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半解亂發議論的人們的通病。在佛教的倫理道德方面從來沒有要求人們去“接受神的愛和恩賜,服從神佛意志”的要求。在佛教中衆生是第一位的。因爲佛教認爲,個人成佛的目的是爲了更有效地爲衆生的利樂服務,沒有足夠利衆功德的人永遠也成不了佛(語見《現觀莊嚴論》)。中觀大師寂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産生一個利衆的念頭,功德勝過供養諸佛,何-況投身于利衆的事業。”“佛最關心的是衆生的幸福,因此,幫助苦難中的衆生,是對佛的最好的恭敬。”
佛教的幾個基本觀點
一、四法印──佛法的四條原則
1. 一切有爲法皆無常:
“有爲法”指的是因緣合成之物,即在一定條件下産生的事物。如種子在一定的條件下生長、發芽,禾苗的形成除了種子,還需要具備水分、溫度等多種因緣;眼識的産生,要靠客體存在,視覺器官正常,注意力不受幹擾等條件。有爲法指的是具體事物的運動變化。.......
2. 一切有漏皆苦:
“漏”指貪欲、仇恨、愚昧偏見等各種煩惱心情。這種煩惱能改變人性,使人喪失理智,故佛法稱“毒”、稱“障”、稱“漏”。輪回中的衆生像苦海漂泊的帆船,煩惱就像船上的漏水洞,船一漏水,注定要沈入海底,很少有脫險的希望。這種煩惱“漏”逢到適當的條件就會增殖,就像火種引起火災一樣(見《俱舍論》)。金錢物欲使人變成動物,權利欲使人變成惡魔,色欲使人變得瘋狂之類就是煩惱漏導致人的精神品質下降的例子。“苦”指人的精神上的壓抑與負擔,煩躁不安,痛苦失望,饑餓,疾病痛苦之類的種種身心不愉快的感受。........
3. 諸法無我:
諸法的“法”代表人和一切事物。“我”指被稱做“人”和“事物”的具體的“獨立自性”或“物質性”。不研究,不分析,籠統地稱做“人”,稱做“山”,稱做“水”,但仔細研究分析,人是由物質的身軀和思想、感覺、行爲、主體意識等五種成分五蘊組成的。其中每一種單獨成分都不是“人”。如果軀體是“人”的話,“人”就不會死,因爲人的軀體可以長期保存;思想、感覺等精神成分也不能單獨看做是“人”。............
4. 涅槃寂靜。“涅槃”是脫離諸種煩惱的意思。脫離煩惱就是超脫六道輪回之義。佛法認爲在輪回中的生命無寂靜、安甯、快樂可言,只有根除煩惱、脫離苦海,才會得到愛恨息滅、身心安甯自在的無爲之樂。苦和樂是對立概念,無苦便是樂。
二、衆生生存環境──器世界
佛法認爲宇宙是一個無限大的空間,在這宇宙空間中存在著恒河沙數一樣多的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天體。這些天體都在經曆著成住毀空的過程,有的天體上有光,有的無光,有的天體上有生物,有的無生物。
我們生存的這個器世界(生命載體),屬于娑婆大千世界。這叁千大千世界中,共有十億顆地球。一萬億個叁千大千世界天體系組成華藏世界天體系。這華藏世界天體系也只是更大的宇宙天體系大雪海遍照佛手心的一個微塵團。這個自然生成的宇宙大佛天體系,由無數像華藏世界這樣的天體系組成,人類的智慧永遠揭不開這個謎。
佛法認爲衆生的生存環境,是衆生共同的業力和願力創造的,它對衆生的生存、苦樂有極大的影響。人們應該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環境、優化環境。要愛護一草一木。環境的惡化、資源的破壞意味著這個地球上的生命的末日將臨。因此不但傷害動物、鳥獸、昆蟲是犯罪,就連割草砍樹、破壞自然生態、汙染河流環境都被視爲惡行而屬于佛律禁止之列。
叁、生命的流轉運動──輪回
宇宙中的衆有情生命共處于一個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永無止境,流轉不息的生命運動的環形激流之中。 在流轉過程中沒有片刻停留的自由,沒有固定的貴賤、強弱、貧富、高低的位置,也沒有一成不變的親仇利害的相互關系。忽上忽下,翻滾不息,變化無常。在生死交替的流轉過程中自始至終充滿矛盾和痛苦。被視爲“幸福”和“快樂”的東西,也都或者伴隨著苦,或者結局是苦,或者是暫時的鎮痛,或者純粹就是從一種苦境到另一種苦境的意識轉移,本質上都是苦。這種輪回流轉,像一個上下轉動不息的“水車”,叁界五道或六道的生命就像水車的鬥子,忽上忽下地變換著位置。上界的人和八禅天禅力神通廣大的天人,也會墮入下界畜牲和地獄道,下界地獄、餓鬼、畜牲也會轉生人天之道。
把一個個生靈投入這個流轉系列,並且推動這個巨輪轉動不息的動力究竟是什麼呢?既不是“上帝”或者“神佛”,也不是其他不可知的力量,而是一種虛妄顛倒的無明意識和這種意識支配下的善惡行爲造業。愛和善行是上升的因業,恨和惡行是下墮的因業。
輪回圈中的生命共分爲叁界五類:
..........
四、因果善惡報應
因果報應學說是佛法的基石。佛法認爲任何事物都有特殊的原因和必然的結果。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無因不會有果,異因不會産生異果──就是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卵石中生不出小鳥。任何事物的産生和存在都是由因變果,由果變因的連續過程,如麥種變成麥苗,麥苗中生出麥穗,麥穗中又生出麥種。
............
要認識善惡報應的因果關系,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佛法認爲凡是不利于或有損于衆生生存幸福的思想行爲都是惡,凡是有利于衆生生存幸福的思想行爲都是善。善惡是以衆生利益爲標准的。報應指的就是思想行爲引起的後果。愛引起愛,仇恨引起仇恨,爲別人著想,尊敬別人,愛護別人所得到的是別人對自己的愛護和尊敬,幹壞事引起別人的報複和受到心理上的壓力都是現驗現報的例子。善惡行爲的後果産生的時間根據善惡的性質和先後順序有近有遠,有的立刻報應,有的到來世或者隔幾世才報應。這就叫做“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一到,一定會報”。今世的生存環境和苦樂遭遇是前世善惡行爲的後果,後世的苦樂前程由今世的思想行爲決定。很多人因不相信善惡報應而毫無顧忌地做壞事,最終身敗名裂、遭到法律製裁或者衆叛親離的心理重壓就是難以逃脫因果報應的最好例證。
五、世間因果和超世因果──四谛
苦、集、滅、道四谛是佛法的概括:
1、苦指一切世間生命感受的種種苦。苦有八分法、六分法、四分法、叁分法等等。
八分法是:生、老、病、死、怨恨相遇、親愛別離、所求不得、身心受苦等八種苦;
六苦是:世事變化無常、心不滿足、肉身一次次更換、一次次投生、貧富貴賤變化無常、生死路上無人伴隨之苦等;
四苦是:生、老、病、死之苦;
叁苦是:苦中苦、變化苦、感受本苦。苦中苦是指任何人都能感覺的痛苦,如饑餓、病疼、恐懼、悲傷之類;變化苦指表面上是樂而實際是苦,如愛變恨,樂變苦,享樂過度的苦惱,青春之樂潛伏的衰老和疾病的危機,美味佳肴食用過度導致生病,錢財帶來的殺身之禍,名利地位的得意引起更多的麻煩等等;感受本苦是指生命的感受,不但快樂的感受可以變成厭煩,變成苦感,非苦非樂的中性感受本質上也是苦,無苦無樂的生活會變得空虛、寂寞、單調乏味。如叁禅天的快感,在四禅天感到是苦而追求無樂之中性感受,無色界禅則進一步追求無任何意識活動和感受的虛空禅境。因此龍樹說:“意識就是苦。”
2、集谛的“集”指苦的集因,即産生苦的種種原因。
産生苦惱的原因就是貪、嗔、癡、慢、疑、邪見等煩惱意識支配的善惡思想言行──業。業是動機目的和行爲結果的綜合名稱,其中動機目的是主要的,善惡業的區別主要是動機目的,如爲了衆生的利益,開殺戒對惡人進行懲罰,是善行。爲了個人利益,爲了名利地位,念經拜佛,舉辦慈善事業,形似善行而實爲貪心的表現,不能算作真善。真善是不能有私心的。惡行中最典型的是十惡行爲。十惡指殺害生靈、偷盜別人的錢財、非法奸淫、欺騙撒謊、挑撥離間、惡言傷人、引起是非的言論、對別人的錢財起貪心、産生害人和報複的念頭、不相信善惡報應的邪見等。戒除十惡,便是十善。十善戒是佛教叁乘戒律的根本,也是區別真假佛教徒的根本標志。違犯十善戒者,重者必墮叁惡道,輕者也會受到相應的報應,行十善者會今生樂享天年,來世投生叁善道,享受人天之樂。
3、滅谛的“滅”指從根本上消除煩惱、苦感,得到清淨自在的超脫境界。
有非終極涅槃(如聲聞、緣覺涅槃)和終極涅槃(成佛涅槃)。前者僅僅是脫離煩惱,後者才是智不處世、悲不棄世的無上涅槃。
4、道谛的“道”指脫離苦及苦因,獲得永恒快樂涅槃的道路和方法。
道法雖有多種,但歸根結底只有兩種,即方便門和智慧門。
方便門指思想行爲,智慧門指指導思想行爲的智慧正見。
菩薩乘六度是佛道方便、智慧二法門的高度集中,其中戒度(約束貪欲和有利于衆生生存幸福的戒行)、舍度(爲衆生利益願意奉獻一切的奉獻心)、忍度(爲衆生能忍受一切艱難困苦的高度忍耐心)屬于方便法門,定度(思想高度集中,心住一境的修煉成就)慧度(脫離世俗之見的空有執著,主客觀對立消失,現見二無法性的直觀智慧)屬于智慧法門,精進度(刻苦努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定意志)是方便、智慧二法門的必需條件。...........
以上所說的苦、集二谛是世間因果,滅、道二谛是超世因果。但道不是純粹超世的,正道中的資糧、加行二道屬于世間道,見、修、佛叁道屬于超世道。
六、佛的四身和事業
四身指佛的自性身、智慧法身、功德報身(享用身)、應化身(也稱化身)。
1、自性身:是徹底幹淨破除煩惱障和知識障後所獲得的如來法性。衆生的如來法性(光明佛心)被二障覆蓋,如鏡生…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