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六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治得比较轻。当然它这个地方在菩萨戒里面还有一条,你这个菩萨有一个很重的烦恼,你一时改不过来,但是你对这个烦恼非常地后悔,你也想尽办法去对治,但是一时半刻改不过来,但是你已经想要去对治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判得比较轻。因为你要看全面的菩萨戒,你就会看到这种情况,那么我们这个地方讲义没有讲出来。

  这条戒也就是说,在这个《大乘毗尼经》上说,菩萨以贪心犯戒是名轻罪,以嗔心犯戒是名重罪的理由。为什么以贪戒心犯是轻罪呢?因为菩萨的戒体在大悲嘛!它的重点不在出离嘛!因为贪是障碍出离,那么这个大悲是障碍成佛,所以以贪心犯罪在菩萨来说相对是轻戒,但是以嗔心、慢心、愚痴心犯罪,这个是重罪。所以这条戒,大概在六重戒当中,我们看这个后后是重于前前,越后面越重,前面都是偏重贪,到后来是有一点嗔,到最后一条戒是痴,后面越来越重。那四根本重戒是杀戒跟淫戒最重,判得最重。

  好,我们看第十条谤三宝戒。前面的六增上戒都是以贪嗔的烦恼来活动,这条戒是以痴跟邪见,那么来诽谤大乘的法藏,来诽谤大乘的法宝,那么正式犯到这条重罪。我们看丁一的戒文内容,请合掌: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好,我们看讲表的说明。身为一个菩萨,安住菩萨种姓,那么这个时候在行为上,他首先应该断除以下的犯罪事缘。第一个自谤三宝,他亲自去诽谤大乘的三宝,或者他教导别人来谤三宝。那么什么叫谤三宝呢?在律上说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直接的诽谤,你直接了当说,某一部经典不是佛说的,你直接了当说没有极乐世界的存在等等,这个就是直接的诽谤。当然这个时候犯重。第二个间接的诽谤。间接的诽谤就是你宣说相似之法,就是似是而非的观念。你因为愚痴的关系,你就跟他讲说,哎呀菩萨不要断烦恼啊,菩萨是大悲嘛,断什么烦恼?那么这个就是间接的诽谤。佛陀并没有教你不断烦恼。所以这个时候宣扬似是而非的观念,对众生产生误导,也是叫作谤三宝。虽然你没有诽谤它,但是你讲出似是而非的观念,也是诽谤三宝。这个叫间接诽谤。

  我们看它的因缘法业,看丁二。那么这个诽谤的行为它的主要动机就是邪知邪见,这个邪知邪见的生起因缘在律上说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你自己生起的。因为你学大乘佛法,自己没有完全圆融通达而断章取义,用片段的观念来诽谤其中一种观念,因为你不能够把整个大乘的法门加以融会贯通,也就是说你自己智慧不足。第二个邪师恶友的误导。你本来没有诽谤的心,但是你一天到晚跟那些邪知邪见的众生在一起,他经常给你灌输错误的观念,讲久了以后,你也就跟他一起诽谤。就是这个邪见有自己生起的,跟邪师恶友的误导两种情况。那么它的助缘呢,你就是有种种的方便,你就是得到很多外在环境的刺激,有邪师恶友的误导等等。

  第三个言说著述。你在整个诽谤的过程中可能依止言说或者依止文字,在律上说依止文字是比较重,言说比较轻。因为言说危害只有一世,那么你用书,这个是这本书,只要它还在世间上流通,你的罪过就没办法停止,殃及累劫。依止言说危害一世,著述成书殃及累劫。

  我们看它的业的成就,前人领解。你在诽谤的过程,你在讲相似法的过程,对方都能够理解你的道理,这个时候谤三宝罪就正式成立。

  我们看菩萨所应修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菩萨应该修习赞叹三宝之行。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他对三宝应该生起强烈的恭敬归依之心。怎么说呢?说当一个菩萨看到外道跟二乘的恶人哪,用一种微小的音声来诽谤大乘佛法的过失的时候,他内心的感受就像三百只矛直接刺入他的心中一样的痛苦,就可以看得出来菩萨护持三宝的心。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不但不护持三宝,让大家产生信心,反而亲自地去诽谤三宝,特别是大乘的三宝,而自己没有信仰之心,也没有顺从三宝之心,那么还帮助很多邪见恶人来一起诽谤三宝,使令三宝快速地在人间消失掉,这个时候菩萨就犯到这条波罗夷罪。 我们看丁三的罪相轻重。那么所谓的诽谤三宝当中这里面提出了三种情况。第一个拨无因果。因为因果的法则是讲到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有时候造善,不马上出现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会马上产生痛苦的果报。所以很多人,尤其是菩萨,我讲实在话,诸位要有一个观念啊,你生命开始做重大转变的时候,你越精进的时候,业障越现前。你的生命是活在过去,你昨天怎么样,今天就怎么样,你大概不会现业障的。你这个人本来是一个颠倒凡夫,你发心要受菩萨戒,你心中许下强烈的誓愿,你要做出改变的时候,照讲你生起这么大的一个善良的心,你知道出现的是什么吗?出现的不是功德,它要先把业障逼出来,重报轻受。所以这个时候,你对佛法的那种信心不够的时候,很容易拨无因果。说我这样发心,这样对三宝付出,怎么业障这样重?那就表示说,你这个水沟盖起来嘛,本来都没看到业障嘛,现在你要清水沟,当然把它打开来嘛!你可能你如果不现这个业障,你来生可能要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的痛苦。所以我们不能够去诽谤因果。

  第二个弃大取小。你背弃大乘而执着小乘,这个也是犯重,就是退大取小了。或谓三宝不及外道,你经常宣说,哎呀,三宝啊,跟基督教、一贯道是差不多,甚至于一贯道做得比我们好,犯重。因为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嘛!这个当然行为上是差不多,但是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智慧是超过外道,你整个十法界最高的是佛陀,这个是有差别的。若心中系小乘,就是说你心中,你现在的心态,一时觉得小乘法可以对你产生对治的效果,反正治乱是用重点,因为小乘佛法对治贪心很有力量。那么你发了菩提心,但是你觉得说,我现在的问题,先用无常无我的智慧来对治我的贪爱,但是你没有诽谤三宝,暂时喜欢小乘法,犯轻。因为你菩萨要以大乘为根本,就是你花太多时间在修小乘法,但是你没有诽谤。偏执小乘,执着小乘法为究竟圆满,犯轻。或偏执某一部经典而不想广学多闻,这个时候都犯轻。

  我们一再地强调,在整个犯罪当中,愚痴是最重了,所以这一条大概是最重的。而且它的所缘境是法,那就更严重了。你跟三宝的缘从此就慢慢慢慢远离了。一个菩萨你要跟三宝结下一个很好的因缘,这个非常重要。你说你来生福报很大,但是你出生在一个没有三宝的地方,你就完了。你说你善根很强,但是缺乏外缘的刺激,你看不到出家人,你也看不到有人讲经,你也看不到法宝,你就完了。那么为什么呢?因为你跟三宝结恶缘嘛!所以我们要尽量讲好话,赞叹三宝,赞叹佛法僧三宝,对你永远有好处,因为你跟它慢慢结下一个好因缘,你就很容易得度。跟三宝结好因缘很重要。

  那当然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一个智慧的问题。那么我们菩萨的原则是这样,你对于你不了解的这一块,你最好少讲话,我建议你少讲话。因为佛法是多元化的,你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哪!你花个三五年就学会了。佛法是一百本《大藏经》啊!佛陀有时候讲空,有时候讲有,有时候讲空有无碍,所以有时候你很难理解。有一个西藏上师讲一个譬喻,他说,有一天在一个菩萨的聚会当中,龙树菩萨过来,龙树菩萨安立一个宗旨,诸法是毕竟空的,它没有真实体性的。诶,没有多久,无著菩萨也来,无著菩萨说,诸法是毕竟有的,你看,因果丝毫不爽。你看,人有人的因果,蚂蚁有蚂蚁的因果。那么,龙树菩萨讲空,讲自性空,无著菩萨讲因缘有,两个人争辩不休。最后释迦牟尼佛来了,释迦牟尼佛说你们两个都对!我们一般的观念很难说两个都对,要么你对,要么他对,你对他就错,他错你就对,学佛法不能用这种观念。学佛法很多地方都是两个都对。你讲东,他讲西,明明这两个观念是极度矛盾,但是两个都对。你说,空跟有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要么空,要么有,但是佛法说非空非有,有时候讲即空即有,但是两个都对。两个都对,这个时候我们就少讲话,因为你选择你的法门嘛!为什么呢?因为良由众生根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嘛!佛陀知道他要这样得度,他要那样得度,佛陀开的法门是多元化的,你吃你的药,你走你的路就好嘛!最后的目标是一样。这佛法很奇怪,过程不一样,竟然走到最后结果是一样,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所以过程跟过程不要互相诽谤,因为你的过程跟他的过程不一样。我讲实在话,我们回家的路,我们回归真如的路,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不可能!不可能完全一样!互相尊重。但是回到家的时候完全一样。所以你修你的法门,你念你的佛,他参他的禅,互相赞叹,你也不错,我也不错,这样就好。

  你一旦诽谤,你总有一天要成佛,你总有一天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要学这个法门的时候你就构成障碍。有些人要听这部经,障碍很多,就是没有办法去听这部经。那么有些人他在听这个课程的时候,有些人一听就懂,我怎么听就听不懂,你就知道你有问题了,你过去生对这个法非常不尊重。不要给自己未来的生命制造麻烦。所以我们尽量随喜赞叹。因为我总有一天,我现在不修,我迟早要修嘛!我现在的生命的布局是要先求生净土,但是其它法门我以后还是要修嘛!你为什么要给自己未来构成障碍呢?所以我们一定要跟所有的法门,特别是大乘佛法的法门先结下一个善缘,先为你以后做一个美好的布局。你在成佛之道,你的眼光要放远一点,不是今生啊,你还有无量的生命啊!不要自己障碍自己,障碍都是自己障碍自己的。

  好,我们看下一段,具五缘成重。第一个是众生,第二个是众生想,那么你宣说这个三宝之心,而且正式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对方也领解,你让对方理解,这个…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