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释义——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在这里佛明确告诉了我们一个修行的过程,以及宇宙与人生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的。如果真的是直心是道场,平常心是道场,这些经文都统统不用看了。马祖没有看过,马祖和惠能几乎是一样的大字识不了几个。中国的禅宗是从马祖之后才走向了巅峰,才有了以后的五宗七派。
达摩西来写了一首偈:一花开五叶,五叶自然成。现在临济宗和曹洞宗在中国还是有的,其它的三个宗派已经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是因为传法的地域非常窄,又没有大智慧的人来接法,所以法门就断了。
临济宗传播非常广,临济义玄在河北传法一直传到江南。曹洞宗想当初也非常壮大,但传来传去也是机缘都不算太好,现在的法脉香火不是那么旺盛。
正信希有。何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和信念。什么叫希有?就是我们在无始劫已经种好的善根才叫希有。如果你现在听闻我讲一句半句,或是看一句半句,你突然开悟了,或者是明白释迦佛所说的话了,这不是你现在就有的根基。后面说:不是在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种的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的善根。因为无始劫种的善根,所以说一听就会开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须菩提又一次直截了当的向佛请问:世尊啊!非常多的众生听您老人家说完这个真实不二的法义之后,他们能不能生起信心呢?
“颇有众生”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当时听释迦佛讲法的这帮人,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另一个讲法,就是说释迦佛涅槃后的众生,他们听到了这样的说法,能不能生信心?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佛马上告诉须菩提以及在法会上听法的众生,不要有这种想法。我释迦灭后五百岁,有持我的戒律,来修福报的。
在我释迦佛去世五百年后,能按照我的戒律去修持,会得福报。比如说打三皈依的时候,戒律只有五个:杀、盗、淫、妄、酒。真正能按照五戒持戒,福德是无量无边的。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章句就是佛经里的话,或者说《金刚经》里的某一句话,不仅深信,而且信心十足,并且履行于实践中,才是真正的心无所住、无有牵挂的真修行人。只要心无所住、心如虚空,常常住在常寂光里,身口意是一致的。口说心行,是为般若行。口说心不行,是为凡夫行。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紧接着就说,既然信我释迦所说的这些话,认为是真实不虚的,而且又心无所住,不会被外界所干扰,这个缘分不是在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种的善根,而是在无始劫无量千万多佛的国家,在佛跟前侍奉佛种下的善根,而非今朝才种的善根呀!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只听闻只言片语或者一个偈子,就直契内心深处,深信不疑,具有这样清净一念的为净信者,也都是在无量劫佛所处所种下的善根,才会这样的。
如何是清净的第一念?比如说你恨这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人,某一天碰到他了,你第一念如果是:这个人作恶多端,把他杀了也是度他。这个念虽然是错了,但是它是清净的。大家如果没有明白这个念头的时候,你可以回去私下里慢慢参,因为我已经参过这个念头。因为杀人放火的人,他会危害更多的善良的人,如果你第一念是为了众生去把他杀掉,你这个念虽然在佛法上来看是错误的,但你这个念是为了更多善良的众生,把这个恶人除掉,那这个第一念就是正确的。但如果说第一念是偷点钱花,这个念头就是错误的,是不清净的。我们修行就是修本来的无为的清净的第一念。而不是第二念,第二念就是妄念了。
佛在一部经里讲过,如果一个比丘危害到了更多的群体的时候,就可以把他除掉。这个除有两个意思:一是把他撵出队伍。二是摒弃。
清净的一念一旦生起来,就会阻止很多的恶缘,自然就会行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禅宗里有句话:三界火宅炼金莲,性海之中莲花开。就是用火来冶炼金莲。昊天一字轮,九界齐欢呼,用功在方寸,回归诸佛国。只要用功用到位了,从哪儿来的还得回哪儿去。
学佛不能落在两边见,两边见就是一边是有,一边是空。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开悟后总结出来:不住有,也不住空,住中道,但又不执著于中道。
打个比喻:高速路是中道,高速路下边都有辅道。善根种得好的,刚开始就可以上高速路上跑,好比一闻佛法即开悟,这种人是利根人。一上路就在高速路上跑,因为资粮够了,无始劫的资粮非常足,所以说能跑高速路。
差一点的,是从辅道跑一段距离才到高速路上。因为资粮不够,钱不足,还得算计在哪儿上高速路,钱刚好够。所以先跑一段辅路,才上高速路,即入中道了,说明这种人的善根刚刚成熟。
再差一点的人,从辅道上跑到还差几公里才上高速路,因为兜里资粮就那么一点点,刚好就够十公里的钱,就在十公里处上了中道。
这个比喻说明我们的善根资粮够不够。如果够,刚开始就在高速路上跑,又平坦又快。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就是说善根种好了,资粮足够了,一听闻佛法就中道行不两边见,也不空,也不有,但又不执著于中道。如果执著于中道的话也是病根,也会执药成病的。
释迦佛苦口婆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东西都不能执著。如果执著了就会堕落下来。他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就教导身边的罗汉。罗汉都是自了汉,自了汉和魔有点相像,因为魔也算是自了汉。
魔和佛的区别就在于:佛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觉行圆满。魔是自觉觉自,自己觉悟了就拉倒了,觉行没有圆满,不知道去度别人。所以说佛和魔的区别就在这儿。他俩的本领是一样的,一念慈悲心生起即为佛,一念恶法生起即为魔。
佛和魔本是一体的,藏密有的佛像一面是慈悲相,另一面是非常凶狠的相。凶狠的相也是方便法门,是为了降魔的。自了汉和魔稍微有点差别,罗汉没有贡高我慢那种心,更不会去害别人。魔会害别人的,比他高就不行,只有比他低,跟暴君一样,所以魔的子民都会慢慢的离开他。
佛法不离世间觉。如果脱离了世间法,也就谈不上觉了。佛是觉悟了的人,能善巧方便的度化有缘人,我们学佛也要学习更多的世间方便法门,善巧方便众生。别人有病了,可以给抓点药;别人困惑了,可以帮助解决心中的疑虑等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要圆融起来。
在古时候,高僧大德都会五明,这样才可以更加方便去度化别人。五明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第一:声明。研究语言和名、句、文等如何构成的学问。掌握了声明,所说的话会合情合理,辩才是没有障碍的。
第二:因明。印度逻辑学,说话逻辑性强,知见正确。就是我们说话的时候,不仅逻辑性严谨,而且要真实可靠。说话颠三倒四的,就没人信。释迦佛说话非常严谨,逻辑性非常好,因为他在出家之前已经把五明学得非常透了。
第三:医方明。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必须要懂得一些医药知识,可以给人开个药方,平常一些疾病要会治疗。
第四:内明。即佛学,指释迦的言教,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就是内心真正能明白宇宙和人生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真谛。
第五:工巧明。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
只有真正懂得五明,才会更好的去方便度化众生。不懂五明,教化众生的时候会非常困难。真正修行的人,必须要懂得五明,五明在教化别人的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去评价别人,就拿我个人来说,我对易经、风水非常懂,在平时的时候可以帮助一些朋友处理心理上的障碍。因为《易经》本身就是一部心理学,佛法也是一部心理学,但各有千秋。很多人还没有听闻佛法,用佛法很难和他们沟通,用《易经》,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易经》是中国的精华,大家都会认可的。
《金刚经》不外乎两个字:一个法,一个我。就是说法无我、我无我,如果把这两个字弄清楚了,《金刚经》也就透了。这时候就会明白,大乘佛法不外乎大而圆。什么叫大而圆?大乘佛法是非常博大的,是不二法门,又是圆融的,出世和入世没有障碍,所以叫大而圆。
很多人修行之后,世间的活不干了,世间的事情不做了,夫妻也开始分居了,还有一些把工作辞了,这都是错误的做法,都是妄念。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真正的佛菩萨都是在人道上来度化人。只有自了汉,守不住心念的人,才会跑到深山里头,因为一到世间法上又找不着自己,这个现象是非常多的。
大乘佛法是博大而圆融的,并不是一修行了,什么都不要了,这不是真正的空。释迦佛说的真空妙有,是做事情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每天饭要吃,衣服要穿,但不会去执著,不执著就为空,就为真空。
有一个老禅师跟他的徒…
《《金刚经》释义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