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P2

  ..续本文上一页有受到过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佛教仍然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凭它独具的思想特色和社会价值,冲出亚洲,昂首阔步地走向西方世界,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表现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从这方面来看,藏传佛教已冲破了代表过去的历史的范畴。

  2.研究佛教的重要性

  恩格斯说:“像对民族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消除的。”

  同样,对于影响支配人类几千年的宗教现象,我们也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了事。我们应当全面分析这朵“不结果实的花”,为什么长期以来能够生长在“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而久不凋谢的各种原因”(见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根据80年代初的统计,全世界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为35.76亿,而信仰三大宗教的就有23亿人,其中佛教徒有2.55亿人。──其实《大英年鉴》的这个统计数很不确切,如在这个统计表中北美洲信佛的群众是18万多人,实际上许多材料证明:在美国信仰佛教的就有500万人,欧洲也有几百万人。

  从信仰的人数可以看出宗教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小。

  首先,佛教产生于2500年前,基督教也有200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在现代社会里仍然有那么多的人不用强迫而自愿信仰,这不能不说是信仰上一种稀有的奇迹。其次,如前所述,宗教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佛教和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密切到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历史文化,否定佛教就意味着否定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步。再次,关系亿万人民的信仰,与各民族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宗教问题应该被正确了解、正确解释、正确对待。根据以上原因,我们应当重视对宗教的研究工作。

  我国1979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上提出:“要展开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现状、历史和理论的研究,掌握其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正确阐明宗教与哲学、文学及其它文化领域和世界史的相互关系。努力用唯物主义观点的研究著作、论文和通俗性小册子,整理出版三大宗教的重要著作和史料。”要按这个原则开展研究工作,一定会做出可喜的成绩。

  3. 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宗教、解释宗教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和“实事求是”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做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而不是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照搬领袖或名人的几条语录,并以此作为框架,削足适履地进行乱套。《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一类人物并不少见。“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这就是说理论所概括的性质,应该在被概括的具体事物中有根据,而且在这个具体事物中所找到的根据不是偶然现象和非本质属性,而是普遍现象和本质属性。..........

  如对1981年8月《哲学研究》上发表的《儒教质疑》一文中提到的“在宗教经典中开宗明义宣布耶和华、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受命于天,要教徒无条件地听从这些“独一”的神的摆布”的说法,有人提出质疑说,“其中关于佛陀释迦牟尼的资料不知出自何经典,趁此提出切磋,以广学问”(见《法音》1986.2)。显而易见,这类不负责任乱发议论的人,被人提出质问时,除装聋卖哑,还能做出什么答复呢?这种毫无根据乱说一气的做法,是学术上极不严肃的表现,严肃的科学理论工作者会嗤之以鼻。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对被一些所谓宗教理论严重歪曲了的佛教问题进行澄清,以消除社会上对此类问题的偏见。

  正  论

  “任何一种健全而有生命力的宗教,无不有其独具的特异之点”(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

  以下就佛教的几个不同于其它宗教的重要特点,依据佛教的总的教义和藏传佛教教义,进行说明。

  1. 佛教反对盲目的信仰,主张理信

  ............佛教中并没有所谓神灵启示、心灵感应之类的认识方法。“定中观照”是属于潜意识直觉,并非神灵感应。佛教起信的正道是闻、思、修。“闻”是学习经典理论;“思”是动脑筋,应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辨认;“修”是根据认识的道理,经过反复实践,达到亲证亲验。如此而已,别无它义。宗喀巴大师还把明察秋毫的理智称为“世间第一宝”,并说:“没有从理论上深刻理解的任何观点,都像插在泥巴中的木橛,站不稳脚根。”“要以严密精细的智慧,辨明事理,不达到精细入微的程度,不能轻易知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藏传佛教的很多学人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五部”、“四续”、“十七经”等的理论学习上,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正信不惑。“佛”的意思是觉悟,觉悟不是凭空而降,是学习知识、开发智慧、消除愚昧的结果。因此,弥勒在《庄严经论》中还说:“如果不学习精通五明,大菩萨也难证得无上正觉。”佛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但这“信”绝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理信”。如果佛教是“盲目的信仰主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较高阶段”的恩格斯的这句话,又该作何解释呢?由于信仰佛教的人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和知识水平、认识程度的差别,在信仰上产生各种各样的迷信色彩,并不奇怪。打着佛教的旗号,迎合愚众的低级趣味,装神弄鬼,骗钱害人者也不乏其例。但这和佛教的本质毫不相干,不能遇到一个坏果子就断定这棵树上的果子全是坏的。研究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把握它的本质和主流,我想对宗教也不能例外。

  2. 佛教信仰的目的并非为了死后进入天堂

  有人说:“各种不同的宗教的所谓的“修心”、“修身”、“修道”等,莫不是为了死后的“造化”。”“各种宗教对地狱和天堂的设计具体方案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使人们对其死后的灵魂惟一的出路或者是接受神的统治而使其灵魂享受天国福音,或者是违反神的意志而使其灵魂遭受地狱之苦。”这里所谓的“各种不同的宗教”、“各种宗教”显然包括佛教,但这些“宗教专家”们,不知根据佛教的哪些经典、哪些资料得出了如此荒谬的结论?对这样的胡说,佛教界感到十分惊奇。

  首先,佛教追求的目标分三个层次,低级目标是人天快乐,中级目标是脱离轮回之苦,最高目标是达到大彻大悟智慧功德圆满的佛陀境界(见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

  ............

  佛教追求人天之乐的主要方法是戒十恶、行十善,戒恶行善不仅是为了来世,也是为了今世的幸福安宁。如加强德性修养,帮助别人做好事,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和帮助;不讲道德,胡作非为,杀人放火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是行善做恶现世报应的例子。佛教的戒律都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标准,严守戒律不仅有利于后世也有利于今世。何况大乘佛教的修心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救,也是为了利乐众生。放弃眼前众生水深火热的苦于不顾,只求自己来世的幸福,那不是佛教的思想,至少不是大乘佛教的思想。

  其次,佛教的地狱,不是神佛对违背神的意志的众生的惩罚,而是指一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生存状态。佛教中的地狱有两种说法,即“地域说”和“感受说”。地域说认为地狱有特定的区域,按受苦的种类又分寒、热、混合三种。感受说则认为地狱没有特定的区域,是一种众生所受到的精神上的压力和苦感。每个人的身上既有人天之乐,也有地狱之苦。人天和地狱的苦乐完全是人间现实生活的反映。人世间的生存环境条件、贫富处境、权力地位、健康病残等自然条件,社会政治条件和生理健康条件等原因,形成人世间苦乐极不均衡的状态,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佛教就是把人世间的这种苦的感受,按轻重分为六类,人天处于相对的乐境,地狱是最苦的生存状态。但佛教认为这种苦乐不是神佛的安排,完全是自己业力因缘所致,苦乐处境的改变也不是靠神佛,而是完全靠自己。

  ............

  3. 佛教彻底否定主宰宇宙万物的造物主的存在

  有人说“宗教所要做的就是剥夺人的权力、维护神的统治”,“把人的一切交付给宗教的万物之神,受神的统治、受神的安排,连人身也是神创造的。人惟一能做到的是听从和接受神的命令去行事..........

  有些人把“佛”和“造物主”进行简单的类比,甚至把佛和“上帝”当成同一概念,那是对佛法一窍不通的表现。

  首先,佛不是造物主,不是上帝。“佛陀”是“醒悟”或“彻悟”的意思,即从愚昧状态觉醒者,或者说彻悟真理者。“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和众生除智慧素质的差别,始终是平等的,而不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对立关系。佛教认为“众生都具佛心”,就是说每个众生只要奋发向上,都能变成智慧和德性高度圆满的佛。但所谓的“上帝”绝不会是众生变成的。“佛”的作用只是把终极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方法交给众生,让众生个个自觉、自度。上升和下堕,受苦和享乐全凭自己,佛只是启蒙教师,所以世称“人天导师”。......

  其次,佛教公开宣布不存在造物主和身外救世主。

  佛在《楞伽经》中说:“三界唯识。”唯识家将这句话当作唯识思想的经典根据。中观派月称等人批驳唯识论时说:“三界唯识”这句话并不是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否定…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