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净界法师主讲
第六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32面,丁四、开缘情况。当我们开始正确地走上菩提道的时候,我们要具足两种条件的。一个是内心的思想,一个是外在的行为。内心的思想我们叫作戒体,这当中包括菩萨的誓愿力跟观照力,就是你要有一种很坚定的愿望,真地要去实践你生命当中的三大目标。第二个你要有一点智慧,我讲实在话,一个愚痴的众生没有资格做菩萨的。所以一个菩萨要多学。菩萨就是要尽形寿地广学多闻、多听佛法,增长自己的判断力。因为外在的环境你没办法控制的,它出什么状况你没办法的,你只有经常加强自己的观照力,做出正确的抉择。所以菩萨要多学的,你要增长你的观照力,对生命的正确观照。这就是你一种内在的德行,我们叫戒体,包括了誓愿力,包括了观照力。其次,你要有一种实际的行动,就是你至少先守住十重戒法。这十条大概是整个菩萨戒的根本。你看那个房子,这几个大柱子只要不要乱了,房子至少垮不下来。先把这十条戒守好,其它你就乱不了了。所以当我们已经培养一种愿望,也开始正确地观察生命的真相,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要去注意这十条的波罗夷罪。
那么我们现在讲到第八条,所谓的悭惜加毁戒。我们看开缘情况。假设不与财,若自无,说我不给你钱财,我自己都没有钱财,我怎么给你财呢?自己根本就不够用了,开缘。那么求非法之财,也就是说,对方他要求的是一种不如法的财,他希望你去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而得到钱财,用这个钱财来供养对方,这个菩萨可以拒绝,因为这个来处是非法的。第三若对彼不益,你给他钱财,他不但不会因为这样得到受益,反而增长他的放逸。放逸的人就会去造罪,那这个菩萨可以不给,因为对他没有好处,菩萨的重点在于自利利他,所以这个地方是开缘的。
我们看不与法,若外道求短,外道,当然身为外道,他的目的不是来跟你学法的,他是来跟你找麻烦的,那么他是要跟你辩论的,辩了半天也没有结果,你也不可能相信他,他也不可能相信你,浪费时间。所以他找你辩论,你可以拒绝,因为没有什么好处,你也不可能因为这样改变。若彼根基不宜,你这个法是特别的深妙,他的根基不够,你讲了以后,他没有办法理解,甚至于产生错误的理解,这个时候可以不给。若自未通利,你自己都一知半解,所以你也可以不告诉他佛法。
那么这条戒当然就是培养菩萨经常要生起布施的德行、施舍的德行。
我们看第九条嗔心不受悔戒。这条戒的大意是说,有某一个人他曾经做过对不起你的事情,当然这件事情可能对你伤害很大,曾经伤害很大。但是这个时候这个对方他已经产生后悔之心,他来向你忏悔,希望能够化解这个障碍。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他以嗔恨心拒绝对方的忏悔,菩萨犯了波罗夷罪。我们看丁一的戒文内容。请合掌: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好,我们看讲表的说明。身为一个菩萨,他开始正确地走在无上菩提的道路上,这个时候他在行为方面应该要断除以下的犯罪事缘。第一个自嗔,这个嗔心的行为是你自己做的,你真实地用自己的身口意来拒绝对方的忏悔,或者你教导别人来做一种嗔心不受悔,那么这个时候两个都犯重。
我们看它的整个罪业的生起因缘,因缘法业,我们看丁二的说明。这条戒它的犯罪动机是很单纯,是嗔恨心,因为对方曾经伤害过你。当然一个菩萨受到刺激,他偶尔生起嗔心,这是可以理解了。但是菩萨不能让嗔心在心中一直相续下去,一直坚固下去,因为对方已经释放善意了。那么对方释放善意,你的嗔心还不肯停止,正是犯到这条戒的动机,就是你不想让你的嗔心停止。即便对方已经释放善意了,你还不想让它停止,这个就是这条戒的犯罪动机,你愿意让嗔心相续下去,继续地坚固下去。第二个缘,隔绝方便。你不但是有内心的嗔心,你还有用手势、用动作来表达你对他的拒绝,不肯跟他和解。法,示相发口,你显出身体一种傲慢的状态,或者发动一种粗暴的言词,甚至于把门大声地关起来,那么显示你对他拒绝忏悔的状态,最后,前人领解,对方真地可以感受得到你真地不接受他的忏悔,让他感到非常失望跟挫折,那么这个时候菩萨就成立了嗔心不受悔戒。这是这条戒整个罪业的因缘。
我们看第二段,那应该怎么办呢?菩萨应该修习忍辱之心,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身为一个菩萨,他的待人处事要保持一种无诤的状态。无诤的意思,就是人不要有太多的我相、人相的对立。世间人可以说,我这个人爱恨分明,可以理解,菩萨,你身为菩萨,你没有资格爱恨分明的,没有资格。所以我们讲菩萨追求真善美,菩萨不能求真。你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要把它分析得很清楚,事情看得很清楚,善恶很对立,你很难行菩萨道。菩萨只能够求善,我在任何状态之下保持善心,所以他就会容易做出包容、宽恕。所以菩萨要经常保持内心的平等。
其实讲实在话,你对人生的看法是很重要的。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你最好早一点养成这个习惯。每一个人都是真妄的和合体。他是好人,但是他也可能会变成坏人。他是坏人,但是他一念的改变,放下屠刀,他也可能变成好人,就是菩萨的一种诸法无自性的观念。你一定认为说你这个人就是坏人,你永远是坏人,那你怎么能够接受他忏悔呢?你心中一直想说他是坏人,那你跟他产生对立了嘛!那你怎么行菩萨道呢?你当初在佛前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你当初是怎么发的呢?所以,菩萨应该有一个观念,人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就在一念之间而已。诶,他以前不好,但是他现在,现在的他已经不是之前的他了嘛!因为这个五蕴身心是变化的嘛!生命是动态的嘛!你不要老是想到他过去的他,现在的他跟过去的他是不一样了嘛!所以菩萨要产生一种无诤的心态,那么这样子你就能够常生慈悲心孝顺心,来宽恕、包容众生的过错。因为他以前的他是一念的迷,现在的是一念的悟。所以这个地方菩萨要培养一种善根的无诤的智慧出来,那我们就能够去接受对方的忏悔。
我们看总结,身为菩萨,他内心当中对于善恶的观念非常明显,爱恨非常的分明,那么这个时候对于一切的有情众生,特别是对他曾经伤害的众生完全不能够加以宽恕包容,甚至于在非众生中,这个地方的非众生是指的变化人,鬼神哪、或者畜生啊,以神通力变化出的人,总而言之,他对一个有情众生。第一个,我们先看第三段,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他心中对于这个人永远不能够宽恕他,你的心态,你是认为他是坏人,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你又有口业的骂辱;第三个,身业的手打,甚至于用刀杖来伤害他,那么显现出一种意业的嗔、口业的嗔,还有身业的嗔,这个时候,菩萨就深深地伤害自己的戒体,你不是伤害对方,你伤你的戒体,那么菩萨犯了波罗夷罪。
我们看第三条,丁三、罪相轻重,那么这条戒的整个缘起来自于心怀忿恨,然后再付出于口业,再付出于身业。那么这个多少结重就是说,假设你只是意业,你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他跟你忏悔,你很生气走掉了,你没有出恶口,也没有粗暴的行为,结轻。你很生气,他来跟你忏悔,你骂他几句走了,但是没有用手打他,意业、口业结中品。他来向你忏悔,你内心很生气,不但骂他,又打他,结重,身口意三业都具足结重。所以叫多少结重,看你身口意越多就越重。
我们看具缘成犯。第一个,你知道对方是一个有感情、有明了性的众生,你也知道他是一个众生,而你用嗔恨心来拒绝他的忏悔,而且用口业的骂辱、身业的手打,而且对方也能够感受到你对他的拒绝,这个时候这条罪就成立。
我们看丁四的开缘情况,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舍离恶法,修习善法,不犯。说这个人哪,他做错了,向你忏悔,你就宽恕他了;他再做错,他向你忏悔,你又马上接受他忏悔,他又做错……一而再、再而三,并没有从这个当中得到教训。这个时候菩萨就心里想了,我一直接受他的忏悔,结果造成他如此的放纵,所以菩萨这个时候没有嗔心,是以一种善巧方便的心态,而故意不接受他的忏悔,他的目的是因为不接受他的忏悔,让他产生一种自我反省的调伏力量,而舍离恶法,修习善法。那么这样子讲,这个菩萨变成一种善巧方便,不犯,因为没有犯罪动机。若彼不如法忏悔,其心不平,不受其忏,不犯。这个人根本没有真正地忏悔,他没有真正忏悔的心,他的内心还没有平息,这个时候菩萨看到你忏悔都没有诚意了,我当然不接受你忏悔了。那么这个时候是不犯的。
我想我们在研究戒法的时候,一定会研究到戒体的观念,在声闻戒,它的重点在出离心,所以声闻戒的戒体,你看比丘、比丘尼戒是以出离心为本。所以在声闻戒当中,它首治贪,你大概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后,佛陀的戒律你看完就知道,佛陀要你整个生活的方式降到最低最低最低,大概能够勉强维持你生命的相续而已了。所以在声闻戒里面,佛陀对贪是治得很重的。在菩萨戒里面,你看看四十八轻,完全不一样。一个菩萨稍微贪吃一点,贪睡一点,看佛陀意思,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你起嗔心,这件事就很严重,治得非常重。菩萨戒里面有三种心是治得非常重的,第一个嗔心,第二个高慢心,你觉得你高高,因为你这个高慢心,你觉得你没办法跟众生互动了,第三个愚痴心,你什么都不想学,颠倒愚痴。所以你要知道菩萨戒的精神,它在治嗔、治慢、治痴治得很重,相对来说治贪…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