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P10

  ..續本文上一頁以佛教的形式和非佛教形式,離欲修行之法和不離欲修行之法,以文教化之法和以武製惡之法,修世間快樂之法和修出世成佛之法,等等。

   一切利衆和度衆之法,不拘一格,都是佛教的方便之法。佛教的這種適應一切衆生心態、根器的大方便,包含著佛陀的無滯無礙、深明圓通的大智慧。拘泥于一經一說之人,怎知佛門的無限大方便。外行所謂“佛經中的很多觀點自相矛盾”,就是不懂佛門的大方便所造成的誤解。

   佛教度化的對象如果只限于一種心態,那麼,對機之法也只需要一種,其余諸法與此一法也許有相互矛盾之處,但無量衆生有無量心態,每個衆生各得其所,有什麼矛盾呢?

  

  佛教中有占蔔預測之術嗎?

   佛教是古代東方文明的寶庫,內容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占蔔預測是古代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甲骨文和敦煌古藏文書簡中發現了大量的占蔔卦象記載和占蔔方術。藏傳佛教中流傳下來的有關占蔔術的書籍資料也很多,如甲骨蔔、繩蔔、線蔔、骰子蔔、飛禽走獸鳴聲蔔、數算、星算、命相“黑算”、地理風水觀測、附體預測、曆算等,種類名目甚多。

   正規的佛法中不提倡搞占蔔之類的活動,但佛教對利樂衆生的方便之法隨順世俗,並不堅決反對。所以,各民族的佛教文化中就有了各民族文化、習俗的特色。但佛教對世俗文化通通視爲“外學”,與“內學”佛學有主次之分。

  

  菩薩戒根墮罪十八條

  1, 誇耀自己揭人短,2,不做法施與財施,

  3, 不領謝罪打罵人,4,誹謗大乘說假法,

  5,掠奪侵占佛資財,6,謗法違法棄佛教,

  7,侮辱迫害佛門僧(1),8,違犯五種無間罪(2),

  9,堅持非法邪惡見,10,破壞衆生安居地,

  11,對于非器說玄理(3),12,使人放棄大乘信,

  13,放棄分別解脫戒,14,誹謗貶低小乘法,

  15,妄稱開悟有成就,16,受用供養叁寶財,

  17,製定損害群衆法,18,舍棄利衆菩提心。

  注解:(1)“佛門僧”泛指佛門一切出家在家弟子,

   (2)“五無間罪”指下墮無間地獄的五種重罪,即,殺父,殺母,殺羅漢僧,離間僧團,傷害如來肉體,致使流血。

   (3)“非器”指認識和信仰條件不具備者。

  

  進入佛門的第一大法是什麼?

   進入佛門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叁寶皈依法是叁乘佛教的入門法,也是包羅萬象、一有俱有、一無俱無的根本法。叁乘佛法,歸納成一句話,就是“皈依叁寶”。但這個“皈依”並不是初入佛門的人們所理解的那種粗淺意義上的皈依,而是指佛法所包括的本源、道路、目標等在內的深層次意義上的思想信念的皈依。所以許多藏傳佛教大師曾說:“佛教從入教、發心到成佛的整個兒過程都是皈依。”真正皈依的標准是:誠信叁寶,歸靠求助叁寶,一切思想言行符合佛法的要求,以佛爲導師,以聖潔的僧衆爲修行的榜樣。

  

  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

   從總的方面來說,一切佛法都是成佛之法。但有些是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間接成佛之法;有些是主要法,有些是從屬法;有些是快速成就法,有些是常速成就法。

   要想成佛,掌握成佛的方法,首先要認清什麼是“佛”。簡單地說,“佛”是心續消除煩惱所知二障,達到徹底純淨的狀態。這種狀態稱作法身。法身如太陽的光明本質,報身如太陽的本體,化身如普照的陽光。叁身合稱色法二身。二身的成因是智德兩種資糧:色身的因緣是福德資糧,法身的因緣是智慧資糧,二資糧缺一也成不了佛。福德資糧指的是大悲心引起的菩提發心和舍戒忍等般若大行;智慧資糧是悟緣起性空,修二無智。

   簡而言之,真正成佛之道只有兩條,即菩提心和二無智慧,具備這兩個條件就能成佛,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就成不了佛。

   《文殊親教》中說:“成佛之道雖有多種,但最根本的只有叁條,即出世心、菩提心、性空智慧。”這叁條是全部佛法的精華。想成佛就要修這叁根本道。離開這叁根本道,再好的法也成不了佛。

  

  學習佛法能解決什麼問題?

   學習佛法能解決人生的大問題。這大問題包括自己獲利和一切衆生世界獲利,即自利、利他兩種。從利益的性質分,又可以分爲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兩種。

   遍知一切的佛陀認爲,人生的禍患、苦難的根源是愚笨無知和由此而産生的錯誤的思想、行爲。因此,消除禍患、苦難,創造幸福、快樂的唯一妙法就是驅除愚鈍的智慧,由此而産生正確的思想行爲。

   在寂天《菩薩行論》中說:“衆生都不願吃苦,但卻恰恰尋苦吃,願得利樂因愚癡,毀壞利樂如仇敵。”這就是說:消除苦難、禍患,創造幸福快樂的心,人人都有,從國王到乞丐,從人到動物,從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標都離不開這個宗旨。但卻往往事與願違,背道而馳,希望和行爲結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卻得不到,不願逢到的卻離不開。發生這種情況的總根源是愚鈍無知和由此産生的錯誤的想法和錯誤的行爲。

   佛法教人正確認識人生和世事,正確對待自己和衆生世界,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即美德和慈悲善心,開發明察事物本質的真智和正確處世爲人的方便智慧,達到利己和利衆的目的。這就是學佛的目的和作用。

  

  佛教起信的思想基礎是什麼?

   佛教起信的基礎是信念和智慧。龍樹菩薩在《致國王書》中說:“入道之法簡言之,就是信念與智慧,有信能使歸向法,有智能夠見真理,二者之中智爲主,先決條件是信念。”這裏說得很清楚,有信念能使歸向佛法,有智慧才能夠明見真理。這“信”字有叁重含義:一是真心喜愛,二是堅信不疑,叁是堅定追求。即對所信對象産生興趣,真心喜愛,並堅信其所産生的作用,進而執著追求。這必須首先要有正確的認識,因此說“智爲主”。龍樹還在這本書中指出:“以貪心歸趨,嗔恨心歸趨,恐懼心歸趨,無明心歸趨都是不合正法的歸趨。正信歸趨是建立在正確認識基礎上的符合理性的信歸。”

   這是佛教不同于迷信的根本標志。

   佛教涉及的知識範圍和宇宙萬物存在量相等,故稱佛爲“正等覺”、“遍知者”。但作爲起信皈依的思想基礎,必須認識宇宙萬物無常和生命輪回之苦的本質。“無常”是指“諸法無常”,即萬事萬物瞬息萬變、興衰不定、即生即滅的運動變化規律。有情生命的可悲之處就是生死輪回之苦和生命短暫無常之苦。

   由于這種人生短暫,生命脆弱,禍福不定,興衰相伴的無常原因,人世苦苦追求的一切榮華富貴,都變得毫無意義。認識到這種情況的具有理智的人,爲了擺脫這種危機四伏的人生困境,必然會尋找出路,當認識到佛法對世界萬物和人生的認識及其解決辦法的合理性和優越性時,就會自然地皈依佛教。因此說:“起信的根本是智慧,動力是信念。”

  

  無信仰的人能不能學通佛法?

   學佛法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對佛教有信仰的人,從信仰的角度學習佛法。

   一種是研究學問知識的人,從了解學問知識的角度學習佛法。

   有信仰的人通過深入學習佛理,可以克服盲目的信仰,樹立起理性的信仰。

   從研究學問知識角度學習佛法的人,也有幾種情況:

   一種是在學習佛法之前受過反佛思想教育,思想上已形成頑固的偏見,不能客觀地對待佛教,這類人根本無法獲得佛教正見,無法精通佛理。

   一種是雖然受過各種邪說的影響,但智商很高,有分辨能力,不受邪說的影響,一進入佛學之門就會認識到佛教哲學的合理性,自然而然皈依佛法,這類人能正確、客觀地對待佛教,能掌握佛理的奧妙。

   還有一種人既無信仰,也無理性思維的辨別能力,學點佛教知識,只是爲了裝潢自己的門面,讀書不求甚解,只能記幾條佛教術語。當今世上冒充佛教專家學者的這類人很多,但實際上這類人連佛教常識的考試都很難及格,更談不到精通。

   總之,任何一種真正的理論都是與實踐相結合的,只憑讀書無法達到真正精通,作爲重實踐的學問,佛學更是這樣。

  

  學習藏傳佛教應從何處入手?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系統完整精密的知識理論基礎上的理性信仰,對佛教的起信、入道、證果,不能靠神靈的啓示,不能靠盲目迷信,也不能靠幾條咒語和盲修瞎練的幻覺,而要靠系統正確嚴密的教理和修證理論的指導。因此,無論是藏傳佛教或漢傳佛教,無論是密宗還是禅宗,只要是佛教,正確的入手處,理所當然的是拜師,學習掌握系統的教理,按聞思修程序進行。由于這個原因,《菩提道次第廣(略)論》開卷第一章就是“親近善知識”。

   宗喀巴等藏傳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成就師所走過的曆程,可以歸結爲這樣一個模式:尋師求法——艱苦修持——獲得成就——收徒傳法、著書立說。

  , , 也許有人會說:禅宗不立文字,不主張經教,怎能說所有的佛教都從拜師學習教理入手呢

  我認爲這是對正宗禅門教理的嚴重歪曲,否則,六祖《壇經》中的“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忏悔品·第六》)這段話如何解釋

  既然“不立文字”,《壇經》難道不是文字嗎

  既然不需要經教,數萬言《壇經》講的不是經教,又是什麼呢?

  對別的教派應持何種態度?

   對待教派問題有兩條原則:

   一、對佛教任何教派都不應該抱有偏見。

   二、信仰貴在專一。

   就第一個問題來講,佛教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禅宗、淨土,就藏密而言,無論薩迦、甯瑪、格魯、噶…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