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六卷▪P4

  ..續本文上一頁內心是兩層。表面的是如夢如幻的煩惱跟罪業,那麼下面那一層是清淨的本性。你一個菩薩你不要老是說你業障深重。你如果一天到晚說,啊,我業障深重啊,你的結果只有一種情況,你果然業障深重。你一天到晚做這種負面思考嘛!你如果看大乘經典,你看佛陀要我們正念真如,你不要老是想你的業障,想到你的本性是清淨的,對你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忏悔的時候,你的信心很重要。所以你看爲什麼有些人忏悔,他一下子就見好相,有些人忏半天,忏了叁年,什麼相都沒見到,你自己都沒有信心嘛!你一天到晚想,哦,我這個業障這樣重,忏得幹淨嗎?完了,你完了。你在忏悔的時候,你要相信,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的,這些罪業是因緣生,我也可以假借忏悔的因緣讓它消滅。它既然因緣生,自然可以因緣滅嘛!所以我必須告訴諸位,你忏悔的速度,跟你對整個內心世界的觀察,對你整個信心是關鍵,你相信你可以恢複清淨,對你有很大幫助。那你爲什麼相信呢?以智慧做基礎,業性本空,罪福無主。罪業是因緣生的,它沒有真實體性,所以這個理觀很重要,它可以幫助你在忏悔的過程當中,快速地把罪業消滅掉。

  好,我們看甲五的結歎勸修。那麼假設我們能夠如法地發菩提心,成就戒體,也如法地奉持這十重的戒法,乃至于整個菩薩的戒法,有什麼好處呢?成就四種力量、五種德行,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叁者生生處,爲諸菩薩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這個地方包括了今生的功德,也包括了臨終的功德,也包括了來生的功德。

  我們先看今生的功德,我們今天能夠如法地安住菩薩種姓,如法地去奉持菩薩戒法,這個時候得到十方諸佛在他的心中對我們經常的加持,因爲你跟諸佛是同一個種姓。其實佛菩薩是不斷地在加持我們,但是我們的想法跟佛菩薩落差太大了,所以我們很難接受到他加持的信心。但是受了菩薩戒不一樣,因爲你的想法跟他的想法一樣。當然我們的行爲跟佛陀的行爲差很多,但起碼我們是以佛心爲己心,以佛志爲己智。所以一個念佛的人,你受了菩薩戒,你在念佛所産生的感應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十方佛,愍念常守護,你産生一種強大的善根力,因爲你安住在菩提心,佛也安住在菩提心,容易心心相印,這第一點。

  第二個,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這個講臨命終。一個人能夠受持菩薩的戒法,起碼他能夠遠離重大的過失。世間上所有(重大)的過失大概就在這十條裏面,不可能超過這十條。所以你一個人遠離過失,你心中安,安定,你不害怕,就算我做錯了,我都已經如法地慚愧忏悔了,把這個力量降到最低了。所以你感到歡喜,無所憂懼。

  那麼這以下叁條是來生的功德。叁者生生處,爲諸菩薩友,善友力,這一點很重要。很多人學佛學了很久,沒有叁歸依,沒有受五戒,沒有受菩薩戒。這種人以後會有什麼結果?你跟叁寶沒有結緣。所以佛法是帶一點宗教意思的,佛法它不是完全學術,也不是完全宗教,是這兩個結合的。有些人只研究佛法的道理,思維佛法的道理,但是完全忽略了身爲宗教的一些儀式,包括歸依,包括受戒,都沒有。你以後跟叁寶完全沒有結緣,你以後不會遇到叁寶的住世。所以你看一個人爲什麼跟菩薩做一種同參道友,生長在同一個地方,你包括叁歸、受戒,這都很重要。你看印光大師,他說禅宗,禅宗人到來生的時候都遇不到叁寶,他也不念佛,聽到佛號就去洗耳朵,講一句佛號就去刷牙,到了佛堂也沒有佛像,只寫一個“放下”兩個字,就坐那邊參。那這樣子當然你可能開悟了,但是問題是,你遇不到叁寶啊!因爲你沒有跟它結緣啊!這件事非常嚴重,所以很容易退轉。你看有些人在起顛倒的時候,即將造業的時候,诶,他就會有人出現,說你不要這樣做了,這樣做不對的。有些人要造罪的時候,沒有人出手救他,佛菩薩都沒有采取行動,爲什麼?沒有結緣。佛種從緣起。爲什麼呢?爲什麼他要出差錯的時候就很多人,佛菩薩就會點他一下?爲什麼這些人造錯的時候佛菩薩都沒采取行動?這個地方大家去思維這個因緣的問題。所以我們受了菩薩戒,我們就能夠跟佛菩薩結下一個非常堅固的善友的因緣,因爲我們大家同一個種姓嘛!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我們的戒波羅蜜,防非止惡的功能會慢慢地增長,這個是約著滅惡來說。第五個今後世,性戒福慧滿,我們的善業、福報力、智慧力,從修善的角度會快速地增長。同樣的修善,你依止菩薩的戒體,跟依止一時的善念,功德是不一樣的。這個我們前面講很多了。所以這個地方從滅惡生善的角度,對忏悔業障、積集資糧的角度你受了菩薩的戒體,那是日劫相倍,效果不一樣。 好,我們作一個總結。如果你受了菩薩戒,我有兩句話跟大家互相勉勵。菩薩的戒是很難受持的,這每一個人都知道,因爲它是斷惡修善度衆生,範圍非常的廣,只有佛陀做得到。那我們一個凡位的菩薩怎麼辦呢?有兩種心態,第一個凡事盡心盡力;第二個,時時地反省自己。首先你要盡力而爲。身爲一個菩薩你不要受了戒以後,你什麼都不管,不可以這樣。菩薩戒它是戒定慧叁學是一體的。所以你不聽經,不加上你的定慧,不加上你的觀照力,你的戒體會慢慢羸弱,你很多事情,诶,沒有感覺了,沒有警覺性了。你一個人出現錯誤,你都沒有警覺性,其實你的戒體開始在薄弱,慢慢薄弱。這個戒體是生滅法,你不是受了戒以後,你永遠是這樣子,它是會變化的。所以你盡量多充實自己,加強你的觀念,盡心盡力。第二個,經常反省自己。做了什麼事情,反省自己,經常保持一種自我反省的心,不斷地調整自己。我做得不夠好,但是我改變我自己。那麼如果你能夠盡心盡力,能夠自我反省,那你的戒體就會慢慢地進步,你的生命也會往佛陀的地方慢慢地進步,那你這個受菩薩戒就很有意義了。

  好,我們這個菩薩戒的課程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我們回答幾個問題。可能有些問題沒有時間回答,那我們就只好用書面的,我寫起來,到時候交給那個主辦單位淨土梵音,那麼有空的人去拿一下,因爲時間快到了。 請法師慈悲開示,在遇到命難或梵行難的時候,殺戒有開緣嗎?世間法所謂的“正當防衛”在菩薩戒跟聲聞戒都不成立嗎?那麼《瑜伽菩薩戒》在特定的情況下,殺戒有開緣,那麼如何融通?

  在菩薩戒殺盜淫妄都可以有開緣,但是《梵網經》沒有講到,在《瑜伽菩薩戒》有講到。我們舉殺戒作例子。殺戒的開緣不能爲自己,你說有人要殺我,我把他殺了,不可以!菩薩戒沒有所謂的“正當防衛”這件事情。但是有一種情況可以例外:有一個恐怖分子,他要去炸掉一個體育館,可能會死傷幾萬人。菩薩知道這件事情,你跟他做什麼溝通都沒有用,你覺得你用任何方法,軟的硬的,都不可能改變這個恐怖分子。你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把這個人殺掉。我不知道諸位會怎麼做?在菩薩戒是勸我們,你這個時候要采取行動,把他給殺了。那麼這個時候在《瑜伽菩薩戒》上說,菩薩不但不犯戒,還生諸功德。

  那麼這個地方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因果跟罪業,這個你要分清楚。你把他殺了,有沒有因果,當然有因果,你跟他結惡緣,你欠他一條命嘛!但是你沒有罪業,因爲我沒有染汙心嘛!我不把他殺了,這個人造罪,他墮地獄,他沒有好處;這些人被傷害了,也沒有好處。我把他殺了,你避免造一個重大的罪業,我救了你,這些人生命也救了,那菩薩損失一個因果,菩薩何樂而不爲?我們如果研究五戒、聲聞戒,那個思考模式大概很單純,做跟不做,對跟不對而已。菩薩戒在抉擇的時候,它是考慮這個輕重。我做一個買賣,我投資叁十萬,我損失了叁十萬,但是我最後賺到一百萬,菩薩值得做。所以菩薩在面臨抉擇的時候,他會往往看到世間上沒有圓滿的抉擇,只有比較好的抉擇。但是這個地方,我再強調,不能以自己爲考量,是有利他的因緣,就是要救度衆多有情的生命,不是救度你的生命哦!是衆多有情的生命,菩薩可以開殺戒,就是你怎麼講他都不會聽的。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有沒有因果?有。但是你不會有罪業。沒有罪業這個菩薩不會到叁惡道去,因爲我沒有殺心。罪業一定是用煩惱來推動才有罪業嘛!慈悲心怎麼會造罪業呢?所以說怎麼融通?就是你要保持一種善良的意樂,你可以出現一些不好的因果。因爲菩薩有時沒辦法,爲了利益有情,爲了護持正法,他要承當一些因果,但是不能出現罪業,因爲你沒有染汙心。

  當一個犯重戒失戒體的菩薩,他的五戒的戒體也失掉了,但是他不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請問他該如何做?

  就忏悔。如果你犯到的是一個非常重的罪,那就取相忏,忏一年,然後再重受,只好這樣子。你可以通過忏悔,然後再重新開始。

  使用消毒劑跟清潔劑來洗廁所,事實上也犯到殺罪嗎? 你去用清潔劑的時候,你最好不要想說,我想傷害你,不要這樣想,你說我要去洗廁所了。你要說我要傷害你,那就完了呗!佛在世的時候,很多阿羅漢都有神通,他看到水都很多蟲啊,不敢喝。佛陀說,以後不能用神通去看水,你就是把它當作水就喝下去呗,要不然你怎麼辦?所以佛陀說你喝水的時候只能夠用肉眼,不能夠用神通。你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說,廁所都沒有人敢洗啊!佛陀說我叫你去洗廁所,我不是叫你去殺生嘛!我叫你去洗廁所,不是叫你去殺生嘛!所以你心態要調整好。你現在清潔劑拿著,我要把這些衆生殺死,這個念頭起來,不要洗了,放著不要洗。等到心平靜的時候,诶我要去洗廁所,那就去洗。這就是這樣子嘛!你念頭不對的時候,先不要動。我先調整一下,下午再來洗。你的念頭很重要,因爲業的成就是由心推動的,這個身體、嘴巴只是個工具。這個牛是主導的,這個車子只是個工具。你做什麼事情,先把心態調整好了再做,你永遠不會錯,先把心態調整好。所以行菩薩道,你的行動不要太快。你看世間人說,哎呀,要有效率啊!知道趕快去做,這些都騙人的!菩薩道要叁思而後行。你要以不變應萬變。先不要動,先想想看,你要用什麼心態,再采取行動。他是先把心安定了,才采取行動。他不會這樣沖動。

  在家人的正淫是要在法律注冊的婚姻之下,還是有所謂的“事實婚姻”,在佛法中成立嗎? 佛法的意思是兩個人要結婚啊,在法律上要認同的才可以行正淫,如果兩個人只是同居的話是邪淫啊。這個要注意的啊。

  爲了隨順風俗,以酒爲禮品贈送親友,是否犯罪?

  我建議你不要這樣做,因爲酒不是好東西。無明毒藥嘛!你讓他越喝他越笨嘛!你沒有辦法幫助他智慧已經很嚴重了,你還把酒送給他!我建議你不要這樣做,不要送酒。如果你真地是受了菩薩戒,不要送酒給別人,不要。說那怎麼辦?就把它放在那兒,誰要拿就去拿,我不要送給你。那你自己去拿的,我沒話講,但是我不送給任何人。

  好,我們時間到了,那麼剩下的我們用文字的方式來回答。待會兒有空的時候,過幾天,跟主辦單位去拿你的問題。好,我們這次的菩薩戒叁天的課程到這裏。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回向!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六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