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P2

  ..續本文上一頁有受到過西方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猛烈沖擊,佛教仍然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還憑它獨具的思想特色和社會價值,沖出亞洲,昂首闊步地走向西方世界,在現代社會中仍然表現出了它頑強的生命力。

  從這方面來看,藏傳佛教已沖破了代表過去的曆史的範疇。

  2.研究佛教的重要性

  恩格斯說:“像對民族精神發展有過如此巨大影響的黑格爾哲學這樣的偉大創作,是不能用幹脆置之不理的辦法加以消除的。”

  同樣,對于影響支配人類幾千年的宗教現象,我們也不能采取簡單的否定態度了事。我們應當全面分析這朵“不結果實的花”,爲什麼長期以來能夠生長在“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生生的樹上而久不凋謝的各種原因”(見列甯《談談辯證法問題》)。

  根據80年代初的統計,全世界信仰各種宗教的人數爲35.76億,而信仰叁大宗教的就有23億人,其中佛教徒有2.55億人。──其實《大英年鑒》的這個統計數很不確切,如在這個統計表中北美洲信佛的群衆是18萬多人,實際上許多材料證明:在美國信仰佛教的就有500萬人,歐洲也有幾百萬人。

  從信仰的人數可以看出宗教在社會上影響並不小。

  首先,佛教産生于2500年前,基督教也有2000年的曆史,幾千年來經久不衰,在現代社會裏仍然有那麼多的人不用強迫而自願信仰,這不能不說是信仰上一種稀有的奇迹。其次,如前所述,宗教在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佛教和中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密切到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曆史文化,否定佛教就意味著否定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地步。再次,關系億萬人民的信仰,與各民族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具有密切聯系的宗教問題應該被正確了解、正確解釋、正確對待。根據以上原因,我們應當重視對宗教的研究工作。

  我國1979年在昆明召開的“全國宗教學研究規劃會議”上提出:“要展開對世界叁大宗教的現狀、曆史和理論的研究,掌握其基本情況和發展趨勢,正確闡明宗教與哲學、文學及其它文化領域和世界史的相互關系。努力用唯物主義觀點的研究著作、論文和通俗性小冊子,整理出版叁大宗教的重要著作和史料。”要按這個原則開展研究工作,一定會做出可喜的成績。

  3. 以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原則研究宗教、解釋宗教

  “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和“實事求是”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做出合乎客觀實際的結論,而不是采取教條主義的態度,照搬領袖或名人的幾條語錄,並以此作爲框架,削足適履地進行亂套。《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說:“對毛澤東同志的言論采取教條主義態度,以爲凡是毛澤東同志說過的話,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願承認毛澤東同志晚年犯了錯誤,並且還企圖在新的實踐中堅持這些錯誤,這種態度也是完全錯誤的。”但在實際生活中這一類人物並不少見。“共性寓于個性之中”,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點。這就是說理論所概括的性質,應該在被概括的具體事物中有根據,而且在這個具體事物中所找到的根據不是偶然現象和非本質屬性,而是普遍現象和本質屬性。..........

  如對1981年8月《哲學研究》上發表的《儒教質疑》一文中提到的“在宗教經典中開宗明義宣布耶和華、穆罕默德、釋迦牟尼受命于天,要教徒無條件地聽從這些“獨一”的神的擺布”的說法,有人提出質疑說,“其中關于佛陀釋迦牟尼的資料不知出自何經典,趁此提出切磋,以廣學問”(見《法音》1986.2)。顯而易見,這類不負責任亂發議論的人,被人提出質問時,除裝聾賣啞,還能做出什麼答複呢?這種毫無根據亂說一氣的做法,是學術上極不嚴肅的表現,嚴肅的科學理論工作者會嗤之以鼻。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對被一些所謂宗教理論嚴重歪曲了的佛教問題進行澄清,以消除社會上對此類問題的偏見。

  正  論

  “任何一種健全而有生命力的宗教,無不有其獨具的特異之點”(美國哲學家桑塔亞那)。

  以下就佛教的幾個不同于其它宗教的重要特點,依據佛教的總的教義和藏傳佛教教義,進行說明。

  1. 佛教反對盲目的信仰,主張理信

  ............佛教中並沒有所謂神靈啓示、心靈感應之類的認識方法。“定中觀照”是屬于潛意識直覺,並非神靈感應。佛教起信的正道是聞、思、修。“聞”是學習經典理論;“思”是動腦筋,應用自己的智慧進行分析辨認;“修”是根據認識的道理,經過反複實踐,達到親證親驗。如此而已,別無它義。宗喀巴大師還把明察秋毫的理智稱爲“世間第一寶”,並說:“沒有從理論上深刻理解的任何觀點,都像插在泥巴中的木橛,站不穩腳根。”“要以嚴密精細的智慧,辨明事理,不達到精細入微的程度,不能輕易知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藏傳佛教的很多學人把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了“五部”、“四續”、“十七經”等的理論學習上,其目的就是爲了達到正信不惑。“佛”的意思是覺悟,覺悟不是憑空而降,是學習知識、開發智慧、消除愚昧的結果。因此,彌勒在《莊嚴經論》中還說:“如果不學習精通五明,大菩薩也難證得無上正覺。”佛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但這“信”絕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建立在正確認識基礎上的“理信”。如果佛教是“盲目的信仰主義”,“佛教徒處在人類辯證思維較高階段”的恩格斯的這句話,又該作何解釋呢?由于信仰佛教的人們各自所處的曆史環境的影響和知識水平、認識程度的差別,在信仰上産生各種各樣的迷信色彩,並不奇怪。打著佛教的旗號,迎合愚衆的低級趣味,裝神弄鬼,騙錢害人者也不乏其例。但這和佛教的本質毫不相幹,不能遇到一個壞果子就斷定這棵樹上的果子全是壞的。研究任何一個問題,都應該把握它的本質和主流,我想對宗教也不能例外。

  2. 佛教信仰的目的並非爲了死後進入天堂

  有人說:“各種不同的宗教的所謂的“修心”、“修身”、“修道”等,莫不是爲了死後的“造化”。”“各種宗教對地獄和天堂的設計具體方案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使人們對其死後的靈魂惟一的出路或者是接受神的統治而使其靈魂享受天國福音,或者是違反神的意志而使其靈魂遭受地獄之苦。”這裏所謂的“各種不同的宗教”、“各種宗教”顯然包括佛教,但這些“宗教專家”們,不知根據佛教的哪些經典、哪些資料得出了如此荒謬的結論?對這樣的胡說,佛教界感到十分驚奇。

  首先,佛教追求的目標分叁個層次,低級目標是人天快樂,中級目標是脫離輪回之苦,最高目標是達到大徹大悟智慧功德圓滿的佛陀境界(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

  ............

  佛教追求人天之樂的主要方法是戒十惡、行十善,戒惡行善不僅是爲了來世,也是爲了今世的幸福安甯。如加強德性修養,幫助別人做好事,就會受到別人的尊敬、愛戴和幫助;不講道德,胡作非爲,殺人放火就會受到應有的懲罰,這就是行善做惡現世報應的例子。佛教的戒律都是爲人處世的道德行爲標准,嚴守戒律不僅有利于後世也有利于今世。何況大乘佛教的修心目的,不僅僅是爲了自救,也是爲了利樂衆生。放棄眼前衆生水深火熱的苦于不顧,只求自己來世的幸福,那不是佛教的思想,至少不是大乘佛教的思想。

  其次,佛教的地獄,不是神佛對違背神的意志的衆生的懲罰,而是指一種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生存狀態。佛教中的地獄有兩種說法,即“地域說”和“感受說”。地域說認爲地獄有特定的區域,按受苦的種類又分寒、熱、混合叁種。感受說則認爲地獄沒有特定的區域,是一種衆生所受到的精神上的壓力和苦感。每個人的身上既有人天之樂,也有地獄之苦。人天和地獄的苦樂完全是人間現實生活的反映。人世間的生存環境條件、貧富處境、權力地位、健康病殘等自然條件,社會政治條件和生理健康條件等原因,形成人世間苦樂極不均衡的狀態,這是誰也否認不了的事實。佛教就是把人世間的這種苦的感受,按輕重分爲六類,人天處于相對的樂境,地獄是最苦的生存狀態。但佛教認爲這種苦樂不是神佛的安排,完全是自己業力因緣所致,苦樂處境的改變也不是靠神佛,而是完全靠自己。

  ............

  3. 佛教徹底否定主宰宇宙萬物的造物主的存在

  有人說“宗教所要做的就是剝奪人的權力、維護神的統治”,“把人的一切交付給宗教的萬物之神,受神的統治、受神的安排,連人身也是神創造的。人惟一能做到的是聽從和接受神的命令去行事..........

  有些人把“佛”和“造物主”進行簡單的類比,甚至把佛和“上帝”當成同一概念,那是對佛法一竅不通的表現。

  首先,佛不是造物主,不是上帝。“佛陀”是“醒悟”或“徹悟”的意思,即從愚昧狀態覺醒者,或者說徹悟真理者。“佛”是覺悟了的衆生,衆生是未覺悟的佛。佛和衆生除智慧素質的差別,始終是平等的,而不是創造者和被創造者,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對立關系。佛教認爲“衆生都具佛心”,就是說每個衆生只要奮發向上,都能變成智慧和德性高度圓滿的佛。但所謂的“上帝”絕不會是衆生變成的。“佛”的作用只是把終極真理和發現真理的方法交給衆生,讓衆生個個自覺、自度。上升和下墮,受苦和享樂全憑自己,佛只是啓蒙教師,所以世稱“人天導師”。......

  其次,佛教公開宣布不存在造物主和身外救世主。

  佛在《楞伽經》中說:“叁界唯識。”唯識家將這句話當作唯識思想的經典根據。中觀派月稱等人批駁唯識論時說:“叁界唯識”這句話並不是否定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而是否定…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