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釋義 第五品、如理實見分▪P2

  ..續本文上一頁真實如來。有一句詩: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佛身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就是這個概念。

  心念真正不去向外馳求什麼法身佛的時候,也就看到了法身佛。唐朝的禅宗大德們把《金剛經》已經悟透了,于是就用大白話說: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場。只有不去執著叁界內的一切法或非法的時候,才是真正見道,才能悟道。

  如果說看見如來來了,這個如來在哪兒?我們兩個眼睛看不見,因爲我們沒有到五眼六神通的地步,所以說看不見。什麼叫能看得見?就是心領神會,心與虛空中十方諸佛菩薩相應相合相融的時候,才是真正見到了佛菩薩。

  什麼叫神?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七識末那識是被汙染了的神。汙染了的第七識把第八識裏清淨的種子輸送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就形成了後天思維,妄念多多,念念不相斷。

  六祖惠能從《金剛經》裏悟出來:無念爲宗,無住爲本,無相爲體。之後在廣東嶺南開始了自己傳法的路。

  無相爲體。惠能說:無相者,于相而離相。就是說眼睛看到的不要去執著它。就像我們每天穿衣吃飯一樣,都是很自然的,沒有挂礙的。如果每天執著穿衣吃飯,就會被穿衣吃飯的相所束縛,就會煩惱而不自在了。叁祖向二祖請問:請和尚爲我解縛。和尚就問他:誰來縛你?他一聽這句話就開悟了。就是讓我們看到任何一件事物都要用正思、正信、正念、正知、正見來思考,就不會住在相上。所以說見相要離開相,是爲無相。

  如果看到相而去執著于相的時候,我們原本清淨的真如又被束縛,就會有挂礙。天津有個老太太念佛叁年,能預知自己什麼時候走了。她的家人尤其小孫子不相信佛法,但老太太臨走那天中午十一點半的時候,她家屋頂上金光閃閃,天籁之音從天上飄下。她的兒子、兒媳婦、還有孫子都看到、聽到了,小孫子看到西方叁聖在他家房頂上,一家人全都相信了。老太太這個時候兩眼一閉,雙腿一盤,雙手合十就走了。但這老太太有點私心雜念,想起牆角裏還埋了一個瓦罐,裏頭放了給小孫子的兩萬元錢,她又下來了,睜開了眼睛說,還不能走,我給小孫子存了兩萬塊錢還沒交代呢。

  《阿彌陀經》裏講: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果在往生的那一刹那之間,本來已經上去了,但因爲心中還有所牽挂,牽挂那個東西重如須彌山,一顛倒老太太又下來了。下來之後她就講了這個故事。這就告訴我們,心念不能住在世間萬物上。如果住留在萬物上,走時會不順利。

  無住爲本。《金剛經》是禅宗的根基,涵蓋乾坤,言語道斷。就是告訴我們,不要用後天思維住在後天的妄念上,心如如不動,隨它去,隨風飄逝,這樣念頭就駐紮不了,就好像站在岸上看滔滔的江水東流去,心卻是靜靜的。這時候,念念不住于一切事物上,萬事萬物沒有一個能束縛心念的,這樣才是無住爲本。

  無住就是清淨的本性念念不住,雖然現前起了煩惱的念頭,但是不去執著煩惱的念頭。很多人念經、拜佛、參禅的時候,妄念是一個接著一個,有人就害怕,其實煩惱是菩提根啊!剛開始修行時,用一個參照物的方法來降伏自己的妄念,比如誦佛號,把念頭住在佛號上,各種妄念似流水,不住在妄念上,這樣心慢慢的就會越來越清淨。隨著自己定力的提高,就可以用正知正見來度化自性衆生了。正如六祖所說: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爲真度。

  如果心住在妄念上,就會被妄念所束縛。比如說,我兒子學習不好,怎麼辦呀?每天爲此憂慮,這就是心住在妄念上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隨他去,就不會自生煩惱。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因這句話而開悟。惠能大字不識一個,但他心性淳厚,心性淳厚的人悟道見道快。越是狡猾的人,越不易見道。

  無念爲宗。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在一切境界上心不被外界事物所牽連、汙染。比如說你正在誦經的時候,突然有朋友來叫你,學什麼佛呀,佛還能給你飯吃?能給你錢花?走,跟我去卡拉OK。這個時候,讓你去卡拉OK的話進到你耳朵裏。你想:是啊,還不如去吃喝玩樂呢。心念一動即爲染著,就被外界環境事物所染了,牛鼻子被牽著走了。

  無念就是自己原本自性清淨,不被外界所牽動。只有自性離開境界、離開外相的時候,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才會建立萬法。爲什麼能建立萬法?自性清淨不爲外界所牽縛,萬法才會從心中油然而生。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六祖惠能從《金剛經》裏總結出來:無念爲宗,無住爲本,無相爲體。無念爲宗,但又不能脫離對事物本體的觀點和對主體思維的觀點,所以說這叁點又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

  學佛非常困難,困難在哪兒呢?因爲大家都沒有見道,會因文解字。很多自認爲有學曆的人是依文解文,不是依文去解釋真實的第一義,更不是依字來解釋宇宙第一觀。觀爲照,覺是覺悟,只有自己心念覺悟的時候,才能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不要被外境所牽動。比如說正在聽法,別人叫你,你耳朵聽到,就像風從耳邊一刮就走了,身和心不被這話所牽動,這時候你是入定了,是心在入定。

  在佛教中有這麼一句話:在心爲宗,出口爲教。在心爲宗就是以心爲根本,以無念、無住、無相爲最終的根本,才可以達到定和慧。惠能不太講究顯教或者漸悟法門的戒律。今天我在休息的時候,佛王(文殊師利)來了,給我說了一句話:那些戒律是給凡夫設定的。這句話剛開始我不太明白,這不是誹謗嘛!後來突然之間明白了,凡夫必須有法律來約束,要不然會翻天的。顯教宗派的戒律是給漸修漸悟的人,也就是給凡夫用的。惠能講慧、定、戒,自性本身就清淨,哪有戒可以去持呢!直心是道場就是定,不入不亂是爲慧,定慧一如。

  禅宗是中國化了的佛教,而非印度佛教了,已經演變成中國式的博大精深的宗派。真正有智慧的人不需要戒律,因爲他自性上是有戒律的。所以說很多禅宗大德不注重戒律。有沒有戒律呢?有!是在自心裏。外在的戒律是因爲釋迦佛在的時候,很多比丘屬于強盜或是小偷小摸的人,沒有飯吃,混不下去了而混入佛教隊伍裏頭,發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所以釋迦佛就給這種人定了戒律。戒律也有好處,能控製不犯更多的錯誤。犯的錯誤越多,智慧也就越糟糕。這句話可能你們一時還不太明白,當你們真正的智慧打開的時候,就懂得爲什麼要定這麼多的戒律了。六祖惠能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六祖惠能講法不離自性。

  

《《金剛經》釋義 第五品、如理實見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