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梵天、遍入天、大自在天之類的造物主。承認“宇宙萬物共主”的外教門認爲:創造萬物,主宰萬物生滅的“共主”獨立于衆生的意識之外,是永恒的、遍及一切的、絕對的存在。
...........
《經藏》中說:“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別無救星。”歡喜金剛續中說:“衆生便是佛,只是心被染,染淨是真佛。”“世間別無佛,心性是佛陀。因癡變凡俗,無癡輪回盡。”佛教的這種主張和馬克思主義的“人類只能依靠自己救自己,而不能依靠虛幻的上帝來拯救人類”的觀點,和德國海德格爾(1889~1976)、法國薩特(1905~1980)的“以人爲本,否定上帝存在”的哲學觀點沒有什麼兩樣,怎能說“一切宗教都信奉虛幻的上帝,否定人的作用”呢?
4. 佛教的哲學觀點不全是唯心主義
有些宗教學家和哲學家說“宗教是一種顛倒了世界的唯心主義世界觀”,“哲學唯心主義也是顛倒了的世界觀,認爲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這同宗教唯心主義世界觀是一致的”,“哲學唯心主義以抽象的理論體系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一般的宗教信仰則是以盲目信仰超自然力量的非理性感情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念的”等等。事物存在的形式始終是具體的,多樣性的,所以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具體的問題,具體地對待”這個科學的原則。列甯說:“如果從事實的全部的總和,從事實的聯系中去掌握事實,那麼,事實不僅是“勝于雄辯”的東西,而且是證據確鑿的東西。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系中掌握事實,而是片斷的和隨便挑出來的,那麼事實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兒戲都不如。”在宗教哲學的研究中有許多人的思想上存在著“宗教就是唯心主義”這樣一種非常錯誤的觀點。實際上宗教哲學所包含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既有唯心主義哲學,也有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哲學,不能一概而論。只有實事求是地分析對待,才不至于墮入無知偏見的深淵。
佛教哲學所包含的內容相當豐富,故孫中山先生說:“佛教是哲學之母,可以補充其它科學的不足。”趙樸初先生說:“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稱譽“佛教徒處在人類辯證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上。在世界觀上,佛教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爲事物是處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絡之中”(《法音》1986.2)。
佛教哲學共分分別派、經論派、唯識派、中觀派等四大派別。分別、經論二派屬于小乘哲學,唯識、中觀屬于大乘哲學。恩格斯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也就是說如何對待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承認精神和物質哪個是第一性的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主要分界線。根據這個標准劃分,在佛教哲學中除唯識論的世界觀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外,其余各派的認識論、世界觀都屬于唯物主義,而中觀論屬于辯證唯物主義。
現將佛家的主要哲學觀點作一簡略介紹,以資分辨。
佛教哲學的最高範疇是“達摩”,譯爲“法”。“存在”、“知識對象”與“法”是同義詞。“存在”又分具體的存在和抽象的存在兩種。具體的存在是在具體的時間、空間和特定條件下的存在,是暫時性的存在,故稱“無常物”;抽象的存在無形相、無生滅、無時空屬性,故稱“恒常物”。具體存在的定義是“有具體的性能作用” ,也就是說以特殊性能作用證實它的存在。具體的存在又分色法、識法、不相應法。........
佛家認爲世界上最大的寶物是智慧,世界上一切物質和精神文明都是人類智慧行爲(業)的結晶,不是什麼神明的恩賜、創造。下面將佛教哲學的幾個主要觀點作一簡單介紹:
⑴ 諸法無常觀
“無常”指事物的暫時性,分粗細兩種含義。“粗分無常”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成毀生滅和一切生命的生死過程的短暫性;“細分無常”指一切事物和生命的一刻不停的生滅交替變化,認爲一切事物均處在時間過程中,無論物質和精神的存在,都是即生即滅、生滅交替、新陳代謝的續流。物質的最小單位是物質粒子,意識續流的最小單位與最短時間單位同步。對物質元素和短暫時間性進行分析,事物和意識的獨立存在本質就不可把握,自然得出“諸法自性空”的結論。恩格斯說:“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這和佛教的說法完全一致。
⑵ 因果論
認爲一切事物之間都有直接和間接的因果關系,每個事物都既是前一事物的果,又是後一事物的因,事物相互之間有的是原因,有的是條件,有的是結果;有的是直接原因,有的是間接原因。因果關系是一切實有事物的普遍關系(實有事物具備叁性,即時間性、空間性、特殊性,與虛無和抽象概念相區別)。........
從意識的前後連續性,推論前世和後世意識的必然存在;從同類因推出物質之因是物質、精神之因是精神,推出初生嬰兒的意識必然也有前世的同類意識因,因爲從父母身上獲得的只是物質肉體的同類因物質成分,而沒有精神因素,這就是《因明學》論證生命轉世的主要邏輯方法。
⑶ 緣起論
“緣起”的“緣”,不但指各種事物因果關系中的“因”,即原因、條件,還指各種事物相對關系中相對的對立面。因此緣起論不但包括因果論,還包括相對論。緣起觀點小乘和大乘佛教都承認,但把緣起論提高到相對論和辯證哲學的高度,並把它作爲佛教教理殿堂的基石重視和弘揚,是由龍樹開始到宗喀巴的諸中觀大師創造性的貢獻。
.............
恩格斯說:“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和人類曆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産生和消失”(見《反杜林論》)。這和佛家的緣起觀見解相同。........
“五根”是指眼根、耳根等五官識的能源物質,《俱舍論》稱“內色”。即使是無色界生命,也不是純粹的識體,只是五蘊中“色蘊”處于潛在狀態的一種特殊生命。對這類問題先輩已有詳細的論述,只是那些一知半解的人不了解真正的佛法理論,把佛家的神識概念和其它宗教的“靈魂”概念錯誤地混爲一談了。
⑷ 關于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觀點
.............
佛教所說的“相對真理”指的是人的感覺所把握的事物的表面現象和概念思維所反映的事物的抽象概念。之所以稱做“相對”,是因爲現象對于本質,概念對于真實事物只有相對正確性。其次佛教認爲事物的性能、種類、形態、變化是無窮的,再加上時空的限製,未經特殊訓練的一般智慧即“俗智”所達到的廣度、深度、准確度是十分有限的。所以,這一智能範圍內的正確認識,只有相對真理的意義。
絕對真理的“絕對”是指一種“不依條件轉移”的永恒不變的東西,但佛教認爲一切存在都離不開時空和各種條件,一切事物都處于刹那的變化之中,所以根本不存在不依條件轉移的永恒不變的東西。..........
中觀辯證哲學觀點認爲,一切事物從現象上看,是衆緣結合形成的、處于發展變化過程中的真實存在(相對真理);但任何事物都沒有不依賴條件的獨立性和永遠不變的自性(絕對真理),即“現象實有”和“自性本空”是辯證的統一。所以《般若經》中說:“空不離色,色不離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指形相,“空”指自性。)本來“實有”和“本空”是對立的概念, 但每件事物又是有空的統一,空有又是互爲前提的。空中生有,有又變空,這又是對立面相互轉化。客觀事物的這種規律是普遍性的,在這個意義上講,“緣起性空”又是絕對真理。
5.佛教並非不關心現實問題
........
首先,佛教的目的就是爲了解決苦難深重的病態社會,以及道德和智慧素質低下,因而身心從苦惱中不能自拔的人們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佛教教義的總旨“四谛”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四谛”是苦、集、滅、道。........
.......
這種針對社會和人生的問題進行教育、培養和提高人們道德素質的宗教,怎能說“不對現實生活作任何實際解決”呢?
其次,我在前面說過佛教的追求目標不是死後進入天堂。
佛教所說的與“地獄”相對的“天堂”,並不是無苦的理想世界,是指輕苦性的欲界天或色界天。前者是欲魔統治的世界,後者是愚昧的大梵天主持的天下,生在這樣的天界,仍然是造業的結果。業盡下墮,無一例外。........
佛教講“世事如幻”,其目的是爲了世人頭腦清醒,不要執著于財色名利,使自己不能自拔,甚至貪婪失去理智,喪失人性。如果不是那樣,把一切視爲“虛幻不實”之物,那就把自己的存在和善惡因果的真實性都否定了,還有什麼信仰可言?佛教是非常理智的宗教,決不會自相矛盾到如此可笑的地步。
再次,所謂“宗教否定人對客觀世界的創造能力”的說法對佛教而言更是不符合實際。
.........
有人提倡什麼“人間佛教”實乃無稽之談。佛教本來就是以人爲本,育人成佛之道,佛教産生于人間,服務人間,根本沒有脫離人間的佛教,提倡“人間佛教”不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嗎?
6.佛教的道德並不是維護神權的道德
有人說“宗教在倫理觀上,要求人們去接受神的愛和恩賜”, “宗教道德是以服務于宗教神學教義爲根本目的的”,“所謂宗教道德化,就是把調整人與神之間的關系作爲核心的宗教倫理觀點”,還說什麼“幾乎所有的宗教道德觀,都極力貶低人生的價值” 。
把有些宗教的特點,以偏概全地說成所有宗教的特點,是憑一…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