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虛空的本質是無增無減。
從斷德方面來說,佛具有自性清淨和離染清淨的"二淨"特點。(316頁)
過去曾經有過,但現在已不存在的東西,屬于"永恒",如昨天的時間,已打碎的玻璃杯,不會複生,已變成斷滅、無爲的狀態。
"自生"功德是指無動機目的、無意識、不動念、說法度衆等一切利樂衆生之事自然而然,按衆生的意願完全可以完成的自然作用。這種自然、自生、自如作用,像雨露和空氣,或山水自然環境對衆生的有益作用一樣。這類天體和自然物,雖無心無意,確能以本身的自然性能利益萬物。這種自然性能,因"無心"所以才無選擇、無私、無傾向,一律平等地起到利益萬物的作用。因不受思想意識支配,這種作用才完全進入自然運行軌道,如地球的運轉,無始無終。
佛的不可思議的作用,完全進入了一種慣性軌道,不需要主觀意識的推動。
有人也許會說:"既然佛的作用是自然、無意識的,那麼供養佛、求佛的保佑、皈依佛會起什麼作用呢?"這和請太陽保佑、請天上下雨有什麼不同呢?
太陽是普照萬物的,但有些地區看不到太陽,或者這些地區的上空有煙塵雲霧籠罩,或者這些地區就在背著太陽的地方,這能算太陽能的過錯嗎?太陽沒有白天黑夜,地球上形成白天黑夜是地球本身運轉的結果,能說太陽晚上無光嗎?下雨能改變氣候環境,能使萬物生長,春天種在地裏的麥種,受春雨的滋潤就會發芽,但腐爛了的麥種不會發芽,放在倉庫裏,不接觸雨露的小麥也不會發芽,所以麥種不發芽能說雨露不起作用嗎?天空裏布滿了微波和無線電信息,如果沒有接收這類信息的電視機和收音機,怎能知道天空中有這類住處即使有電視機、收音機如果不打開開關,主動接收,以怎麼會收到這些信息呢?利用人工技術可以用太陽光發電、取暖等等,如果人們不積極主動地利用太陽能,太陽也會自然産生上述的作用嗎?
平常說"千江有水千江月",這"月"如佛,"江水"如衆生的信念。如果江中無水,就不會有月影。天上雖然有"月",如果地上無江河湖海之類的反射物,就反映不出皎潔的月容。對人而言,智慧和信念就是反射物。
混濁的水中反映出的皓月也是昏暗的,波動的水中照出的月影是無規則的碎片,哈哈鏡中的美人像也是醜八怪。
"靈感"、"應驗"對佛來講,是一種自然的性能,要充分發揮這種自然性能還要靠自己。一個有經驗的人,可用凸透鏡對准太陽燃起火來;如果沒有這種凸透鏡,想借陽光取火,恐怕做不到。(318頁)
關于知識障,有些當今解釋佛經的人毫無根據地亂作解釋,說什麼"知識越多知識障就越多",讀佛經多,也會變成知識障"等等。這真是聞所未聞的奇談怪論。照這些人的說法,沒有知識的人就不會有知識障。豬狗這類沒有知識的動物,不需要破知識障,就會變成遍知一切的佛,成佛何必要轉得人身?多造惡業、投生畜牲道,反而沒有知識障,思想境界還比小乘羅漢高,多好!彌勒大菩薩說:"不精通五明,雖然是大菩薩也成不了佛。"(319頁)
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是心識的智能,所以它是有爲法,是"五蘊"轉化爲識的特種功能。凡衆的肉體和精神是相互領帶的關系,但肉體是物質,精神是無色無相、不受時空限製的一種能量,不是同類事物。五官之識也各司其職,功能不一樣。但成佛後佛的有色之身也是智慧的化現相,億萬化身都是一體智慧,不但五官是全能,如眼能聽音,耳能觀色,皮膚觸覺有耳、目的作用之類,而且每一個毛孔都具五官的作用,具有全息性作用。
"佛智所及之處,就有佛身;佛身所到之處,就有佛光;佛光所照之處,就有佛聲;佛聲所及之處,就有佛心。"
"誰想到佛,佛就在他身旁。"因爲佛的智慧是遍智慧,智慧之光覆蓋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東西不在佛智的照射之下。因佛的身體也是智慧身,所以,佛智所到之處,就有佛身、佛光、佛聲、佛心、佛能等等。這雖然不可思議,但推理完全合乎邏輯。
戰勝一切惡魔的最具威力的法寶是慈悲心。
慈悲心和無二邊中觀智、利衆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因素。(324頁)
佛的聖能中最重要的是佛的智慧和慈悲遍及一切的作用和永不間斷的永恒作用。(325頁)
學佛的人,只懂顯法而不懂密法,或者只懂密法而不懂顯法,如同"一只眼"的殘廢,不能算"精通佛法"。(327頁)
所謂"萬物有靈"的觀點,不是佛家的觀點。諸佛可以化現山水草木,但山水草木絕非有情識的生命,純屬無靈識的自然物,既無轉世的生命,也非六道衆生。(331頁)
不學顯宗不知佛法的博大,不學無上密不知佛法的精深。(349頁)
人的“自我”只是“五蘊”之身或者“心識”的一種自我意識,即每個人的意識中的“自我”是指自己的身體和感覺意識的綜合體,或指主體意識。人的有形的肉體和無形而應境所生的感知意識都是衆緣和合之物,不加以分析,籠統地將它認定爲“自我”,並以這個自我爲主體,産生各種感情和行爲動作--這就是事谛的自我--這種衆緣組合的“自我”或“我”,是造業、感受業果、輪回轉世的主體,不能不承認。若不承認這種緣生自我,卻又承認轉世解脫的靈識,是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宗喀巴曾說:“作爲造業、感受業果的“自我”,佛家從不否定。”但人們的思想意識中還有另一種“自我”,認爲這是“自我”是主宰自己思想感情和行動的主體,肉體和意識都是這個“自我”的“附屬物”。但是這種既非肉體,也非感知意識的“自我”純屬虛構,“無我”說的就是這種俱生虛構“自我”的“無”。這種虛構的“自我”意識是引起煩惱的根源,所以佛教主張破此虛妄的“我”,以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356-357頁)
在佛經中有個故事,有一次佛在向衆比丘說法時,一位身穿華貴的俗家服裝,佩戴珠寶璎珞的貴族男士來到了佛的身旁,佛很尊敬地請他坐在自己旁邊。法會結束後衆比丘議論紛紛,大伽葉對佛說:“一個在家的貴族,爲什麼讓他坐在衆比丘的上席?”佛說:“你們別小看他,他就是文殊大菩薩。”面貌像佛的未必都是佛,面貌不像佛的也未都不是佛。不能以相看佛、以貌取人,就是這個道理。361頁)
從密宗的角度講,應把給自己施教、傳法、灌頂的根本上師看做是諸佛引渡自己的化身,是直接把活的法流傳遞給自己的衆佛的代表。眼能看到身密、耳能聽到言密、心能體會到意密,這比抽象的無形的佛更具體實在,而在直接得到言傳身教這點上,師的恩情比佛更大,尊師的功德受益與佛相同。(364頁)
“堅信不疑,緊緊依靠”就是“皈依”之義。但如果你找到的救生船仍然是一個漏水的破船呢?如果你所找到的救生船是一個“賊船”呢?如果你投靠的恰恰是一個浮在泡沫上的紙船呢?如果你看不清楚,伸開雙臂擁抱的是一條鳄魚呢?所以選准依靠、投靠對象非常重要。在世間信仰中像上面所說的那是“漏船”、“賊船”、“紙船”甚至“鳄魚”是很多的。如果選錯了皈依對象,投錯了主子,或者解決不了問題,如上“漏船”和“紙船”;或者反害自己,如上“賊船”、“鳄魚”。
人就像小孩和弱小的國家,需要靠別人才能活著。(367頁)
供養財富不僅是種福田,更重要的是斷除貪心的修煉。物質財富的供養,不在質量和數量,重在無私的誠意。如釋迦牟尼在因地,因家貧無可供佛,只捧了一把土,誠心地獻給護光佛,佛非常高興地接受了,並說:“你因此善,將來會做大地的主人。”(372頁)
對充滿邪見、福慧淺薄的末世衆生,雖然佛陀親自到眼前,也起不了什麼作用。
在沒有佛陀的時代,真正起到佛陀作用的是授戒、傳法的上師。
寺廟、佛像和佛經的存在並不能證明佛法的存在,因爲真正的佛法指的是一種活的思想品德和活的智慧。
佛不在世時就是以師爲佛聽從教導,學習做人。法固然重要,但無師,法從何而知?
“在沒有師傅之前,連佛名都不知道,哪知佛法?”有師才知佛與佛法,才能分清是百善惡。因此,師恩大于佛恩。
上師依法指明道路,就和佛一樣。一般人在見不到佛面、聽不到佛的教導的情況下,上師替佛傳授了佛法,起到了佛起不到的作用,因此,上師的恩大于佛恩。佛的事業是說法度衆,上師也照樣說法度衆,因此說,上師是自己的現實的佛。
佛書中所描寫的那樣“金光閃閃,雲裏去,霧裏來,十分神奇”。實際生活中應化的佛並不是那樣,化人就有人的特點,化動物就像個動物,不然怎能和他(它)們相處呢?佛本身雖然沒有缺點,但化爲人就要像個人,像人就不可能沒有缺點。何況,人的優缺點也沒有統一的標准。有些優點,有的人反而認爲是缺點;有些缺點,有的人反而認爲是優點。難道不是嗎?
“親師是道之本”,是“世間和超世間一切善功德的根源”。密宗還認爲,師是“加持之源”。重本尊、輕上師的修持等于從“沙中取油”,不可能有任何成就。供養千萬個佛的功德,不如供養一個自己的傳法上師的功德。把自己的上師當作凡夫看待的人,只能得到凡夫一樣的加持;當作真佛看待的人,就會受到像佛一樣的加持。加持的能量不全在對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信力和念力。如果沒有虔誠的信念,雖真佛在眼前,也許看到的只是一條死狗,如無著見彌勒的故事;如果有虔誠的信心,狗牙也會發出佛光,如一個老太婆將狗牙當作佛牙供奉的故事。
修佛的人,把自己的上師這個現實的佛放在一邊,親近一種看不見的佛,像住在金山旁邊,向別處進行乞討一樣愚蠢。
如果這個法門修得好,別的法就會不修自得;如果這個法門修不好…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