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P3

  ..续本文上一页大梵天、遍入天、大自在天之类的造物主。承认“宇宙万物共主”的外教门认为:创造万物,主宰万物生灭的“共主”独立于众生的意识之外,是永恒的、遍及一切的、绝对的存在。

  ...........

  《经藏》中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别无救星。”欢喜金刚续中说:“众生便是佛,只是心被染,染净是真佛。”“世间别无佛,心性是佛陀。因痴变凡俗,无痴轮回尽。”佛教的这种主张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只能依靠自己救自己,而不能依靠虚幻的上帝来拯救人类”的观点,和德国海德格尔(1889~1976)、法国萨特(1905~1980)的“以人为本,否定上帝存在”的哲学观点没有什么两样,怎能说“一切宗教都信奉虚幻的上帝,否定人的作用”呢?

  4. 佛教的哲学观点不全是唯心主义

  有些宗教学家和哲学家说“宗教是一种颠倒了世界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哲学唯心主义也是颠倒了的世界观,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这同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一致的”,“哲学唯心主义以抽象的理论体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一般的宗教信仰则是以盲目信仰超自然力量的非理性感情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念的”等等。事物存在的形式始终是具体的,多样性的,所以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具体地对待”这个科学的原则。列宁说:“如果从事实的全部的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儿戏都不如。”在宗教哲学的研究中有许多人的思想上存在着“宗教就是唯心主义”这样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实际上宗教哲学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既有唯心主义哲学,也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待,才不至于堕入无知偏见的深渊。

  佛教哲学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故孙中山先生说:“佛教是哲学之母,可以补充其它科学的不足。”赵朴初先生说:“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法音》1986.2)。

  佛教哲学共分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中观派等四大派别。分别、经论二派属于小乘哲学,唯识、中观属于大乘哲学。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说如何对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承认精神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分界线。根据这个标准划分,在佛教哲学中除唯识论的世界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外,其余各派的认识论、世界观都属于唯物主义,而中观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现将佛家的主要哲学观点作一简略介绍,以资分辨。

  佛教哲学的最高范畴是“达摩”,译为“法”。“存在”、“知识对象”与“法”是同义词。“存在”又分具体的存在和抽象的存在两种。具体的存在是在具体的时间、空间和特定条件下的存在,是暂时性的存在,故称“无常物”;抽象的存在无形相、无生灭、无时空属性,故称“恒常物”。具体存在的定义是“有具体的性能作用” ,也就是说以特殊性能作用证实它的存在。具体的存在又分色法、识法、不相应法。........

  佛家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宝物是智慧,世界上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智慧行为(业)的结晶,不是什么神明的恩赐、创造。下面将佛教哲学的几个主要观点作一简单介绍:

  ⑴ 诸法无常观

  “无常”指事物的暂时性,分粗细两种含义。“粗分无常”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成毁生灭和一切生命的生死过程的短暂性;“细分无常”指一切事物和生命的一刻不停的生灭交替变化,认为一切事物均处在时间过程中,无论物质和精神的存在,都是即生即灭、生灭交替、新陈代谢的续流。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物质粒子,意识续流的最小单位与最短时间单位同步。对物质元素和短暂时间性进行分析,事物和意识的独立存在本质就不可把握,自然得出“诸法自性空”的结论。恩格斯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和佛教的说法完全一致。

  ⑵ 因果论

  认为一切事物之间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因果关系,每个事物都既是前一事物的果,又是后一事物的因,事物相互之间有的是原因,有的是条件,有的是结果;有的是直接原因,有的是间接原因。因果关系是一切实有事物的普遍关系(实有事物具备三性,即时间性、空间性、特殊性,与虚无和抽象概念相区别)。........

  从意识的前后连续性,推论前世和后世意识的必然存在;从同类因推出物质之因是物质、精神之因是精神,推出初生婴儿的意识必然也有前世的同类意识因,因为从父母身上获得的只是物质肉体的同类因物质成分,而没有精神因素,这就是《因明学》论证生命转世的主要逻辑方法。

  ⑶ 缘起论

  “缘起”的“缘”,不但指各种事物因果关系中的“因”,即原因、条件,还指各种事物相对关系中相对的对立面。因此缘起论不但包括因果论,还包括相对论。缘起观点小乘和大乘佛教都承认,但把缘起论提高到相对论和辩证哲学的高度,并把它作为佛教教理殿堂的基石重视和弘扬,是由龙树开始到宗喀巴的诸中观大师创造性的贡献。

  .............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见《反杜林论》)。这和佛家的缘起观见解相同。........

  “五根”是指眼根、耳根等五官识的能源物质,《俱舍论》称“内色”。即使是无色界生命,也不是纯粹的识体,只是五蕴中“色蕴”处于潜在状态的一种特殊生命。对这类问题先辈已有详细的论述,只是那些一知半解的人不了解真正的佛法理论,把佛家的神识概念和其它宗教的“灵魂”概念错误地混为一谈了。

  ⑷ 关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观点

  .............

  佛教所说的“相对真理”指的是人的感觉所把握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概念思维所反映的事物的抽象概念。之所以称做“相对”,是因为现象对于本质,概念对于真实事物只有相对正确性。其次佛教认为事物的性能、种类、形态、变化是无穷的,再加上时空的限制,未经特殊训练的一般智慧即“俗智”所达到的广度、深度、准确度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这一智能范围内的正确认识,只有相对真理的意义。

  绝对真理的“绝对”是指一种“不依条件转移”的永恒不变的东西,但佛教认为一切存在都离不开时空和各种条件,一切事物都处于刹那的变化之中,所以根本不存在不依条件转移的永恒不变的东西。..........

  中观辩证哲学观点认为,一切事物从现象上看,是众缘结合形成的、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真实存在(相对真理);但任何事物都没有不依赖条件的独立性和永远不变的自性(绝对真理),即“现象实有”和“自性本空”是辩证的统一。所以《般若经》中说:“空不离色,色不离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指形相,“空”指自性。)本来“实有”和“本空”是对立的概念, 但每件事物又是有空的统一,空有又是互为前提的。空中生有,有又变空,这又是对立面相互转化。客观事物的这种规律是普遍性的,在这个意义上讲,“缘起性空”又是绝对真理。

  5.佛教并非不关心现实问题

  ........

  首先,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苦难深重的病态社会,以及道德和智慧素质低下,因而身心从苦恼中不能自拔的人们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佛教教义的总旨“四谛”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四谛”是苦、集、灭、道。........

  .......

  这种针对社会和人生的问题进行教育、培养和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宗教,怎能说“不对现实生活作任何实际解决”呢?

  其次,我在前面说过佛教的追求目标不是死后进入天堂。

  佛教所说的与“地狱”相对的“天堂”,并不是无苦的理想世界,是指轻苦性的欲界天或色界天。前者是欲魔统治的世界,后者是愚昧的大梵天主持的天下,生在这样的天界,仍然是造业的结果。业尽下堕,无一例外。........

  佛教讲“世事如幻”,其目的是为了世人头脑清醒,不要执著于财色名利,使自己不能自拔,甚至贪婪失去理智,丧失人性。如果不是那样,把一切视为“虚幻不实”之物,那就把自己的存在和善恶因果的真实性都否定了,还有什么信仰可言?佛教是非常理智的宗教,决不会自相矛盾到如此可笑的地步。

  再次,所谓“宗教否定人对客观世界的创造能力”的说法对佛教而言更是不符合实际。

  .........

  有人提倡什么“人间佛教”实乃无稽之谈。佛教本来就是以人为本,育人成佛之道,佛教产生于人间,服务人间,根本没有脱离人间的佛教,提倡“人间佛教”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吗?

  6.佛教的道德并不是维护神权的道德

  有人说“宗教在伦理观上,要求人们去接受神的爱和恩赐”, “宗教道德是以服务于宗教神学教义为根本目的的”,“所谓宗教道德化,就是把调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的宗教伦理观点”,还说什么“几乎所有的宗教道德观,都极力贬低人生的价值” 。

  把有些宗教的特点,以偏概全地说成所有宗教的特点,是凭一…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