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P11

  ..續本文上一頁舉、希結、覺囊,都是佛教這棵大菩提樹上的大小枝桠。盡管它們各自花色不同,但它們同出于一條根,結同樣的果,這一點是相同的。“花色不同”是說各教派都有各自的特點,所以泛稱八萬四千法。只要有利于衆生,能使衆生離苦得樂的法都是好法。我們不能站在世俗的立場上爲貪嗔所驅使,擡高一派,貶低一派。如有的人站在小乘立場上說大乘“屬後出,非佛說”;有的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說“密宗出自印度教,非正宗佛教”雲雲,仿佛唯有自己才是一切佛法的遍知者似的。這種人如果是佛教徒那他就犯了一個可怕的誹謗佛法罪,他的叁皈戒性也將蕩然無存。對任何教派都隨喜、恭敬是五佛戒的戒律之一,對此應持正確態度。

   第二個問題是信仰貴在專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皈依哪個教派是信仰環境和自己的機緣所決定的,有的人經過理論研究以後,也有改信他派的可能性。“信貴專一”就是說無論信仰哪一個教派都要專一,不應該像“乞丐的面袋”——各種成分混雜在一起。“專”才能“精”,作學問和學佛都是一樣的道理。作學問所謂“廣”,只是指所掌握的知識面較廣,但真正的學者都有自己的專長。有的人談起佛法來,叁教九流、儒道基督,牽強附會,東拉西扯,似乎他樣樣精通,實際上正好暴露了他們的信無專信,學無專長,淺薄無知。當觸及關鍵問題時,他們采取的則是一種閃爍其辭的回避伎倆。有的人自吹自擂,說他薩迦、噶舉、甯瑪、格魯的大法樣樣精通,但內行一目了然,他什麼也不懂,只是一個小小的“雜貨攤”,而不是學有專長的“專業公司”。

   不僅如此,信仰不專一還會遭到護法的懲罰。因爲各教派的護法神都是以保護各教派的法脈和教徒的信仰、戒行爲己任的。如果法脈混雜、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不純,就會激怒護法,遭到可怕的報應。在藏傳佛教史上有關這方面的事例和大德高僧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很多,絕不可等閑視之。

  藏傳佛教各教派之間的不同點在哪些方面?

   藏傳佛教各教派之間的主要不同點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各個教派所修法的經典、法的種類、教授傳承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修學重點和特色。

   二、在正見的認識方面各教派之間存在分歧。自古以來佛教內部各教派之間在皈依叁寶、持戒、行善等事法方面沒有什麼差別,但在涉及空有等哲理正見方面存在衆多分歧。産生這種分歧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客觀上的原因。理谛是高度抽象的認識境界,是超思維和語言的境界,故言“真實理谛非分別思維對象”。二是從主觀上講,人類的一般分別思維對超理性的真理很難理解,再加上人們的認識能力、研究的深入程度、學識等方面的差別,對同一句經文、概念就會産生不同的理解,因此産生了他空、自空、非空非有、非思言境等許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這是各教派相互爭論不休的主要焦點。

  

  藏傳佛教和“藏密”有什麼不同?

   藏傳佛教和“藏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藏傳佛教包括顯宗菩薩乘和密宗金剛乘兩部分。顯宗以“叁藏”經典爲主,教授戒定慧叁學,成就顯宗四身佛;密宗以“四續”經典爲主,教授四部瑜伽,成就密宗雙合七支持金剛佛。雖然藏傳佛教從總的方面來講,都主張先顯後密,顯密結合,但各教派也有不同的側重點,如噶當派主修菩提道,不提倡學密;薩迦、噶舉、甯瑪等主修密法;只有格魯派才主張顯密並舉,雙翅齊飛。因此,以“藏密”稱呼“藏傳佛教”並不確切。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什麼不同?

   一、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點,如承認四法印,皈依叁寶,四衆弟子都按律部規定受戒,發慈悲心,抑惡揚善,以正見破除叁界煩惱,追求解脫苦與苦因等等。

   二、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佛教的共同特點,如利益衆生爲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以六度修福慧資糧,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無二正見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邊涅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點和大同中的小異。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藏傳佛教是顯教菩薩乘和密教金剛乘合二爲一的教派,而漢傳佛教是大乘顯教。唐代雖然譯過一些密經,但都屬下部密,而且早已絕傳。有人將淨土宗劃爲密宗,但從教義上衡量,這種觀點恐怕難以成立。藏傳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傳佛教獨有的密法是無上密,所謂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無上密中才有,因爲下叁部密中雖有多種成就的修法,但都沒有幻身和光明識的修法,而即身成佛卻離不開這兩種雙運成就。

   二、藏傳佛教各派都以龍樹中觀見爲主,雖然各派對中觀二谛義的理解有差別,但沒有一個尊唯識見者。唯識學研究只是爲了從反面認識中觀真理。漢傳佛教早期的天臺、叁論、華嚴、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觀見,唐玄奘師出唯識宗門,故在東土弘揚法相唯識學,對唐以後的漢傳佛教影響極大。現在的漢傳佛教大部分是淨土宗,淨土家認爲:理深解微,末世斷惑證理甚難,乘佛願力,往生淨土爲易行之道,因此,不習中觀、唯識之理,只誦經典、佛號求往生。由于這些原因,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見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

   叁、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由于各自所處的曆史文化、自然環境和信衆的生存條件、生活習俗不同,因此,在飲食起居、典章製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風格、信仰習俗、信衆的心理素質等衆多文化內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總的來說,藏傳和漢傳佛教之間雖然有以上這些不同點,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義方面沒有什麼不同,也就是說它們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不同點,只表現在非本質的表面現象方面。

  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麼區別?

   佛教大乘和小乘,在教義、度化對象、價值觀念、追求目標等方面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小乘也叫聲聞緣覺乘。小乘的度化對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懷狹小,缺乏大慈悲心,只求自己除去煩惱,獲得斷滅涅槃的小機衆生;而大乘教的度化對象主要是具備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衆精神,胸懷博大,追求成佛的菩薩種根基的大機衆生。乘是運載工具之名,如車船。

   大乘不同于小乘的七大特點:

   1.大境界——具有境界廣大的大乘法;

   2.大作爲——自利和利衆的大作爲;

   3.大智慧——徹悟人無我和法無我;

   4.大精進力——精進不息,完成叁個無量劫的漫長過程;

   5.大方便——以大悲心利樂衆生,雖入世但卻一塵不染地根據一切衆生的不同情況,度化衆生;

   6.大成就——具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等佛陀獨有的無比神通;

   7.大功用——佛的無識無爲、自然遍及一切的利衆功用。

   大乘如萬噸輪船,運輸衆生量大,故稱大乘。大小乘的主要區別點在方便度,故宗喀巴大師說:“大小乘的分別主要在發心。”

  什麼叫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就是以藏民族爲信教的主體民族,以藏語文爲主要施教、學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曆史環境中形成的具有濃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顯密佛教。

  從公元7世紀初引進到現在,藏傳佛教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

  藏傳佛教在它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經曆了初傳、中興、鼎盛、走向世界四個階段。

   從7世紀初松贊幹布主持譯經、建立佛教法規到9世紀中葉朗達瑪滅佛爲藏傳佛教的初期傳播階段。

   從10世紀末大譯師仁欽桑布譯經,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進藏傳法到14世紀格魯派誕生前爲藏傳佛教中興期。噶當、噶舉、薩迦、甯瑪、希結、覺囊、綽普等大大小小的十幾個藏傳佛教教派都在這一時期相繼誕生,在學術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從14世紀後半葉宗喀巴大師建立格魯教派起到20世紀中葉,爲藏傳佛教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以拉薩叁大寺爲首的大大小小數千座學院式的喇嘛寺在甘、青、川、藏地區和蒙古草原相繼建起,在佛教顯密教理的研究上取得了空前未有的嚴密精深成就,産生了很多學術貢獻卓著、名載史冊的大善知識。

   20世紀中葉藏傳佛教逢到了特殊的曆史機遇,沖出國門,走向世界,以它特有的利益一切衆生的價值觀念和精深的哲理,特殊的修持密法,豐富而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強大的感召力,博得了物質財富富裕、精神財富相對貧乏的西方世界廣大民衆的喜愛,在短短半個世紀裏,藏傳佛教在西歐、北美等西方國家形成了遍地開花的興盛局面。在這種新的信仰沖擊波的影響下,港臺和內地各階層人群中信仰藏傳佛教的人數也在持續增長著。

   因此,藏傳佛教雖然産生于中國藏區,但它並非藏族獨有的信仰。它正逐步從國內多民族的共同信仰,發展成覆蓋面波及全球的國際性的宗教。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