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清淨,叁千大千世界也就呈現出空性了,叫即非世界。已經無我狀態,無我也就沒有是非、沒有遠近了,那世界也只是一個假名稱。
自身是一個小世界,宇宙是一個大世界,兩者相合就是天人合一,也叫一合相。也就是心心相應,印度叫瑜珈,瑜珈翻譯成中文就叫相應。只有自心小宇宙小世界,和身外的大宇宙大世界,兩者心心相印相應相合的時候,才叫天人合一,才叫氣理合一。人喘出的氣和宇宙的氣叫氣氣相通,一氣呵成,這都是修行的方法、方式。
心不清淨有善惡之分的時候,才有大世界、小世界等等之分。
如果大家明白了這些道理,也就明白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界之間、人與宇宙之間都是相通相補的,也是微妙的。如果大家不明白,那世界是世界,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心中依然有煩惱有分別心。有分別心一合相就不可能,天人合一也不可能,氣氣相通更不可能。
只有我們心中清淨無爲,沒有是非長短黑白,一切在無我、無法狀態下,這個時候才能轉凡入聖,觀一切事物,才能明明白白。
爲什麼釋迦佛能觀測到地球是橢圓的?水裏有蟲子?宇宙的運行變化?兩千五百年前人類還不算聰明,還沒有現在人聰明吧。從很多實際例子上我們就能明白,是一個心。心靜到極點的時候,別人的思維自己很清楚。心靜到極點的時候,突然收到別人的信息,好比一碗水很平靜很平靜,突然空氣中掉下來一粒微塵,微塵就是別人的思維電波傳到自己的心裏,水開始泛波瀾。這波瀾就是自己的心似水似鏡子映現了別人的東西,知道別人有什麼想法了,這個就叫心通。
很多人修心通修了一輩子也沒明白心通是什麼,每天在那兒念咒語、打坐、參禅,心通也沒開開。只要把心放到最平穩的時候,就能接受到宇宙中任何一個信息,所以說心通很好修,他心通也好修,宿命通也好修。
古時候修五通都好得,但是漏盡通不好得。因爲只有佛能得這個通,或者跟佛修行的羅漢可以得到這個通。因爲他們明白了世間一切都是幻化的,是無住的,因而也就沒有挂礙,不去執著。很多外道把漏盡通理解成不流眼淚了、不流血了等等,不流的時候叫漏盡通了,這都是外道說。
真正的是把自己的煩惱見思二惑全都幹幹淨淨,就是把煩惱全部漏光,不會再有煩惱生起了,這個叫漏盡通,也叫無漏。
只要心真正清淨下來,返本歸源了,一切世界都是空性的,所以不是實在的世界,只是假名爲世界,爲了表述的方便。外面的世界,叫它什麼都可以,都不是恒久的。
通過這些文字大家要明白自己的心,利用文字,又不被文字所粘連,破一切法相,心如虛空,量大法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既是一合相。】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如果我們真的是雄雞一唱天下白了的時候,心中明明了了了,世界就沒有了,因爲心已經通達空性了。假如真有實實在在的世界的話,就是一合相了,一合相就是實相。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如來說的一合相,是法身相,是虛空相,是無相之相。只能說給它一個假名字叫一合相。這個一合相也是假名字,爲了表述的方便,這個名字本身並不是心體,所以這個法相也要破。因爲心體不是語言文字能表達的。
如何能修到一合相呢?佛家講悲智雙運,真正修大乘佛法發無上心的人,都要修悲智二法的,是在自己發願的時候,悲智二法是從自性中自然而然生起來的。只有修悲智二法,最終才能得清淨的菩提心。如果沒有慈悲心,沒有智慧,就是凡夫。
修行修到一合相,基礎就是悲智二法。只有悲智雙運,才能最終讓我們能見道、聞道、悟道、得道、成道、守道。沒有悲智二法作爲底蘊,都叫盲修瞎練,修到最後只能修五通、世間有爲法。有了悲智作爲底蘊,才能成爲無上士,最終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菩提果。
如果沒有這個作爲底蘊,別說是一合相,半相都不是,只能是凡夫修了一些有爲法的東西。有爲法是生滅法,對于無上士是不究竟的。所以說我們真正想修無上道、做無上士,只有悲智二法作爲我們修行人的底蘊。修到心中沒有能所了,也就是無牽無挂清淨的狀態下,心中呈現一合相,但心中沒有一合相的概念,清清亮亮,不是語言能說的清楚的,心心相印,建立萬法,又沒有一法。
如果心有能所,法相不破,也就無法究竟一合相,也就無法明白一合相到底是怎麼回事,從文字上理解,不去實證,都是虛假的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既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須菩提啊,我們由悲智作爲底蘊,將來可以成就不可思議的菩提佛果,那是用語言說不完的,說不清的,是不可思議的。因爲宇宙是無窮無盡的,語言是有障礙的,是有界限的,所以是用語言無法表達的。用再好的語言來描述,也只是冰山一角。
凡夫之人,用後天的思維去衡量,是永遠都不會明白的。因爲這不是人的後天妄念能測度的,是用清淨心來印證的。想用一顆有求的心來考究一合相,都是徒勞話歲寒。
如果執著于文字上的“一合相”、“世界”這樣的詞彙,有文字相、有法相就是凡夫。不從內心真正的實行悲智二法,行般若波羅蜜法,只知道嘴上談天說地說空,執著于文字、法相,最終是得不到無上菩提的,也無法了解宇宙的真理,更不能深達自己的內心。由此可知,到了這兒我們也就明白了人與人、人與宇宙之間微妙的聯系了,也就明白了一切東西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緣起性空的,一切事物都是無自性的。道理深達內心,也就不再去執著,去挂礙了。如果還去執著內外的法塵,把內在的清淨心給攪渾了,必然會迷失自己,依然沈淪六道輪回不息。
《《金剛經》釋義 第叁十品、一合理相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