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候犯重。
丁四、开缘情况,唯遮不开。所有的菩萨戒都有开缘,大概只有这条菩萨戒没有开缘。就是诽谤大乘佛法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理由,这条戒是任何情况都不开缘。就算你善巧方便要去度某一个人都不能诽谤三宝。这条戒佛陀是完全关闭所有开缘情况,没有开缘情况,唯遮不开。这样你就知道这条戒它的严重性是到什么程度。
我们看乙三的结示修学原则。那么我们把整个菩萨的观照力、誓愿力、行动力,戒体、戒行讲完,我们做出四个总结。你要行菩萨道,第一个要设定目标,所谓的坚持戒体,百折不回。当然你说我的目标是成佛,没有错。但是你最好有一些比较近期的目标。那么菩萨,比如说,最好你前面有一个人在带你。比如说,我对哪一个祖师相应,我先向文殊菩萨学习,先向普贤菩萨学习,佛陀这样圆满,我一时做不到,我先向某一个菩萨学习,可以的。你看你在跑步的时候,你跑三千公尺,跑半天,只有你一个人跑,很辛苦啊!如果前面有一个人在跑,你后面跟着,你很好跑。所以你一个人,我们面对这么多的烦恼,这么多的罪业,虽然我发了菩提心,我怎么样坚持下去呢?你最好心中有一个目标来引导你,这个时候你不断地忆念你的戒体,当然它的重点在百折不回。我相信你会知道,你受了菩萨戒,不是万事OK了,受了菩萨戒才真正开始。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业力,这个是很严重问题。你想这样做,业力就不同意。你看你越修行,障碍越多,但是你不能怪别人,因为这个业是你自己现出来的。你之前谁叫你自己要造这种事情?那怎么办呢?我讲实在话,行菩萨道只有一个原则,绝不放弃!你坚持下去,你最后是你成功。所以,当我们目标设定以后,绝对不要放弃。你可以做得不够好,你可以跌倒,但是你要再站起来。不断地忏悔,不断地自我反省,你总有一天可以成功。
第二个熟读戒相。前面是偏重在内心的戒体,这个地方讲到行动,遇境逢缘,保持警觉。这个地方,我们的建议是这样,你最好把十条戒的标题背起来,我们看第八面。这个第八面讲到十条戒。那么这个法藏大师他用十个字来总持,我念一下,杀盗淫妄酒,这个很容易背;说毁悭嗔谤。杀盗淫妄酒,说毁悭嗔谤。杀盗淫妄酒,说毁悭嗔谤,刚好十条戒。你一定要把这十条戒背下来,然后每天用这十条戒来反省自己,保持警觉心。我们一般是这样子,你受了菩萨戒,当然你要做很多事情,包括断恶、包括修善、包括度众生,但是你先干什么呢?先断恶,修善、度众生不用那样急,没关系,先远离过失。所以它是有次第的,先求断恶,断恶当然这十条是最严重的。这十条断了以后,你人生不会有大过失了,不会有太大过失了。当然,你要把这十条的戒相先了解。
第三、已生罪过,心生惭愧,速令断绝。一个菩萨要保持惭愧心,犯错没关系,你就如法忏悔,你有因缘,就向一个人忏悔,或者三个人忏悔;没有因缘,在佛前忏悔也可以。就是不断地忏悔。 第四、未生罪过,远离恶缘,使令不生。对于没有生起的罪过,你最好能够远离恶缘。世间上最大的恶缘就是人,就是那个邪知邪见的众生。我建议诸位,你要走菩萨道,不要跟邪知邪见的人在一起,你说诶我要度化他,结果你被他度走了,是不是?你要先保护你的善根啊!所以你亲近善知识,尽量亲近比你优秀的人,对你有帮助,尽量亲近比你优秀的人。
好,我们看第三(甲四)的忏悔方法,这个很重要。受了菩萨戒,你不可能不犯戒,不可能!你做不到。那这犯了戒怎么办呢?这当中有两个办法,第一个事忏,第二个理忏,这两个都有需要。我们先看事忏,事忏分成两个,一个是作法忏,一个取相忏。作法,你必须有一定的仪轨,那么如果是轻罪,可以向一个人忏悔,那么这个人当然是受了菩萨戒啦,也可以是出家众,也可以是居士,也可以。居士,他也受菩萨戒,你也受菩萨戒,你可以跟他忏悔,只要这一条戒他是清净的,就可以。那么一个人是什么情况呢?非染污犯,你不是故意的,你没有犯罪动机,但是你还是做了。比方说,受菩萨戒不能够煮荤食。但是你不煮荤食的话,家人没办法谅解啊,让大家都不愉快啊!他甚至于诽谤我这个菩萨戒啊!那我怎么办?那我只好去做恒顺众生。但是我做这条戒不是我愿意的,是环境使然。那这个是最轻的,这个在戒律里面没有犯罪动机的行为是比较好忏的。你在佛前忏悔都可以,或者找一个人忏悔也可以。或者方便轻垢。什么叫方便呢?也就是说,我们每一条戒都有一个因缘法业,是不是?你这个因缘法业可能具足两条,或者三条,总而言之,你不能让四个都具足。你可能因缘,或者因缘法,那么这叫作轻罪。
那么第二种情况,向三人悔过,这个是重罪,但是重罪里面的轻罪,他不失戒体的,就是染污心,那么犯到了因缘法业的重罪。三人悔过就是说,你的因缘法业都具足了,但是你的惭愧心没有失掉。我有菩提心,但是我可也有烦恼了,我偶尔一时的失念,一时的情绪失控造了罪业,但是我事后想起的时候非常后悔,这个时候你的戒体还在,这个叫作重中之轻,但是不失戒体,(向)三个人忏悔。
第四条是重中之重,就是向四人忏悔,而且要重受。就是要失戒的重罪,而且堪任重受。你数数现行,都无惭愧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向四个人忏悔以后,还要重受。那么在《瑜伽菩萨戒》讲到说,如果你没有这种好的环境来向菩萨来忏悔,也可以在佛前忏悔。你就在佛前恭敬地说,恭请某某佛菩萨,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或者阿弥陀佛,恭请某某菩萨作证明,那么弟子,我弟子某某犯什么什么罪,今向佛菩萨忏悔,从今以后决不再犯,三说。忏悔的意思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对于已经造的罪业表示你的后悔,第一(二)个对于未来你发愿决不再造作,所以忏悔包括了后悔跟发愿,对望过去叫作后悔,对望未来就是你发愿,我宁舍身命,不再造作了,就是我们说的断相续心。如果你忏悔的时候,你心里想说,以后有因缘我还会再做,那就完了。可能你以后会再做,但是你当时不要有这个想法。就是说,当然以后发生什么事谁也不知道,但是你忏悔的当下就是说,我现在的想法是我不要做了。至少你当时要有这个想法,才能够灭罪的,断相续心。
我们看第二个取相忏,那这个取相忏是什么意思呢?前面的作法忏是针对于六增上戒的轻罪重罪,取相忏是根据四根本重罪。那么你破了戒以后,已经不堪再重受了,但是可以取相忏。怎么说呢?此须至诚恳切,外假坛仪,内资理观,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这个地方是取相忏的内涵。就是说,你要很隐重地忏悔,而且要有一定的仪轨,你是拜《八十八佛》,拜《大悲忏》,要遵守一定的仪轨。那么仪轨叫作事忏,还要有一种的理观,这个理观我们待会儿再说明。那么经过多少时间呢?二七、三七乃至于一年,总而言之要以见好相为期。取相忏是忏除你犯到的四根本重罪,杀盗淫妄,那么它的罪灭的情况有两种情况,第一个见好相,你拜到在梦中梦到你吐出脏东西,或者在梦中见到佛菩萨的光明照射你。你在梦中看到你身体放大光明,或者你的身体是往上飘的。你要是梦到你往下坠那就麻烦了,因为这个罪业是比较重。所以你看到说,诶这个往上飘了,这个是好事情,罪业忏除。总而言之你在梦中会看到一些好相,这是第一个灭罪。那么弘一大师说,即便你没有忏到见好相,你很至诚恳切地拜忏拜一年也可以灭罪,然后再重受,也可以,拜满一年。它以时间来判断,或者以见好相来判断,两个都可以。那么它的内容,《法华经》、《方等经》、《大悲忏》等等,那么它的功能,灭除四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这个令净戒复生,是指的取相忏见到好相,见到好相,你就不用重受,因为它戒体又恢复了。那假设你没有见好相,是以时间判,拜满一年的,那你要重受。那么它的功能,能够灭除七逆的重罪,使令这个重罪,重报轻受。这个是我们要做的一个事相的忏法。六重的话呢,六增上戒是作法忏;四根本戒要犯到重的话,就要取相忏。
我们再看它的理观,那么这个理忏要跟事忏配合,你要了知中道佛性遍一切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深达业性本空,罪福无主;迷则全真成妄,悟则全妄即真。那么这个理观就是我们这念心是一个真妄的和合体,叫真中有妄,妄中有真。也就是说,我们在观察我们内心世界的时候,你第一个观察到的是一个浮在表面的妄想,很多很多的念头。你把这些生灭的念头都把它拨开来,这个时候你看到那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所谓的中道佛性是遍一切处,而且你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身为佛陀他即便有万德庄严,那是浮在表面的因缘所生法,它是一种清净的因缘。身为众生,有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但是这个罪业也是如梦如幻的,不是本来就有的。那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本质就是清净的本性,跟佛陀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时候你慢慢地了解到,业性本空,罪福无主,其实所谓的业也没有真实性。怎么说呢?因为你当初是一念的妄想,一念的妄心攀缘虚妄的境界而产生一种虚妄的业力。我讲实在话,如果罪业是真实的,你就没办法忏悔了,你没办法忏悔了。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就是罪业,那你不可能成佛,你没办法改变嘛!你的本性是邪恶的,你怎么能成佛呢?因为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邪恶的功能是后来才有的,这一点很重要,后来才有的,所以你才可以把它擦干净。这叫作业性本空,罪福无主。那么这个关键只是一个迷悟,当我们迷的时候,我们就被妄想所转,所以变成造业了;当我们悟的时候,全妄即真,我们就发挥我们真如的功能,开始显现真如的光明。所以真正来说,就是迷悟在一念之间。
这个理观的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去观察内心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