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釋義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金剛經》釋義——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在這裏佛明確告訴了我們一個修行的過程,以及宇宙與人生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的。如果真的是直心是道場,平常心是道場,這些經文都統統不用看了。馬祖沒有看過,馬祖和惠能幾乎是一樣的大字識不了幾個。中國的禅宗是從馬祖之後才走向了巅峰,才有了以後的五宗七派。

  達摩西來寫了一首偈:一花開五葉,五葉自然成。現在臨濟宗和曹洞宗在中國還是有的,其它的叁個宗派已經沒有了。爲什麼沒有了?是因爲傳法的地域非常窄,又沒有大智慧的人來接法,所以法門就斷了。

  臨濟宗傳播非常廣,臨濟義玄在河北傳法一直傳到江南。曹洞宗想當初也非常壯大,但傳來傳去也是機緣都不算太好,現在的法脈香火不是那麼旺盛。

  正信希有。何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和信念。什麼叫希有?就是我們在無始劫已經種好的善根才叫希有。如果你現在聽聞我講一句半句,或是看一句半句,你突然開悟了,或者是明白釋迦佛所說的話了,這不是你現在就有的根基。後面說:不是在一個佛兩個佛叁四五個佛那兒種的善根,而是在無量千萬佛所種的善根。因爲無始劫種的善根,所以說一聽就會開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否。】須菩提又一次直截了當的向佛請問:世尊啊!非常多的衆生聽您老人家說完這個真實不二的法義之後,他們能不能生起信心呢?

   “頗有衆生”有兩個說法,一個是當時聽釋迦佛講法的這幫人,包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另一個講法,就是說釋迦佛涅槃後的衆生,他們聽到了這樣的說法,能不能生信心?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佛馬上告訴須菩提以及在法會上聽法的衆生,不要有這種想法。我釋迦滅後五百歲,有持我的戒律,來修福報的。

  在我釋迦佛去世五百年後,能按照我的戒律去修持,會得福報。比如說打叁皈依的時候,戒律只有五個:殺、盜、淫、妄、酒。真正能按照五戒持戒,福德是無量無邊的。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章句就是佛經裏的話,或者說《金剛經》裏的某一句話,不僅深信,而且信心十足,並且履行于實踐中,才是真正的心無所住、無有牽挂的真修行人。只要心無所住、心如虛空,常常住在常寂光裏,身口意是一致的。口說心行,是爲般若行。口說心不行,是爲凡夫行。

  【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緊接著就說,既然信我釋迦所說的這些話,認爲是真實不虛的,而且又心無所住,不會被外界所幹擾,這個緣分不是在一個佛兩個佛叁四五個佛那兒種的善根,而是在無始劫無量千萬多佛的國家,在佛跟前侍奉佛種下的善根,而非今朝才種的善根呀!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只聽聞只言片語或者一個偈子,就直契內心深處,深信不疑,具有這樣清淨一念的爲淨信者,也都是在無量劫佛所處所種下的善根,才會這樣的。

  如何是清淨的第一念?比如說你恨這個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人,某一天碰到他了,你第一念如果是:這個人作惡多端,把他殺了也是度他。這個念雖然是錯了,但是它是清淨的。大家如果沒有明白這個念頭的時候,你可以回去私下裏慢慢參,因爲我已經參過這個念頭。因爲殺人放火的人,他會危害更多的善良的人,如果你第一念是爲了衆生去把他殺掉,你這個念雖然在佛法上來看是錯誤的,但你這個念是爲了更多善良的衆生,把這個惡人除掉,那這個第一念就是正確的。但如果說第一念是偷點錢花,這個念頭就是錯誤的,是不清淨的。我們修行就是修本來的無爲的清淨的第一念。而不是第二念,第二念就是妄念了。

  佛在一部經裏講過,如果一個比丘危害到了更多的群體的時候,就可以把他除掉。這個除有兩個意思:一是把他攆出隊伍。二是摒棄。

  清淨的一念一旦生起來,就會阻止很多的惡緣,自然就會行善,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禅宗裏有句話:叁界火宅煉金蓮,性海之中蓮花開。就是用火來冶煉金蓮。昊天一字輪,九界齊歡呼,用功在方寸,回歸諸佛國。只要用功用到位了,從哪兒來的還得回哪兒去。

  學佛不能落在兩邊見,兩邊見就是一邊是有,一邊是空。釋迦佛在菩提樹下開悟後總結出來:不住有,也不住空,住中道,但又不執著于中道。

  打個比喻:高速路是中道,高速路下邊都有輔道。善根種得好的,剛開始就可以上高速路上跑,好比一聞佛法即開悟,這種人是利根人。一上路就在高速路上跑,因爲資糧夠了,無始劫的資糧非常足,所以說能跑高速路。

  差一點的,是從輔道跑一段距離才到高速路上。因爲資糧不夠,錢不足,還得算計在哪兒上高速路,錢剛好夠。所以先跑一段輔路,才上高速路,即入中道了,說明這種人的善根剛剛成熟。

  再差一點的人,從輔道上跑到還差幾公裏才上高速路,因爲兜裏資糧就那麼一點點,剛好就夠十公裏的錢,就在十公裏處上了中道。

  這個比喻說明我們的善根資糧夠不夠。如果夠,剛開始就在高速路上跑,又平坦又快。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講,就是說善根種好了,資糧足夠了,一聽聞佛法就中道行不兩邊見,也不空,也不有,但又不執著于中道。如果執著于中道的話也是病根,也會執藥成病的。

  釋迦佛苦口婆心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東西都不能執著。如果執著了就會墮落下來。他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就教導身邊的羅漢。羅漢都是自了漢,自了漢和魔有點相像,因爲魔也算是自了漢。

  魔和佛的區別就在于:佛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人,覺行圓滿。魔是自覺覺自,自己覺悟了就拉倒了,覺行沒有圓滿,不知道去度別人。所以說佛和魔的區別就在這兒。他倆的本領是一樣的,一念慈悲心生起即爲佛,一念惡法生起即爲魔。

  佛和魔本是一體的,藏密有的佛像一面是慈悲相,另一面是非常凶狠的相。凶狠的相也是方便法門,是爲了降魔的。自了漢和魔稍微有點差別,羅漢沒有貢高我慢那種心,更不會去害別人。魔會害別人的,比他高就不行,只有比他低,跟暴君一樣,所以魔的子民都會慢慢的離開他。

  佛法不離世間覺。如果脫離了世間法,也就談不上覺了。佛是覺悟了的人,能善巧方便的度化有緣人,我們學佛也要學習更多的世間方便法門,善巧方便衆生。別人有病了,可以給抓點藥;別人困惑了,可以幫助解決心中的疑慮等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要圓融起來。

  在古時候,高僧大德都會五明,這樣才可以更加方便去度化別人。五明是: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

  第一:聲明。研究語言和名、句、文等如何構成的學問。掌握了聲明,所說的話會合情合理,辯才是沒有障礙的。

  第二:因明。印度邏輯學,說話邏輯性強,知見正確。就是我們說話的時候,不僅邏輯性嚴謹,而且要真實可靠。說話顛叁倒四的,就沒人信。釋迦佛說話非常嚴謹,邏輯性非常好,因爲他在出家之前已經把五明學得非常透了。

  第叁:醫方明。相當于現代的醫藥科學和醫療技術。必須要懂得一些醫藥知識,可以給人開個藥方,平常一些疾病要會治療。

  第四:內明。即佛學,指釋迦的言教,包括菩薩藏和聲聞藏兩類教典。就是內心真正能明白宇宙和人生之間的微妙關系,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真谛。

  第五:工巧明。農、商、事王、書、標、計度、數、印、占相、咒術、營造(雕塑)、生成(豢養六畜等)、防那(紡織、編織、縫紉)、和合(調解爭訟)、成熟(飲食業)、音樂等十二種均屬此。

  只有真正懂得五明,才會更好的去方便度化衆生。不懂五明,教化衆生的時候會非常困難。真正修行的人,必須要懂得五明,五明在教化別人的時候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不去評價別人,就拿我個人來說,我對易經、風水非常懂,在平時的時候可以幫助一些朋友處理心理上的障礙。因爲《易經》本身就是一部心理學,佛法也是一部心理學,但各有千秋。很多人還沒有聽聞佛法,用佛法很難和他們溝通,用《易經》,他們就比較容易接受。因爲《易經》是中國的精華,大家都會認可的。

  《金剛經》不外乎兩個字:一個法,一個我。就是說法無我、我無我,如果把這兩個字弄清楚了,《金剛經》也就透了。這時候就會明白,大乘佛法不外乎大而圓。什麼叫大而圓?大乘佛法是非常博大的,是不二法門,又是圓融的,出世和入世沒有障礙,所以叫大而圓。

  很多人修行之後,世間的活不幹了,世間的事情不做了,夫妻也開始分居了,還有一些把工作辭了,這都是錯誤的做法,都是妄念。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山,真正的佛菩薩都是在人道上來度化人。只有自了漢,守不住心念的人,才會跑到深山裏頭,因爲一到世間法上又找不著自己,這個現象是非常多的。

  大乘佛法是博大而圓融的,並不是一修行了,什麼都不要了,這不是真正的空。釋迦佛說的真空妙有,是做事情就像吃飯穿衣一樣,每天飯要吃,衣服要穿,但不會去執著,不執著就爲空,就爲真空。

  有一個老禅師跟他的徒…

《《金剛經》釋義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