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治得比較輕。當然它這個地方在菩薩戒裏面還有一條,你這個菩薩有一個很重的煩惱,你一時改不過來,但是你對這個煩惱非常地後悔,你也想盡辦法去對治,但是一時半刻改不過來,但是你已經想要去對治了,在這種情況之下判得比較輕。因爲你要看全面的菩薩戒,你就會看到這種情況,那麼我們這個地方講義沒有講出來。
這條戒也就是說,在這個《大乘毗尼經》上說,菩薩以貪心犯戒是名輕罪,以嗔心犯戒是名重罪的理由。爲什麼以貪戒心犯是輕罪呢?因爲菩薩的戒體在大悲嘛!它的重點不在出離嘛!因爲貪是障礙出離,那麼這個大悲是障礙成佛,所以以貪心犯罪在菩薩來說相對是輕戒,但是以嗔心、慢心、愚癡心犯罪,這個是重罪。所以這條戒,大概在六重戒當中,我們看這個後後是重于前前,越後面越重,前面都是偏重貪,到後來是有一點嗔,到最後一條戒是癡,後面越來越重。那四根本重戒是殺戒跟淫戒最重,判得最重。
好,我們看第十條謗叁寶戒。前面的六增上戒都是以貪嗔的煩惱來活動,這條戒是以癡跟邪見,那麼來誹謗大乘的法藏,來誹謗大乘的法寶,那麼正式犯到這條重罪。我們看丁一的戒文內容,請合掌:
若佛子,自謗叁寶,教人謗叁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叁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好,我們看講表的說明。身爲一個菩薩,安住菩薩種姓,那麼這個時候在行爲上,他首先應該斷除以下的犯罪事緣。第一個自謗叁寶,他親自去誹謗大乘的叁寶,或者他教導別人來謗叁寶。那麼什麼叫謗叁寶呢?在律上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直接的誹謗,你直接了當說,某一部經典不是佛說的,你直接了當說沒有極樂世界的存在等等,這個就是直接的誹謗。當然這個時候犯重。第二個間接的誹謗。間接的誹謗就是你宣說相似之法,就是似是而非的觀念。你因爲愚癡的關系,你就跟他講說,哎呀菩薩不要斷煩惱啊,菩薩是大悲嘛,斷什麼煩惱?那麼這個就是間接的誹謗。佛陀並沒有教你不斷煩惱。所以這個時候宣揚似是而非的觀念,對衆生産生誤導,也是叫作謗叁寶。雖然你沒有誹謗它,但是你講出似是而非的觀念,也是誹謗叁寶。這個叫間接誹謗。
我們看它的因緣法業,看丁二。那麼這個誹謗的行爲它的主要動機就是邪知邪見,這個邪知邪見的生起因緣在律上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你自己生起的。因爲你學大乘佛法,自己沒有完全圓融通達而斷章取義,用片段的觀念來誹謗其中一種觀念,因爲你不能夠把整個大乘的法門加以融會貫通,也就是說你自己智慧不足。第二個邪師惡友的誤導。你本來沒有誹謗的心,但是你一天到晚跟那些邪知邪見的衆生在一起,他經常給你灌輸錯誤的觀念,講久了以後,你也就跟他一起誹謗。就是這個邪見有自己生起的,跟邪師惡友的誤導兩種情況。那麼它的助緣呢,你就是有種種的方便,你就是得到很多外在環境的刺激,有邪師惡友的誤導等等。
第叁個言說著述。你在整個誹謗的過程中可能依止言說或者依止文字,在律上說依止文字是比較重,言說比較輕。因爲言說危害只有一世,那麼你用書,這個是這本書,只要它還在世間上流通,你的罪過就沒辦法停止,殃及累劫。依止言說危害一世,著述成書殃及累劫。
我們看它的業的成就,前人領解。你在誹謗的過程,你在講相似法的過程,對方都能夠理解你的道理,這個時候謗叁寶罪就正式成立。
我們看菩薩所應修的。那麼應該怎麼辦呢?菩薩應該修習贊歎叁寶之行。也就是說,一個菩薩他對叁寶應該生起強烈的恭敬歸依之心。怎麼說呢?說當一個菩薩看到外道跟二乘的惡人哪,用一種微小的音聲來誹謗大乘佛法的過失的時候,他內心的感受就像叁百只矛直接刺入他的心中一樣的痛苦,就可以看得出來菩薩護持叁寶的心。那麼身爲一個菩薩不但不護持叁寶,讓大家産生信心,反而親自地去誹謗叁寶,特別是大乘的叁寶,而自己沒有信仰之心,也沒有順從叁寶之心,那麼還幫助很多邪見惡人來一起誹謗叁寶,使令叁寶快速地在人間消失掉,這個時候菩薩就犯到這條波羅夷罪。 我們看丁叁的罪相輕重。那麼所謂的誹謗叁寶當中這裏面提出了叁種情況。第一個撥無因果。因爲因果的法則是講到過去現在未來,我們有時候造善,不馬上出現安樂的果報,造惡也不會馬上産生痛苦的果報。所以很多人,尤其是菩薩,我講實在話,諸位要有一個觀念啊,你生命開始做重大轉變的時候,你越精進的時候,業障越現前。你的生命是活在過去,你昨天怎麼樣,今天就怎麼樣,你大概不會現業障的。你這個人本來是一個顛倒凡夫,你發心要受菩薩戒,你心中許下強烈的誓願,你要做出改變的時候,照講你生起這麼大的一個善良的心,你知道出現的是什麼嗎?出現的不是功德,它要先把業障逼出來,重報輕受。所以這個時候,你對佛法的那種信心不夠的時候,很容易撥無因果。說我這樣發心,這樣對叁寶付出,怎麼業障這樣重?那就表示說,你這個水溝蓋起來嘛,本來都沒看到業障嘛,現在你要清水溝,當然把它打開來嘛!你可能你如果不現這個業障,你來生可能要到地獄去受刀山油鍋的痛苦。所以我們不能夠去誹謗因果。
第二個棄大取小。你背棄大乘而執著小乘,這個也是犯重,就是退大取小了。或謂叁寶不及外道,你經常宣說,哎呀,叁寶啊,跟基督教、一貫道是差不多,甚至于一貫道做得比我們好,犯重。因爲你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嘛!這個當然行爲上是差不多,但是我們的願望、我們的智慧是超過外道,你整個十法界最高的是佛陀,這個是有差別的。若心中系小乘,就是說你心中,你現在的心態,一時覺得小乘法可以對你産生對治的效果,反正治亂是用重點,因爲小乘佛法對治貪心很有力量。那麼你發了菩提心,但是你覺得說,我現在的問題,先用無常無我的智慧來對治我的貪愛,但是你沒有誹謗叁寶,暫時喜歡小乘法,犯輕。因爲你菩薩要以大乘爲根本,就是你花太多時間在修小乘法,但是你沒有誹謗。偏執小乘,執著小乘法爲究竟圓滿,犯輕。或偏執某一部經典而不想廣學多聞,這個時候都犯輕。
我們一再地強調,在整個犯罪當中,愚癡是最重了,所以這一條大概是最重的。而且它的所緣境是法,那就更嚴重了。你跟叁寶的緣從此就慢慢慢慢遠離了。一個菩薩你要跟叁寶結下一個很好的因緣,這個非常重要。你說你來生福報很大,但是你出生在一個沒有叁寶的地方,你就完了。你說你善根很強,但是缺乏外緣的刺激,你看不到出家人,你也看不到有人講經,你也看不到法寶,你就完了。那麼爲什麼呢?因爲你跟叁寶結惡緣嘛!所以我們要盡量講好話,贊歎叁寶,贊歎佛法僧叁寶,對你永遠有好處,因爲你跟它慢慢結下一個好因緣,你就很容易得度。跟叁寶結好因緣很重要。
那當然這個地方就牽涉到一個智慧的問題。那麼我們菩薩的原則是這樣,你對于你不了解的這一塊,你最好少講話,我建議你少講話。因爲佛法是多元化的,你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聖經》哪!你花個叁五年就學會了。佛法是一百本《大藏經》啊!佛陀有時候講空,有時候講有,有時候講空有無礙,所以有時候你很難理解。有一個西藏上師講一個譬喻,他說,有一天在一個菩薩的聚會當中,龍樹菩薩過來,龍樹菩薩安立一個宗旨,諸法是畢竟空的,它沒有真實體性的。诶,沒有多久,無著菩薩也來,無著菩薩說,諸法是畢竟有的,你看,因果絲毫不爽。你看,人有人的因果,螞蟻有螞蟻的因果。那麼,龍樹菩薩講空,講自性空,無著菩薩講因緣有,兩個人爭辯不休。最後釋迦牟尼佛來了,釋迦牟尼佛說你們兩個都對!我們一般的觀念很難說兩個都對,要麼你對,要麼他對,你對他就錯,他錯你就對,學佛法不能用這種觀念。學佛法很多地方都是兩個都對。你講東,他講西,明明這兩個觀念是極度矛盾,但是兩個都對。你說,空跟有是兩個對立的概念,要麼空,要麼有,但是佛法說非空非有,有時候講即空即有,但是兩個都對。兩個都對,這個時候我們就少講話,因爲你選擇你的法門嘛!爲什麼呢?因爲良由衆生根基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嘛!佛陀知道他要這樣得度,他要那樣得度,佛陀開的法門是多元化的,你吃你的藥,你走你的路就好嘛!最後的目標是一樣。這佛法很奇怪,過程不一樣,竟然走到最後結果是一樣,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所以過程跟過程不要互相誹謗,因爲你的過程跟他的過程不一樣。我講實在話,我們回家的路,我們回歸真如的路,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不可能!不可能完全一樣!互相尊重。但是回到家的時候完全一樣。所以你修你的法門,你念你的佛,他參他的禅,互相贊歎,你也不錯,我也不錯,這樣就好。
你一旦誹謗,你總有一天要成佛,你總有一天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你要學這個法門的時候你就構成障礙。有些人要聽這部經,障礙很多,就是沒有辦法去聽這部經。那麼有些人他在聽這個課程的時候,有些人一聽就懂,我怎麼聽就聽不懂,你就知道你有問題了,你過去生對這個法非常不尊重。不要給自己未來的生命製造麻煩。所以我們盡量隨喜贊歎。因爲我總有一天,我現在不修,我遲早要修嘛!我現在的生命的布局是要先求生淨土,但是其它法門我以後還是要修嘛!你爲什麼要給自己未來構成障礙呢?所以我們一定要跟所有的法門,特別是大乘佛法的法門先結下一個善緣,先爲你以後做一個美好的布局。你在成佛之道,你的眼光要放遠一點,不是今生啊,你還有無量的生命啊!不要自己障礙自己,障礙都是自己障礙自己的。
好,我們看下一段,具五緣成重。第一個是衆生,第二個是衆生想,那麼你宣說這個叁寶之心,而且正式地用語言文字表達,對方也領解,你讓對方理解,這個…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