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界外的俱生的我法二执存在。所以空里见花红。简单讲他还不能证到诸法毕竟空,不能够证到二空的真如。他只是断了三界的见思而已。这是讲到相似即佛,断了三界见思烦恼的菩萨,以后他就剩下变异生死,他没有分段生死。但是他还没有破无明,证法身。所以讲于实相理,相似得见。他还没有真正的破无明,证法身,还没有到地。相似即佛的阶位有三个,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属于相似即佛。名字即佛跟观行即佛是属于十信位的菩萨。
五、分证即佛-分破无明,分证法身。
菩萨能够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分破无明。当然能够破两分无明,证两分的法身。「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豁尔」指的是通达无碍的意思。内心能够对一切法通达无碍,能够开悟。湛然一切通。「湛然」是清楚。一切通。他能够观察一切法是如梦如幻。不管是三界的一切法,乃至界外的生死涅槃,都是等空花。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他虽然能够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但是他有四十一品的无明,必须要地地的破。穷源犹未尽,他对整个真如佛性的开显,还没有完全。下面作一个比喻,尚见月朦胧。譬如一个月亮,被四十一个云层所遮盖,去掉一层的云层,整个月亮的亮度就增加一度。分证即佛的菩萨,他就是这种情况。真如佛性的开显,还是慢慢的开显,还不能够完全圆满。但是月亮已经显现出来了,看起来是朦胧,还不是很清楚。十地到等觉的菩萨都是分证即佛。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名之为分证。
六、究竟即佛-穷源极底,智断圆满。
他能够穷究诸法的根源。「极」是通达。碰到诸法的根底。诸法的根底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一切的法都是我们真如佛性显现出来,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究竟即佛是讲佛果。穷源极底,智断圆满。不管是智德、断德都圆满。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过去的境界是真是妄。一念的迷,全真成妄。完全是随顺妄想习气。全水成波。现在是什么情况?今日妄皆真。现在是全妄即真,全波成水。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成佛只是恢复我们本来具足的佛性而已。更无一法新。没有一个法是外来而得的。譬如说佛的功德庄严,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事实上我们都是本来具足的,更无一法新。事实上,我们学佛的过程,是修舍,你把你的妄想执着舍掉,并不是修得。《金刚经》说的好,「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我们能够离一切相。离一切相不是说,我们内心不是什么事都不作,一切境界都没有了。就是我们面对一切境界的时候,内心不执着。这就是离一切诸相。更无一法新。把无明妄想去掉,更无一法新。使令整个本性的德能,性德开显出来。更无一法新。
甲三、结劝
分二:初、结示法要。二、总结劝修。今初。
我们先把前面的观念作一个结示。我们强调整个修行的下手处,是现前一念心性。因为这个是十法界生成的关键,现前一念心性。就源起上来说,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不觉。第二个是觉。不觉是指我们凡夫的境界。一念的不觉,随顺无明的妄想执着。起惑,起贪瞋痴的烦恼。造业,造有漏业。杀盗淫妄业。由这个业招感三界的生死。我们面对三界的生死,又起另外一层的惑,再造业,再受苦。我们这一念心性就着凡夫来说,完全是惑业苦的境界。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业、跟果报障碍我们真如本性的显现。像我们一个穷子在外面流浪一样,过着乞丐的生活。现在怎么办呢?就必须要觉悟了。学佛以后,体验到三界生死的痛苦,我们知道我们真如本性,等待我们去开发。这个时候觉悟了,觉悟以后必须发心,立定我们整个修行的目标。最初思惟苦谛,能够发起出离心。把苦谛扩大,我本身有苦,一切众生都有苦。我必须赶快成就圣道,来解救众生的痛苦。把苦谛扩大以后,就变成一种悲心,菩提心。这就是我们整个修行的目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譬如以净土来说,我是一个业障凡夫,我不能为众生作什么事。我要赶快往生极乐世界,成就我的法身以后,才能够乘愿再来。那个时候我们是一个法身大士,我们有神通妙用,我们能够观察众生的根基,能够使令众生的善根成熟。否则我们现在能够做的是很有限。所以我们这个时候,立定一个修行的目标,发心。发心以后,我们必须要具足正见,从人天的业果,三法印,实相印。把整个宇宙观、人生观,建立一个正知正见。第三个,我们有正见就开始修行。以戒定慧来降伏我们的现前烦恼。修行以后,我们慢慢产生功德,我们内心慢慢从烦恼不寂静当中,慢慢成就菩提解法乐,涅槃寂静乐的功德。证果的功德成就,我们能够进一步的发起更深一层的目标理想,再引生下一次的正见修行。这个就是一种所谓的返妄归真。他所开显的功德,从前面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变成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清净的法身、般若的智慧、解脱一切的束缚,自在解脱。
整个四篇,它所探讨的相状,整个讲到凡夫的境界,讲到圣人的境界。讲到从凡夫怎么到达圣人的境界。整个根源就是离不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地方说正式说明,我们修行的下手处。转我们这一念的不觉,你用什么方法,诵经、持咒、拜佛的方法,要把我们这念不觉的心,转成觉。这个就是我们整个修行的目标。所以我们修行不能够心外求法。
乙二、总结劝修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有为依。
佛法修学,第一个必须持戒,特别是四种根本重戒。是我们修行的根本,修行的地基。譬如说我们今天修行很多,我们出家、持戒、诵经、拜佛等等,我们必须把这个功德导到那里去呢?我们应该找一条路,能够让我们今生解脱三界的生死。这个时候就净土为归。把我们一生的修行,汇归到我们临终的正念分明,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是我们的整个目标。我们内心有目标,我们内心就安定了。我们活了一天,我们就自利利他,活了两天,就自利利他。只求临终的一念,能够正念分明,往生极乐世界。观心为要,善友为依。我们平常修行,可贵的是要观心。观照我们的起心动念。不能起烦恼,起烦恼马上要转。把一切事相的修行,汇归到我们这一念。借事修心。善友为依。我们修行,旁边的善知识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还没有进入圣位,外在的环境对我们影响很大,所以我们要亲近善知识。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委骸回视积如山。我们无始劫来的身体,「委」是我们丢弃的尸体,回头一看,哎呀积如山。堆积起来像须弥山一样。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告诉我们说,他过去在三界当中,他作白狗的尸体堆积起来,就像须弥山一样。可见我们的生死,真正是生死浩然,无穷无边的生死。在这生死当中,别泪翻成四海澜。在生死当中,因为生离死别所流的眼泪,堆积起来像四大海一样。须弥山旁边的东西南北有四个大海,有这么多。可以看得出来,从譬喻当中,我们知道历经多生多劫的生死。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说明世间的无常,乃至于这个世界,整个山河大地,这个地球,在怎么样,总有一天要破坏的。今生饶你百般快乐,无常终究到来。人生弹指有何欢?这个弹指的时间,我们不能够念念这种刀上的蜂蜜。刀上的蜂蜜啊。人生饶你在怎么快乐,都是无常的。好像梦幻泡影一样。梦再甜美总要醒过来。肥皂泡在好看,总要破裂。我们如果贪爱三界的生死,以后的生死就没办法了断。我们必须觉悟所谓人生弹指有何欢啊?。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我们在人道当中,作男作女经千遍,堕落到三恶道中,戴角披毛历万端。时间更多,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三恶道当中,受苦。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我们一再强调,修行可贵的是在临终的一念。你临终的一念要把握好,平常就要注意。对整个境界的贪爱,娑婆的境界必须要降伏。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这句话说得好。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难信。好不容易得到人身,遇到佛法不能把握这种无始劫生死当中,唯一能够解脱生死的机会。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临终一念,要是胡涂的话,瞥尔情深,三界枷锁,万劫缠绕。投胎一错悔时难。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