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修行的角度講老子的《道經》第一章 衆妙之門▪P3

  ..續本文上一頁來觀,這個時候你才懂什麼是“道”,“道”就是我們的脈,“衆妙”是我們身體七萬兩千條脈都要皈依中脈,這個時候我們的能量才會巨大,我們才能虹光一化回歸于佛國。

  《道德經》第一篇講的就是我們人體,開篇就直接告訴你“衆妙之門”是什麼,修中脈去吧!很多人說,你這解釋是歪理邪說。歪不歪理你要如實修了,你就知道是不是我說的這個樣,不修不要說話,修行親證了才有權力。呂洞賓是過來人,可以把他的東西拿出來看一看是不是這樣呀。真理永遠是掌握在一兩個少數人手裏,大家要自己去實踐衆妙之門,看它是不是玄之又玄,等你頭頂叁花聚頂的時候,你看它是不是玄。

  《道德經》前七八篇就是講修行,如何脫離世間。在你脫離不了的時候,他又講了回歸于人道修人天福報,人天福報你都修不出來那只好德篇,你來完完全全走人道,安分守己做好人。把人做好了最起碼還能落爲一個人,所以大家學佛修行一定要知道這個出處,並不是要把中國的東西全都耙死掉。小乘佛法和中國的孔孟之說、還有老子的中往下是平等的,老子的中往上或者說最高的東西也就是釋迦佛說的般若法門。

  在《道德經》第一篇裏頭還有一個故事,在五代十國的時候有個丞相叫馮道,他養了很多的門客,其中就有一個門客在馮道過生日慶祝的時候,他自告奮勇說給大家講一下《道德經》。可第一篇他就碰上麻煩了,因爲那個宰相叫馮道,在古時候講忌諱,尊者的名字不能隨便說。他一看“道可道”,“道”字正好是主人的名字,是不能講的,這太麻煩了。要按老子的經文給他們講哪,這主人萬一不高興再給我點罪名不值得,不好辦,他就在哪裏想呀想。爲避免忌諱,這個名字怎麼給他改呀,突然之間他把心神用到最極至的時候,從這裏我又給你們說到修法上了,大家要聽呀,誰能把法接住了,誰就是有智慧,我在隨便講故事當中很多東西都是說的我們心體。他把心能量集中在一點發揮到極至的時候,他與宇宙接通關系了。他說這個話不好講,我用什麼話來代替這個“道可道”,他的心力心神心念集中在一點達到了極至的時候,得到了宇宙的加持力或者說得到了佛的加持力或者老子的加持力,打開了智慧大門,順嘴就說出來“不可說,不可說,非常不可說”,激發了人的本能,所以說我們人的本性有時在激發情況下就會出來。

  人的運氣、人的命靠自己去打撈,凡夫不修行就被天老爺注定,怎麼算都是窮命。修行人,天老爺注定不了,修的好福慧具備了,窮人要飯的命也能變成富翁。大家如果不相信我說的話,可以打開淨空老法師的記錄,他年輕時候人家說是要飯的命,活不過40多歲吧,他通過孜孜不倦的修行,現在成爲法師當中的極少數很有錢的人,雖然錢不是他的,但他是極少數很富有的了。

  我們大家一定要從本心本性上來考慮《道德經》,如果大家只從字面去了解它,這部《道德經》你是吸取不了營養的,還會落兩邊見。

  很多人學佛之後,說中國的《道德經》低的很,沒有佛的高,頂多是小乘佛法的阿羅漢果位。我聽完這話就覺得可笑,只是在那兒想,你對中國的道家和中國的文化知道多少明白多少,你對老子、姜子牙、對黃帝、對伏羲(xī)能了解多少,這都是不孝子孫,炎黃子孫沒有把炎黃的東西了解清楚。並不是說不讓你研究佛法,佛法是真理可以研究,我是說你把自個中國人的東西棄之不要,完全都是西方的東西,這就是不孝子孫!炎黃的不孝子孫!我們也是伏羲(xī)玄女的後代,伏羲代表龍,玄女代表鳳,我們也是龍鳳的後代,所以大家不要忘本,要知道中國的傳統。要明白自古以來中國的人類如何發展進化的,文明是如何産生出來的。在古時候無巫不成村,每一個村裏的村長都是個巫,看巫的能力能量能控製多大的範圍,小巫就爲村長,大巫就爲縣長,再比縣長大的巫就爲省長,所以叫百裏爲王。很多人把中國的東西真的是完全廢棄掉,完全西方化,你就不看看西方化的東西是不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我敢說很多人沒有研究過這個過程,反正拿來一看西方的就好。

  人們崇尚西醫,西醫是好得快,但吃完藥肝好了,他可能胃就麻煩了,要不就是腎麻煩了。中醫慢,但中醫去根,在中國曆史上的的確確有不少神醫,比如華佗、扁鵲(biǎn què),在那時候就有手術開刀破顱,那是幾千年前的事情。我們要把這個知識整合起來看世界,要法眼看世界,法眼就是你要知道它的來龍去脈。

  大家修行一定要明了,明白這個道是宇宙的規律,這個規律反映到我們自身是不是我們人的規律呀,是不是我們本能的規律呀,所以說一切經典都是爲了我們的心服務的,尤其《道德經》、《佛經》是人說的兩部最偉大的書,還有一部不是人說的書:《易經》是萬經之首,是神說的,神走了以後,我們就叫神話,神沒走的時候我們就叫天人說的,天人傳給伏羲,伏羲結繩記事開始了文字相,所以易經是無字天書,後來從周文王才有了文字說明。我們大家一定要知道這一切的事實過程,要不然我們就會迷茫盲從,不知道什麼好。自己要研究要親證。我說自己用《易經》的種種方便善巧,去度化接引世人皈依佛法僧,歸依自性佛法僧,有一部《金剛經》、一部《心經》、一部《道德經》、一部《易經》就已經圓滿了。

  大家一定要明了,這個“道”從外相指的是名相上的東西,可又沒看到沒觀察到,但的的確確體驗到了體悟到了有一種自然規律。春夏秋冬、生老病死就是道就是規律。《道德經》就是講述了如實的規律、人間的規律、宇宙的規律,佛法講的也是這個,《佛法》和《道德經》是同出而異名,都是從阿賴耶識門出來的,從我們如來藏裏出來的。

  如果我們從心的角度來看《道德經》就能看出味道了,它的確是功法是心法。有人說這裏面講的相似圓滿但不太圓滿,那是因爲你的心沒有圓滿,如果你的心圓滿了,那這部《道德經》這部《佛經》就圓滿了。就因爲我們人落地之後有分別心,有主觀和客觀,所以就不圓滿了。《佛經》讓我們返本歸元,《道德經》也告訴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也是返本歸元的話啊。

  很多人讀了幾十年,沒明白老子說的是什麼,反正就知道老子這部《道德經》很好,實在是高!高到什麼地步不曉得,看起來舒服,一打坐靈魂就出來了,但他就不知道怎麼出的,因爲他沒找到門呀。我們修佛法也好,修道法也好,首先要抓門的把手,找到門把手之後才能開門。那個鑰匙你就不用掏了,佛已經把門給你打開了,你只是抓住把手擰一下推開門就可以了。

  我們大家一定要從自身自性去領悟道,要不然就是個字面遊戲,禅宗不讓依靠文字就在這裏。首先要從自性當中返歸于大自然,然後再吸取大自然和自己融爲一體,這叫瑜伽,瑜伽的中國詞叫相應,你只有相應的時候才明白老子太偉大了,許多國家也在研究《道德經》。所以說我們要真正的明白自己的國家、明白佛、明白道、明白釋迦、明白老子、明白自己。明白了自己,你也就懂了釋迦佛,懂了釋迦佛就能和老子相合,這叫叁位一體,叫返本歸元。

  《道德經》從宇宙講是虛空的,我們內心也是虛空的,清淨無爲的,所以《道德經》已經告訴了,只有你內心真正達到和宇宙相融相合瑜伽的時候,你就能做到無爲而無不爲之,《心經》裏講的心無挂礙、無挂礙故就是內外澄清、元澄一片、不分你我,這時候才叫清淨涅磐。人身在的時候叫有余涅磐,人身燒化了叫無余涅磐。不管是有余,還是無余,你都要處在禅定清淨之中,這就符合道義、符合法義、符合經義、符合本義了。

  我們大家要從《道德經》裏“無”和“有”來開發自己的智慧。很多人說“無”和“有”都是兩邊的東西呀,這說明你的心沒有圓滿啊。如果心圓滿了,這個“無”和“有”就是一體的,有從無中來,無從有中生。太極圖大家都見過,黑表無或者白表無,是不是同時而生同位之玄呀,是不是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呀。難道你還說它是一,還說它是二,非一非二。我們用修佛的心來看《道德經》就能看出滋味,就知道老子不簡單。所以說大家一定要從自性當中來看《道德經》,要把《道德經》最精要的東西從經裏看出來,然後回到佛經上和釋迦佛的話去對照,看他們說的是不是一個。如果是!你會哈哈大笑兩手拍大腿,哈哈哈!果真如此,如是之法真實不虛!的確就是這樣的。他們的語言雖然運用不一樣,說的東西的確是一個。自古以來真理不是在多數人的手裏,只在少數人手裏。

  第一篇講了大道當中的有和無,是一也非一,是二也非二,所以叫非一非二,叫不二法門。同理太極圖又是一又是二,又叫非一非二,不二法門,同在一個門裏頭,所以叫衆妙之門。

  如果大家在《道德經》裏頭研究出來一點點東西,我相信你們的智慧絕對會大開,但同時不要把佛經丟下。道和佛是不二法門,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同時去走。有人說那不專一,不是不專一,是你的心專不專的問題,並不是一和二的問題。如果你鑽研了《道德經》,在修佛的道路上會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你會事半功倍加速你的智慧,會加速你的修行。

  大家在修行道上一定要自個打開智慧大門,不要老開別人的門。別人的門開不好的話,人家會拿棒子追你的,那就麻煩了。我們大家從自性當中來開啓自己的大門,就像我們拿鑰匙開自己的家門一樣,心裏坦蕩無驚無怖。你拿鑰匙開別人的家門心裏就會不舒服,作賊心虛呀,有驚有怖了。修行也是這樣,老去開別人的門永遠爲盜賊。

  那天大家聊天說盜法,盜別人的法,法都是自性當中圓滿的,需要盜嗎?我說不需要盜,盜的都是有爲的東西。如果你自性當下承擔了自己的確是過去佛,現在是糊塗佛,但未來一定是智慧佛,就圓滿俱足了。剩下的就是埋頭苦幹,去念唵嘛呢叭咪吽或者去打禅七或者念經文,清淨了不再去執著了。但承認自己是佛的人永遠修不成佛,老跑一品蓮坐著沒坐幾秒中就掉下來了,心裏面的東西太多了。

  你承認自性佛的時候,你就和宇宙相融相合,你心中那挂礙的烏七八糟汙染的東西,就會從第七識裏不斷的扔出來,廢物的東西扔掉,廢物的東西扔掉。在你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之前,第七識裏是我的、我的、都是我的、天地都是我的、什麼佛法道法都是我的。第七識産生的東西就是小我,等你明白這個過程之後,第七識扔出來的東西都是汙染的東西,當下就會轉化爲清淨的本來,都會返本歸元歸于第八識。所以說我們大家修行要高瞻遠矚,看破放下,在現實生活中就能自在。只看眼皮底下叁寸之地那是鼠目寸光。

  

《從修行的角度講老子的《道經》第一章 衆妙之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