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六卷▪P4

  ..续本文上一页内心是两层。表面的是如梦如幻的烦恼跟罪业,那么下面那一层是清净的本性。你一个菩萨你不要老是说你业障深重。你如果一天到晚说,啊,我业障深重啊,你的结果只有一种情况,你果然业障深重。你一天到晚做这种负面思考嘛!你如果看大乘经典,你看佛陀要我们正念真如,你不要老是想你的业障,想到你的本性是清净的,对你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忏悔的时候,你的信心很重要。所以你看为什么有些人忏悔,他一下子就见好相,有些人忏半天,忏了三年,什么相都没见到,你自己都没有信心嘛!你一天到晚想,哦,我这个业障这样重,忏得干净吗?完了,你完了。你在忏悔的时候,你要相信,我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这些罪业是因缘生,我也可以假借忏悔的因缘让它消灭。它既然因缘生,自然可以因缘灭嘛!所以我必须告诉诸位,你忏悔的速度,跟你对整个内心世界的观察,对你整个信心是关键,你相信你可以恢复清净,对你有很大帮助。那你为什么相信呢?以智慧做基础,业性本空,罪福无主。罪业是因缘生的,它没有真实体性,所以这个理观很重要,它可以帮助你在忏悔的过程当中,快速地把罪业消灭掉。

  好,我们看甲五的结叹劝修。那么假设我们能够如法地发菩提心,成就戒体,也如法地奉持这十重的戒法,乃至于整个菩萨的戒法,有什么好处呢?成就四种力量、五种德行,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这个地方包括了今生的功德,也包括了临终的功德,也包括了来生的功德。

  我们先看今生的功德,我们今天能够如法地安住菩萨种姓,如法地去奉持菩萨戒法,这个时候得到十方诸佛在他的心中对我们经常的加持,因为你跟诸佛是同一个种姓。其实佛菩萨是不断地在加持我们,但是我们的想法跟佛菩萨落差太大了,所以我们很难接受到他加持的信心。但是受了菩萨戒不一样,因为你的想法跟他的想法一样。当然我们的行为跟佛陀的行为差很多,但起码我们是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智。所以一个念佛的人,你受了菩萨戒,你在念佛所产生的感应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你产生一种强大的善根力,因为你安住在菩提心,佛也安住在菩提心,容易心心相印,这第一点。

  第二个,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这个讲临命终。一个人能够受持菩萨的戒法,起码他能够远离重大的过失。世间上所有(重大)的过失大概就在这十条里面,不可能超过这十条。所以你一个人远离过失,你心中安,安定,你不害怕,就算我做错了,我都已经如法地惭愧忏悔了,把这个力量降到最低了。所以你感到欢喜,无所忧惧。

  那么这以下三条是来生的功德。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善友力,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学佛学了很久,没有三归依,没有受五戒,没有受菩萨戒。这种人以后会有什么结果?你跟三宝没有结缘。所以佛法是带一点宗教意思的,佛法它不是完全学术,也不是完全宗教,是这两个结合的。有些人只研究佛法的道理,思维佛法的道理,但是完全忽略了身为宗教的一些仪式,包括归依,包括受戒,都没有。你以后跟三宝完全没有结缘,你以后不会遇到三宝的住世。所以你看一个人为什么跟菩萨做一种同参道友,生长在同一个地方,你包括三归、受戒,这都很重要。你看印光大师,他说禅宗,禅宗人到来生的时候都遇不到三宝,他也不念佛,听到佛号就去洗耳朵,讲一句佛号就去刷牙,到了佛堂也没有佛像,只写一个“放下”两个字,就坐那边参。那这样子当然你可能开悟了,但是问题是,你遇不到三宝啊!因为你没有跟它结缘啊!这件事非常严重,所以很容易退转。你看有些人在起颠倒的时候,即将造业的时候,诶,他就会有人出现,说你不要这样做了,这样做不对的。有些人要造罪的时候,没有人出手救他,佛菩萨都没有采取行动,为什么?没有结缘。佛种从缘起。为什么呢?为什么他要出差错的时候就很多人,佛菩萨就会点他一下?为什么这些人造错的时候佛菩萨都没采取行动?这个地方大家去思维这个因缘的问题。所以我们受了菩萨戒,我们就能够跟佛菩萨结下一个非常坚固的善友的因缘,因为我们大家同一个种姓嘛!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我们的戒波罗蜜,防非止恶的功能会慢慢地增长,这个是约着灭恶来说。第五个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我们的善业、福报力、智慧力,从修善的角度会快速地增长。同样的修善,你依止菩萨的戒体,跟依止一时的善念,功德是不一样的。这个我们前面讲很多了。所以这个地方从灭恶生善的角度,对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的角度你受了菩萨的戒体,那是日劫相倍,效果不一样。 好,我们作一个总结。如果你受了菩萨戒,我有两句话跟大家互相勉励。菩萨的戒是很难受持的,这每一个人都知道,因为它是断恶修善度众生,范围非常的广,只有佛陀做得到。那我们一个凡位的菩萨怎么办呢?有两种心态,第一个凡事尽心尽力;第二个,时时地反省自己。首先你要尽力而为。身为一个菩萨你不要受了戒以后,你什么都不管,不可以这样。菩萨戒它是戒定慧三学是一体的。所以你不听经,不加上你的定慧,不加上你的观照力,你的戒体会慢慢羸弱,你很多事情,诶,没有感觉了,没有警觉性了。你一个人出现错误,你都没有警觉性,其实你的戒体开始在薄弱,慢慢薄弱。这个戒体是生灭法,你不是受了戒以后,你永远是这样子,它是会变化的。所以你尽量多充实自己,加强你的观念,尽心尽力。第二个,经常反省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反省自己,经常保持一种自我反省的心,不断地调整自己。我做得不够好,但是我改变我自己。那么如果你能够尽心尽力,能够自我反省,那你的戒体就会慢慢地进步,你的生命也会往佛陀的地方慢慢地进步,那你这个受菩萨戒就很有意义了。

  好,我们这个菩萨戒的课程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我们回答几个问题。可能有些问题没有时间回答,那我们就只好用书面的,我写起来,到时候交给那个主办单位净土梵音,那么有空的人去拿一下,因为时间快到了。 请法师慈悲开示,在遇到命难或梵行难的时候,杀戒有开缘吗?世间法所谓的“正当防卫”在菩萨戒跟声闻戒都不成立吗?那么《瑜伽菩萨戒》在特定的情况下,杀戒有开缘,那么如何融通?

  在菩萨戒杀盗淫妄都可以有开缘,但是《梵网经》没有讲到,在《瑜伽菩萨戒》有讲到。我们举杀戒作例子。杀戒的开缘不能为自己,你说有人要杀我,我把他杀了,不可以!菩萨戒没有所谓的“正当防卫”这件事情。但是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有一个恐怖分子,他要去炸掉一个体育馆,可能会死伤几万人。菩萨知道这件事情,你跟他做什么沟通都没有用,你觉得你用任何方法,软的硬的,都不可能改变这个恐怖分子。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把这个人杀掉。我不知道诸位会怎么做?在菩萨戒是劝我们,你这个时候要采取行动,把他给杀了。那么这个时候在《瑜伽菩萨戒》上说,菩萨不但不犯戒,还生诸功德。

  那么这个地方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因果跟罪业,这个你要分清楚。你把他杀了,有没有因果,当然有因果,你跟他结恶缘,你欠他一条命嘛!但是你没有罪业,因为我没有染污心嘛!我不把他杀了,这个人造罪,他堕地狱,他没有好处;这些人被伤害了,也没有好处。我把他杀了,你避免造一个重大的罪业,我救了你,这些人生命也救了,那菩萨损失一个因果,菩萨何乐而不为?我们如果研究五戒、声闻戒,那个思考模式大概很单纯,做跟不做,对跟不对而已。菩萨戒在抉择的时候,它是考虑这个轻重。我做一个买卖,我投资三十万,我损失了三十万,但是我最后赚到一百万,菩萨值得做。所以菩萨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他会往往看到世间上没有圆满的抉择,只有比较好的抉择。但是这个地方,我再强调,不能以自己为考量,是有利他的因缘,就是要救度众多有情的生命,不是救度你的生命哦!是众多有情的生命,菩萨可以开杀戒,就是你怎么讲他都不会听的。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有没有因果?有。但是你不会有罪业。没有罪业这个菩萨不会到三恶道去,因为我没有杀心。罪业一定是用烦恼来推动才有罪业嘛!慈悲心怎么会造罪业呢?所以说怎么融通?就是你要保持一种善良的意乐,你可以出现一些不好的因果。因为菩萨有时没办法,为了利益有情,为了护持正法,他要承当一些因果,但是不能出现罪业,因为你没有染污心。

  当一个犯重戒失戒体的菩萨,他的五戒的戒体也失掉了,但是他不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请问他该如何做?

  就忏悔。如果你犯到的是一个非常重的罪,那就取相忏,忏一年,然后再重受,只好这样子。你可以通过忏悔,然后再重新开始。

  使用消毒剂跟清洁剂来洗厕所,事实上也犯到杀罪吗? 你去用清洁剂的时候,你最好不要想说,我想伤害你,不要这样想,你说我要去洗厕所了。你要说我要伤害你,那就完了呗!佛在世的时候,很多阿罗汉都有神通,他看到水都很多虫啊,不敢喝。佛陀说,以后不能用神通去看水,你就是把它当作水就喝下去呗,要不然你怎么办?所以佛陀说你喝水的时候只能够用肉眼,不能够用神通。你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说,厕所都没有人敢洗啊!佛陀说我叫你去洗厕所,我不是叫你去杀生嘛!我叫你去洗厕所,不是叫你去杀生嘛!所以你心态要调整好。你现在清洁剂拿着,我要把这些众生杀死,这个念头起来,不要洗了,放着不要洗。等到心平静的时候,诶我要去洗厕所,那就去洗。这就是这样子嘛!你念头不对的时候,先不要动。我先调整一下,下午再来洗。你的念头很重要,因为业的成就是由心推动的,这个身体、嘴巴只是个工具。这个牛是主导的,这个车子只是个工具。你做什么事情,先把心态调整好了再做,你永远不会错,先把心态调整好。所以行菩萨道,你的行动不要太快。你看世间人说,哎呀,要有效率啊!知道赶快去做,这些都骗人的!菩萨道要三思而后行。你要以不变应万变。先不要动,先想想看,你要用什么心态,再采取行动。他是先把心安定了,才采取行动。他不会这样冲动。

  在家人的正淫是要在法律注册的婚姻之下,还是有所谓的“事实婚姻”,在佛法中成立吗? 佛法的意思是两个人要结婚啊,在法律上要认同的才可以行正淫,如果两个人只是同居的话是邪淫啊。这个要注意的啊。

  为了随顺风俗,以酒为礼品赠送亲友,是否犯罪?

  我建议你不要这样做,因为酒不是好东西。无明毒药嘛!你让他越喝他越笨嘛!你没有办法帮助他智慧已经很严重了,你还把酒送给他!我建议你不要这样做,不要送酒。如果你真地是受了菩萨戒,不要送酒给别人,不要。说那怎么办?就把它放在那儿,谁要拿就去拿,我不要送给你。那你自己去拿的,我没话讲,但是我不送给任何人。

  好,我们时间到了,那么剩下的我们用文字的方式来回答。待会儿有空的时候,过几天,跟主办单位去拿你的问题。好,我们这次的菩萨戒三天的课程到这里。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回向!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六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