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叁▪P5

  ..續本文上一頁有界外的俱生的我法二執存在。所以空裏見花紅。簡單講他還不能證到諸法畢竟空,不能夠證到二空的真如。他只是斷了叁界的見思而已。這是講到相似即佛,斷了叁界見思煩惱的菩薩,以後他就剩下變異生死,他沒有分段生死。但是他還沒有破無明,證法身。所以講于實相理,相似得見。他還沒有真正的破無明,證法身,還沒有到地。相似即佛的階位有叁個,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屬于相似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是屬于十信位的菩薩。

  五、分證即佛-分破無明,分證法身。

  菩薩能夠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分破無明。當然能夠破兩分無明,證兩分的法身。「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胧。」「豁爾」指的是通達無礙的意思。內心能夠對一切法通達無礙,能夠開悟。湛然一切通。「湛然」是清楚。一切通。他能夠觀察一切法是如夢如幻。不管是叁界的一切法,乃至界外的生死涅槃,都是等空花。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胧。他雖然能夠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但是他有四十一品的無明,必須要地地的破。窮源猶未盡,他對整個真如佛性的開顯,還沒有完全。下面作一個比喻,尚見月朦胧。譬如一個月亮,被四十一個雲層所遮蓋,去掉一層的雲層,整個月亮的亮度就增加一度。分證即佛的菩薩,他就是這種情況。真如佛性的開顯,還是慢慢的開顯,還不能夠完全圓滿。但是月亮已經顯現出來了,看起來是朦胧,還不是很清楚。十地到等覺的菩薩都是分證即佛。分破無明,分證法身,名之爲分證。

  六、究竟即佛-窮源極底,智斷圓滿。

  他能夠窮究諸法的根源。「極」是通達。碰到諸法的根底。諸法的根底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一切的法都是我們真如佛性顯現出來,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輪回頓息。究竟即佛是講佛果。窮源極底,智斷圓滿。不管是智德、斷德都圓滿。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過去的境界是真是妄。一念的迷,全真成妄。完全是隨順妄想習氣。全水成波。現在是什麼情況?今日妄皆真。現在是全妄即真,全波成水。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成佛只是恢複我們本來具足的佛性而已。更無一法新。沒有一個法是外來而得的。譬如說佛的功德莊嚴,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事實上我們都是本來具足的,更無一法新。事實上,我們學佛的過程,是修舍,你把你的妄想執著舍掉,並不是修得。《金剛經》說的好,「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我們能夠離一切相。離一切相不是說,我們內心不是什麼事都不作,一切境界都沒有了。就是我們面對一切境界的時候,內心不執著。這就是離一切諸相。更無一法新。把無明妄想去掉,更無一法新。使令整個本性的德能,性德開顯出來。更無一法新。

  甲叁、結勸

  分二:初、結示法要。二、總結勸修。今初。

  我們先把前面的觀念作一個結示。我們強調整個修行的下手處,是現前一念心性。因爲這個是十法界生成的關鍵,現前一念心性。就源起上來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不覺。第二個是。不覺是指我們凡夫的境界。一念的不覺,隨順無明的妄想執著。起惑,起貪瞋癡的煩惱。造業,造有漏業。殺盜淫妄業。由這個業招感叁界的生死。我們面對叁界的生死,又起另外一層的惑,再造業,再受苦。我們這一念心性就著凡夫來說,完全是惑業苦的境界。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業、跟果報障礙我們真如本性的顯現。像我們一個窮子在外面流浪一樣,過著乞丐的生活。現在怎麼辦呢?就必須要覺悟了。學佛以後,體驗到叁界生死的痛苦,我們知道我們真如本性,等待我們去開發。這個時候覺悟了,覺悟以後必須發心,立定我們整個修行的目標。最初思惟苦谛,能夠發起出離心。把苦谛擴大,我本身有苦,一切衆生都有苦。我必須趕快成就聖道,來解救衆生的痛苦。把苦谛擴大以後,就變成一種悲心,菩提心。這就是我們整個修行的目標。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譬如以淨土來說,我是一個業障凡夫,我不能爲衆生作什麼事。我要趕快往生極樂世界,成就我的法身以後,才能夠乘願再來。那個時候我們是一個法身大士,我們有神通妙用,我們能夠觀察衆生的根基,能夠使令衆生的善根成熟。否則我們現在能夠做的是很有限。所以我們這個時候,立定一個修行的目標,發心。發心以後,我們必須要具足正見,從人天的業果,叁法印,實相印。把整個宇宙觀、人生觀,建立一個正知正見。第叁個,我們有正見就開始修行。以戒定慧來降伏我們的現前煩惱。修行以後,我們慢慢産生功德,我們內心慢慢從煩惱不寂靜當中,慢慢成就菩提解法樂,涅槃寂靜樂的功德。證果的功德成就,我們能夠進一步的發起更深一層的目標理想,再引生下一次的正見修行。這個就是一種所謂的返妄歸真。他所開顯的功德,從前面的煩惱障、業障、報障,變成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清淨的法身、般若的智慧、解脫一切的束縛,自在解脫。

  整個四篇,它所探討的相狀,整個講到凡夫的境界,講到聖人的境界。講到從凡夫怎麼到達聖人的境界。整個根源就是離不開我們現前一念心性。這個地方說正式說明,我們修行的下手處。轉我們這一念的不覺,你用什麼方法,誦經、持咒、拜佛的方法,要把我們這念不覺的心,轉成覺。這個就是我們整個修行的目標。所以我們修行不能夠心外求法。

  乙二、總結勸修

  持戒爲本,淨土爲歸,觀心爲要,善有爲依。

  佛法修學,第一個必須持戒,特別是四種根本重戒。是我們修行的根本,修行的地基。譬如說我們今天修行很多,我們出家、持戒、誦經、拜佛等等,我們必須把這個功德導到那裏去呢?我們應該找一條路,能夠讓我們今生解脫叁界的生死。這個時候就淨土爲歸。把我們一生的修行,彙歸到我們臨終的正念分明,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是我們的整個目標。我們內心有目標,我們內心就安定了。我們活了一天,我們就自利利他,活了兩天,就自利利他。只求臨終的一念,能夠正念分明,往生極樂世界。觀心爲要,善友爲依。我們平常修行,可貴的是要觀心。觀照我們的起心動念。不能起煩惱,起煩惱馬上要轉。把一切事相的修行,彙歸到我們這一念。借事修心善友爲依。我們修行,旁邊的善知識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還沒有進入聖位,外在的環境對我們影響很大,所以我們要親近善知識。

  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曆萬端,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委骸回視積如山。我們無始劫來的身體,「委」是我們丟棄的屍體,回頭一看,哎呀積如山。堆積起來像須彌山一樣。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告訴我們說,他過去在叁界當中,他作白狗的屍體堆積起來,就像須彌山一樣。可見我們的生死,真正是生死浩然,無窮無邊的生死。在這生死當中,別淚翻成四海瀾。在生死當中,因爲生離死別所流的眼淚,堆積起來像四大海一樣。須彌山旁邊的東西南北有四個大海,有這麼多。可以看得出來,從譬喻當中,我們知道曆經多生多劫的生死。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說明世間的無常,乃至于這個世界,整個山河大地,這個地球,在怎麼樣,總有一天要破壞的。今生饒你百般快樂,無常終究到來。人生彈指有何歡?這個彈指的時間,我們不能夠念念這種刀上的蜂蜜。刀上的蜂蜜啊。人生饒你在怎麼快樂,都是無常的。好像夢幻泡影一樣。夢再甜美總要醒過來。肥皂泡在好看,總要破裂。我們如果貪愛叁界的生死,以後的生死就沒辦法了斷。我們必須覺悟所謂人生彈指有何歡啊?。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曆萬端。我們在人道當中,作男作女經千遍,墮落到叁惡道中,戴角披毛曆萬端。時間更多,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叁惡道當中,受苦。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我們一再強調,修行可貴的是在臨終的一念。你臨終的一念要把握好,平常就要注意。對整個境界的貪愛,娑婆的境界必須要降伏。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這句話說得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信。好不容易得到人身,遇到佛法不能把握這種無始劫生死當中,唯一能夠解脫生死的機會。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臨終一念,要是胡塗的話,瞥爾情深,叁界枷鎖,萬劫纏繞。投胎一錯悔時難。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