大门,叫神变,识神的神。七识以内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加七识末那识叫“众”,为多。这个众与多最后都要归到“妙”里头。“妙”不是现在外面的寺庙,这个“妙”翻译成清静心,不可思议的心叫“妙”。要谈这个“妙”字,得谈一个半月,你去品这个味道就跟我们吃饭一样,那个厨师先不要看他长相如何,别看他衣服脏,炒出来的味道就好吃。我们要吃他炒出来的菜,要品尝他那个菜的味道,不要看他其貌不扬。
这个“妙”的古体字,是它的左半字是个玄之又玄的“玄”字,右半字是一个“少”字。现在“妙”是“女”字边加个“少”,少女为妙,妙龄少女,古时候是16岁,好像现在的妙龄少女是20岁,社会在发展人也在发展,以前16岁就可以当妈,现在可能得22岁才能当妈。
“众妙之门”就是说我们所有的外相上的东西都要归于清静心,归于第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为众,眼根为一个法门,耳根也为一个法门等,所以叫众法门,万法都要归于最后一个“妙”字上,归于不可思议的清静心,所以说我们从佛经从修行上来讲这部经就好玩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字面上讲这个“道”是大道。“可道”是可以说出来的,用语言可以表达的。“非常道”就不是永恒的大道。连起来讲按字面翻译就是,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是可以描述的,但那就不是永恒的大道,就不是它最原始的大道了。“名”如果给它起个名相,是可以命名的,但那就不是永恒的名字了。
一落于语言就死掉了,所以禅宗不落文字,不要落在文字上活着,要你跳出文字,文字可以运用,佛家叫妙用,会运用这个字。如果不会运用,就会死在文字里。
现在我们不从字面上去翻译,我们从本体、本心、本性上来翻译,这个【道】是我们中脉,中脉是可以修的,叫可道,可以修出来的道。非常道,它的确是人类医学发现不了的道,医学证明不了它。为什么?你看中国的医院或者西方的医院,谁解剖说这条经络是中脉,没有吧!所以这个道是中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的“经”字就是“径”,即道路,就是指中脉。
【可道】我们可以修炼它,它是一个非常的大道,的的确确我们描述不了它,因为它是无形无相的。“道”从本性上来翻译,就是中道、中脉。可道,可以修的。密宗、瑜伽都是修中道,中国的禅宗也是修中脉。
【非常道】它是一个非常难修的道,的确很难修,谁相信它是很好修的哪,不好修,所以叫非常道,非常难修的大道。今天我们要从佛法上,从自性本心上来讲修行的法门。
【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名字,我们只能说中脉、中道,暂时从名相上给它按一个假名字,可以称呼它,但是这不是它的真名,中脉也不是它的真名字。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这句话上,我们就能明白真正的东西,你用凡间的名相给它按加假名字,都属于有为法。所以说无名才是真正的宇宙规律。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常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我们的中脉包含天和地,天在天轮,在我们的百会穴上也叫天门,地在海底轮,所以我们人身是个小宇宙,对应外相上的大宇宙。从你生下来的时候就具备了天地乾坤。乾坤二卦已经在我们身体里完美的具备,天地就在自身自心当中,还需要在外面求个什么啊。
天地未形成之前是混沌的,像我们在母胎之中混沌,一落地天地分清,天清地浊,人分八脉:乾坎垦震巽离坤兑(qián kǎn kěn zhèn xùn lí kūn duì)。天地无名,但是我们要给它起个名字强加于它,这是我们人类落地之后分别心产生出来的变化。先天的东西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没有名字,但它的的确确存在于宇宙之间。
“无名”是零、是一。“无名”完全是在宇宙母胎先天混沌之中,所以叫常养万物,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有名”是二,是万物之母。“有名”是指阴阳,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出。
从我们自身来讲,“无名”完全是在母胎之中,是在没出母胎之前没形成世界观以前,出母胎世界观就会形成,因为沾染后天的东西,“有名”就沾染了,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后得智,不断的修。所以我们看经也好,修行也好,必须从自性当中去了解。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从字面上说,我们经常在毫无目的的、无拘束的、没有局限的状态下来观察道,观察那个无形无相的道。这种解释从字面上是对的,但从修行上就错了,层次就要分出来了。
从修行来讲,就是在你禅定之中来返观自己的大道,来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沾染了六道中的习气。返观自照自己的心那种微妙的变化,是不是真的入了禅定,是不是真的达到了无为无欲了。所以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修行的,不仅仅是哲学。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边际、端倪)】从字面上说,我们要经常从有为的、有目的的、有局限的角度来观察那个道的边际。
如果从字面上看我们会看迷茫的,确实从道义上会似懂非懂,那个道你见过吗?没有见过。咱们别说宇宙,就说咱们生存的这个大气层,你能用眼睛看到吗?看不到吧。但它又的的确确存在,无形无相,这个是我们要明白的东西。存在的东西只是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又脱离不了,这就是道。
从修行来讲,我们要经常在禅定当中来观察我们有为的身体,是否是和外观的世界相融了。这个相融不是你随便的去跟他吃喝嫖赌去,相融是出世间法和世间法要融合为一体。佛法不离世间觉,我们要从有为的人道行上来体验无为的事情,用我们那颗清静无为的心与宇宙融合,与人道融合。所以说宇宙与人生从《道德经》里就体现出来了。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就是“有名”和“无名”。“道”是无形无相。“有名”就是有名有相,我们给它按插一个名相,比如说电视上经常报道我们的地球外面有一个圈,我们生活在地皮往上、地球外面的圈以内这段的空间,这个圈就是有名有相的。无名无相指整个宇宙。这两者虽然是异名,但同是玄妙的。如果我们不用图案来表示地球大气层的话,两眼就看不出来,但是我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示,就叫有名有相,这个是有为法。
无名无相的是我们内心与宇宙,抓不到头也抓不到尾,这个时候就叫“同谓之玄,玄之又玄,”这又回到我们本体上,表示自己微妙的心要与宇宙、与现实来融合,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心要达到清静无为。
虽然它两个的妙用不一样,但的确都是一个东西,体相用三位一体,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确实这个“心”我们不好分别,不好去区分,它太玄妙了,你稍不注意稍一用力气,这个心就像泥鳅一样哧溜从你手上跑出去了,很难抓,所以叫玄之又玄。
我们的中脉的确是玄的不能再玄,如果修炼的好,一个草棍能从中脉扎下去,密宗有个婆瓦法,这个东西玄。我们人体之中最玄的就是中脉,最玄的就是这颗心,心和中脉是一体,所以我们要皈依心,皈依中脉。能量储存于众妙之门,储存于我们第八识,储存于我们的海底轮,不好理解,不好说的清楚,用我们凡间的语言,用我们主观臆断的东西都是很难理解的。
从字面上翻译,“道”是非常大的,是无形的。如果我们从修行上讲就不能那么翻译,你要按照自己的经络,按照自己的实修来看…
《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一章 众妙之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