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供物視爲不潔而拒絕食用;
14.侮辱和誹謗女性。
叁八條次重墮性禁戒
l.親近不具備修密行條件的女性;
2.在密聚餐集會中進行爭吵;
3.從非攝取對象攝取甘露;
4.因貪財吝法,對成熟的弟子不傳密法;
5.對虔誠弟子的問法,不答或答非所問;
6.在不信密法的小乘弟子家中留宿一周以上;
7.冒充密法師,信口談密說空;
8.對未經灌頂者談密行密法。
四、二十五種不允許行爲
l.五種嚴重性罪惡行爲:
(1)殺生害命;(2)偷盜搶劫;(3)犯罪性的男女關系;(4)說謊行騙;(5)飲酒。
2.五種次重性罪惡行爲:
(6)參加賭博;(7)靠不正當行爲謀生;(8)閱讀散布邪說的書籍;(9)祭祖先亡靈和敬鬼神;(10)信仰邪道外教。
3.五種特重罪性殺毀行爲:
(11)殺男人;(12)殺女人;(13)殺害嬰兒;(14)殺牛;(15)毀壞塔廟和佛像。
4.五種傷害行爲:
(16)傷害親友;(17)傷害權威人士;(18)傷害佛與師;(19)傷害僧衆;(20)傷害信賴自己的人。
5.五種貪欲行爲:
(21)眼貪美色;(22)耳貪音樂;(23)鼻貪香味;(24)口貪美食;(25)身貪安樂。
以上四種密宗戒律中,第一、第二、第叁種守持戒與禁戒中,有些內容和一般的密戒不完全相同,不相同的地方正是時輪部的特殊禁戒,第四種二十五條戒律是時輪法的特殊戒律。
嚴守戒律是獲得密修成就不可缺少的最根本因素,這次貢唐大師指示,灌頂中的戒律部分要全文譯出介紹,我們應當深刻領會大師的這種用心
1994年6月28日于西北民族學院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一、概述
在佛法中稱佛、法、僧爲叁寶。將佛、法、僧稱爲“叁寶”有清淨無垢、威力無窮、稀世珍寶之義。
佛寶指具足四身之佛,法寶指八萬四千法和道、滅二谛,僧寶大乘佛法專指見道以上的聖僧、菩薩。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夥伴。
有人說什麼藏傳佛教在叁寶上加了“上師”,成了“四寶”,這是胡說八道。上師是集“叁寶”于一身的導師,並非第四寶。上師傳法如佛,上師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師言傳身教起著具體的僧寶作用。因此佛說:“無師哪知佛名、佛法?有師才得知佛名佛法,故師恩重于佛恩。”尤其密法不能靠經典,必須要有上師親口傳授,因此密法稱:“上師是加持之源,守戒是成就之源。”藏傳佛教特別看重上師的作用,其原因就是這樣。
叁寶有因叁寶和果叁寶。因叁寶是指向衆生說法和普度衆生的諸佛,和指引成佛的經典教義、啓迪心扉的佛智以及諸聖僧菩薩。果叁寶是指自己爭取達到的目的。自己通過學修,獲得戒定慧成就便有了法寶獲得見性智,成爲僧寶;成佛便成了佛寶。皈依因叁寶是手段,證得果叁寶才是目的。學法、修法的全部過程和最終結果,都屬于叁寶皈依法的範疇。因此要想懂得“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句經文的全部含義,非掌握整個佛法的內容不可。佛法經文的深奧,由此可見一斑。
二、目錄
1、概述
2、導論
1)佛法的總概念
2)皈依法的重要性
3)信與解的重要性
3、叁寶原理
A、叁寶總述
1)“叁寶”與佛教的關系
2)規定爲“叁救星”的原因
3)稱做“叁寶”的原因
4)因叁寶與果叁寶的區別
5)真谛與俗谛叁寶之分
6)小乘派關于“叁寶”的概念
7)大乘教與大乘“叁寶”概說
B、佛寶解說
1)佛的定義
2)佛的四身
3)顯密佛的異同和密佛的特點
C、法寶
1)法的概念
2)教法的定義及分類
3)法寶的定義
D、僧與僧寶
1)僧伽的名稱和概念
2)僧人的分類和層次
3)“僧寶”的定義和概念
4)同體叁寶和異體叁寶的含義
4、叁寶皈依法
A、皈依法基本知識
1)皈依對象的可信性
2)皈依的起因
3)皈依的本質
4)皈依的方法
5)皈依戒規
6)皈依的利益和作用
B、皈依現實叁寶
C、皈依法觀修要義
1)准備工作
2)正式觀想
叁、精華摘錄
有許多東西的性質作用永遠無法用科學的標准衡量,如文化習俗、思想感情、藝術創造、美學價值等等。不能認爲藝術中的虛構和誇張不合乎科學的標准而加以否定,科學不是區別好壞對錯的惟一標准。
佛法中超世間經驗範圍的知識,不是世間經驗可認識的對象,像眼睛看不見聲音、耳朵聽不到顔色一樣,無法以科學衡量,也不必以科學的框架限製認識的擴展和深化。(271頁)
大智和大悲心是靈魂,也稱"佛父"和"佛母"。(273頁)
"方便法"即指以大悲心爲動力的利衆行爲。
聲聞和菩薩相比,聲聞是一顆"小星星",菩薩是"天空"。因聲聞、緣覺只有智慧,沒有大慈大悲心,冰冷無情,只想自己出離塵世,永住寂靜涅磐境界,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274頁)
自己是否已皈依叁寶,進入佛門,也是主要看自己能否如法行事,而不是看掌握了多少佛法知識、有沒有皈依證、穿什麼衣服、是什麼身份等等之燈的表面現象。衡量一個佛門弟子道行的標准也不是看他的外表和社會上的名譽、地位、稱號、有多少弟子,因這類東西容易僞裝,騙子都可以做到,而是看他平常處世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言論行爲是否符合慈悲利衆的佛法標准。
本人要有善良的願望,若本人沒有善良願望,好比卵石在水中浸泡千萬年石心也不會變得濕潤柔軟一樣,雖在佛法中浸泡,也無法使他變得聰明善良。(280頁)
那種見圖像、聲光的功能和佛教見性開悟沒有任何共同點,把世俗的這類特異功能當成佛家的見道開悟,是缺乏佛教知識的表現。希望佛門信衆不要把這類迷惑人的、五光十色的"塑料珠子"當成價值連城的"寶石"。(281頁)
"信"是純潔的、堅定的、使人向上的一種積極的信念。信仰有迷信和理信兩種。"迷信"是缺乏智慧的信仰,它是盲目的、純感情性的。(282頁)
正信要具備叁個條件。第一是純潔性,就是說"正信"是純潔的心靈中産生的崇敬的感情。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確認其正確可靠性的基礎上所産生的不懷疑、不動搖的堅定信仰。第叁是向往性,就是在確認其信仰對象崇高向上價值的基礎上所産生的羨慕、向往和追求的心理。(283頁)
鈍根人如果得到良師益友,得到公認的正法,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修持,反而比那些半信半疑、思想汙染較深的有學問的人,更有獲得好成就的希望。因爲一般的利根學人,因其見聞廣,大腦就像一個雜貨商店,叁教九流的貨色樣樣都有,思想意識的白紙上塗滿了各種亂七八糟的顔色。這種人如果沒有特殊的因緣和慧眼,在思想意識裏很難形成純潔的、色調鮮明的信仰畫面。這就是信仰堅定專一的鈍根人有時比那些見多識廣的利根學人反而出成就快的原因所在。
在諸德性中,"信德"不足是最根本的原因。(284頁)
無分別智慧,如視覺等五官感覺和"夢境"似的直觀直覺,這種智慧不借助語詞和分析推理,故無分別。(285頁)
"生命短促而知識領域甚廣,自己能活多久又沒有什麼把握,所以要如天鵝從湖水中析出乳漿那樣選擇吸收自己最需要的知識。"(289頁)
佛法的"空假"、"真妄"觀點,並不是說世間沒有任何真見、真情,而正是承認世間六道和衆生的真實存在,承認世間有真情、真善,也有真醜、真惡,還承認這種不如人意的生活狀況完全可以改變的事實,才根據存在的事實,提出了改變這種事實的實實在在的主張--解脫道。(291頁)
衆生的幸福來源于佛--覺者的愛心和智慧。
衆生暫時性的和永久性的幸福快樂的獲得要依靠叁寶。(300頁)
通過學法,在思想意識和行爲動作方面所産生的作用,才能真正拯救自己離惡脫苦,所以才是真法、法寶。口頭空說,光念經文,不解決思想行爲方面的實際問題,和扮演佛、菩薩念經的演員一樣,不會有什麼作用。(307頁)
本質光明,現象混濁,是衆生心的特點,"光明"表心性的淨分,"混濁"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淨,一事一理,這就是心性的辯證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決這心性去染的問題。(313頁)
對自身寶藏的開發,說的就是自身光明心的開發,真智的開發。(314頁)
很多人在"佛心論"的問題上理解産生錯誤,主要有兩點:一是認爲"衆生心中本來有佛",這是違背"諸法是因緣和合,佛也是善因緣的結果"這一邏輯規律的。如果本來有佛,何需重修?如果說佛被無明煩惱汙染,需要重修開悟的話,就等于認定"佛會退轉墮落"。如果佛也會"退轉墮落"的話,關于佛的四身的殊勝功德,沒有一個能站住腳的,這等于對佛的全面否定。二是認爲"原本自性是永恒不變的"。既然衆生的自性是永恒不變的,要麼純潔無染,要麼染無淨,只有這兩種可能性。因爲"染"是一種變得混濁不清的"變化",既然是"永恒不變",怎麼會有"變化"?這種不變與變"的自相矛盾,如何解決呢?凡是物質和精神的一切存在都是變化中的存在。沒有永恒不變的存在,只有否定的概念"空"所表達的事物才是不生不滅、永恒不主爲的,如虛空、未生、已滅之物。原本自性以及轉世的靈主只等,是生滅連續不斷的續流,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如果永恒不變,前世的豬、狗轉生爲今世的人,其意識必定和豬狗一樣;前世的人轉成今世的豬狗,也定會說話。
空出十萬個酒瓶,宇宙空間的性質數量也不會減少。因爲…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