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基础知识问答▪P10

  ..续本文上一页以佛教的形式和非佛教形式,离欲修行之法和不离欲修行之法,以文教化之法和以武制恶之法,修世间快乐之法和修出世成佛之法,等等。

   一切利众和度众之法,不拘一格,都是佛教的方便之法。佛教的这种适应一切众生心态、根器的大方便,包含着佛陀的无滞无碍、深明圆通的大智慧。拘泥于一经一说之人,怎知佛门的无限大方便。外行所谓“佛经中的很多观点自相矛盾”,就是不懂佛门的大方便所造成的误解。

   佛教度化的对象如果只限于一种心态,那么,对机之法也只需要一种,其余诸法与此一法也许有相互矛盾之处,但无量众生有无量心态,每个众生各得其所,有什么矛盾呢?

  

  佛教中有占卜预测之术吗?

   佛教是古代东方文明的宝库,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占卜预测是古代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甲骨文和敦煌古藏文书简中发现了大量的占卜卦象记载和占卜方术。藏传佛教中流传下来的有关占卜术的书籍资料也很多,如甲骨卜、绳卜、线卜、骰子卜、飞禽走兽鸣声卜、数算、星算、命相“黑算”、地理风水观测、附体预测、历算等,种类名目甚多。

   正规的佛法中不提倡搞占卜之类的活动,但佛教对利乐众生的方便之法随顺世俗,并不坚决反对。所以,各民族的佛教文化中就有了各民族文化、习俗的特色。但佛教对世俗文化通通视为“外学”,与“内学”佛学有主次之分。

  

  菩萨戒根堕罪十八条

  1, 夸耀自己揭人短,2,不做法施与财施,

  3, 不领谢罪打骂人,4,诽谤大乘说假法,

  5,掠夺侵占佛资财,6,谤法违法弃佛教,

  7,侮辱迫害佛门僧(1),8,违犯五种无间罪(2),

  9,坚持非法邪恶见,10,破坏众生安居地,

  11,对于非器说玄理(3),12,使人放弃大乘信,

  13,放弃分别解脱戒,14,诽谤贬低小乘法,

  15,妄称开悟有成就,16,受用供养三宝财,

  17,制定损害群众法,18,舍弃利众菩提心。

  注解:(1)“佛门僧”泛指佛门一切出家在家弟子,

   (2)“五无间罪”指下堕无间地狱的五种重罪,即,杀父,杀母,杀罗汉僧,离间僧团,伤害如来肉体,致使流血。

   (3)“非器”指认识和信仰条件不具备者。

  

  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什么?

   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三宝皈依法是三乘佛教的入门法,也是包罗万象、一有俱有、一无俱无的根本法。三乘佛法,归纳成一句话,就是“皈依三宝”。但这个“皈依”并不是初入佛门的人们所理解的那种粗浅意义上的皈依,而是指佛法所包括的本源、道路、目标等在内的深层次意义上的思想信念的皈依。所以许多藏传佛教大师曾说:“佛教从入教、发心到成佛的整个儿过程都是皈依。”真正皈依的标准是:诚信三宝,归靠求助三宝,一切思想言行符合佛法的要求,以佛为导师,以圣洁的僧众为修行的榜样。

  

  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

   从总的方面来说,一切佛法都是成佛之法。但有些是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主要法,有些是从属法;有些是快速成就法,有些是常速成就法。

   要想成佛,掌握成佛的方法,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佛”。简单地说,“佛”是心续消除烦恼所知二障,达到彻底纯净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作法身。法身如太阳的光明本质,报身如太阳的本体,化身如普照的阳光。三身合称色法二身。二身的成因是智德两种资粮:色身的因缘是福德资粮,法身的因缘是智慧资粮,二资粮缺一也成不了佛。福德资粮指的是大悲心引起的菩提发心和舍戒忍等般若大行;智慧资粮是悟缘起性空,修二无智。

   简而言之,真正成佛之道只有两条,即菩提心和二无智慧,具备这两个条件就能成佛,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成不了佛。

   《文殊亲教》中说:“成佛之道虽有多种,但最根本的只有三条,即出世心、菩提心、性空智慧。”这三条是全部佛法的精华。想成佛就要修这三根本道。离开这三根本道,再好的法也成不了佛。

  

  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习佛法能解决人生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众生世界获利,即自利、利他两种。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可以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

   遍知一切的佛陀认为,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笨无知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因此,消除祸患、苦难,创造幸福、快乐的唯一妙法就是驱除愚钝的智慧,由此而产生正确的思想行为。

   在寂天《菩萨行论》中说:“众生都不愿吃苦,但却恰恰寻苦吃,愿得利乐因愚痴,毁坏利乐如仇敌。”这就是说:消除苦难、祸患,创造幸福快乐的心,人人都有,从国王到乞丐,从人到动物,从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标都离不开这个宗旨。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希望和行为结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不愿逢到的却离不开。发生这种情况的总根源是愚钝无知和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行为。

   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善心,开发明察事物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己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佛教起信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佛教起信的基础是信念和智慧。龙树菩萨在《致国王书》中说:“入道之法简言之,就是信念与智慧,有信能使归向法,有智能够见真理,二者之中智为主,先决条件是信念。”这里说得很清楚,有信念能使归向佛法,有智慧才能够明见真理。这“信”字有三重含义:一是真心喜爱,二是坚信不疑,三是坚定追求。即对所信对象产生兴趣,真心喜爱,并坚信其所产生的作用,进而执著追求。这必须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因此说“智为主”。龙树还在这本书中指出:“以贪心归趋,嗔恨心归趋,恐惧心归趋,无明心归趋都是不合正法的归趋。正信归趋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符合理性的信归。”

   这是佛教不同于迷信的根本标志。

   佛教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宇宙万物存在量相等,故称佛为“正等觉”、“遍知者”。但作为起信皈依的思想基础,必须认识宇宙万物无常和生命轮回之苦的本质。“无常”是指“诸法无常”,即万事万物瞬息万变、兴衰不定、即生即灭的运动变化规律。有情生命的可悲之处就是生死轮回之苦和生命短暂无常之苦。

   由于这种人生短暂,生命脆弱,祸福不定,兴衰相伴的无常原因,人世苦苦追求的一切荣华富贵,都变得毫无意义。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具有理智的人,为了摆脱这种危机四伏的人生困境,必然会寻找出路,当认识到佛法对世界万物和人生的认识及其解决办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时,就会自然地皈依佛教。因此说:“起信的根本是智慧,动力是信念。”

  

  无信仰的人能不能学通佛法?

   学佛法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佛教有信仰的人,从信仰的角度学习佛法。

   一种是研究学问知识的人,从了解学问知识的角度学习佛法。

   有信仰的人通过深入学习佛理,可以克服盲目的信仰,树立起理性的信仰。

   从研究学问知识角度学习佛法的人,也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在学习佛法之前受过反佛思想教育,思想上已形成顽固的偏见,不能客观地对待佛教,这类人根本无法获得佛教正见,无法精通佛理。

   一种是虽然受过各种邪说的影响,但智商很高,有分辨能力,不受邪说的影响,一进入佛学之门就会认识到佛教哲学的合理性,自然而然皈依佛法,这类人能正确、客观地对待佛教,能掌握佛理的奥妙。

   还有一种人既无信仰,也无理性思维的辨别能力,学点佛教知识,只是为了装潢自己的门面,读书不求甚解,只能记几条佛教术语。当今世上冒充佛教专家学者的这类人很多,但实际上这类人连佛教常识的考试都很难及格,更谈不到精通。

   总之,任何一种真正的理论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只凭读书无法达到真正精通,作为重实践的学问,佛学更是这样。

  

  学习藏传佛教应从何处入手?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系统完整精密的知识理论基础上的理性信仰,对佛教的起信、入道、证果,不能靠神灵的启示,不能靠盲目迷信,也不能靠几条咒语和盲修瞎练的幻觉,而要靠系统正确严密的教理和修证理论的指导。因此,无论是藏传佛教或汉传佛教,无论是密宗还是禅宗,只要是佛教,正确的入手处,理所当然的是拜师,学习掌握系统的教理,按闻思修程序进行。由于这个原因,《菩提道次第广(略)论》开卷第一章就是“亲近善知识”。

   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成就师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模式:寻师求法——艰苦修持——获得成就——收徒传法、著书立说。

  , , 也许有人会说:禅宗不立文字,不主张经教,怎能说所有的佛教都从拜师学习教理入手呢

  我认为这是对正宗禅门教理的严重歪曲,否则,六祖《坛经》中的“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忏悔品·第六》)这段话如何解释

  既然“不立文字”,《坛经》难道不是文字吗

  既然不需要经教,数万言《坛经》讲的不是经教,又是什么呢?

  对别的教派应持何种态度?

   对待教派问题有两条原则:

   一、对佛教任何教派都不应该抱有偏见。

   二、信仰贵在专一。

   就第一个问题来讲,佛教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禅宗、净土,就藏密而言,无论萨迦、宁玛、格鲁、噶…

《藏传佛教基础知识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