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三▪P4

  ..续本文上一页到。他不管作什么事,都能够消归自性。就是我们讲「乘性起修,全修在性。」他每一个行为的出发点,不是我们每一个行为都是无明出发。譬如今天,煮饭扫地,内心不愿意,从无明出。但是我们假借正念力量,来降伏我们的烦恼,勉强去作。但是初地菩萨不是这样的。他行每一个法门,都是从真如里面流露出来。「无不从此法界流」。从真如当中流露出智慧,流露出慈悲。整个行为「无不还归十法界」,再启发他的真如,所以他的真如不断的增长。但是他这种行为没有一点的勉强。这个就是所谓的理事无碍。

  问:

  答:这种菩提心的建立是依止语言文字而建立起的菩提心,不是我们讲真正破无明,正法身那个菩提心。他是一种胜意菩提心,不同的。他这种菩提心,我们前面说,十信位的整个内容,完全建立在整个对佛法的胜解,仰信的力量。所以这种仰信的力量,他靠不住的。要是碰到恶因缘,他还是会被破坏掉的。十信位,不能讲位不退。他还是不保险,他要是不保任的话,还是有问题。跟住位不同,初住菩萨他住位以后,断见惑。三界见惑一断了以后,他进入圣位。他整个内心里面菩提涅槃的幼苗,坚固成就。所以你看初住菩萨就好像小乘的初果一样,他转识到隔阴之迷。他转世到一个杀羊的家里面,他父亲叫他杀羊,他宁死不杀。他绝对不会破戒,堕落到三恶道去。他以后的果报,人天果报。都在人天,破了见惑的菩萨有这个好处。而且他破思惑,已经迟早的问题。见惑一破以后,思惑就很快了,迟早的问题。每一个阶位还有很深的内容,诸位要详细的话,可以看看《天台四教仪》,它讲的很清楚。

  (二)天台「六即佛」

  根据《菩萨璎珞本业经》一般的判教方式。天台六即佛很重要。我们看很多法师天台的批注,六即佛经常用到。所以我们必须要清楚。在整个对菩萨的判教当中,很重要。

  释题。六即佛可以第一个从六个佛,第二个从即佛。这当中有一个观念。首先看

  「六」-显因果事相。

  从凡夫到成佛,就因果的事相。因果是说每一个阶位,有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功德妙用。每一个菩萨有他的修因证果,他果上的功德妙用不同。所以开出来就有六个差别。

  「即」-显佛性理体。

  虽然这六个菩萨,他的每一个境界妙用不同,但是就他的理体来说,是完全没有差别。「」两个东西能够互相的融合成为一体,叫做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能够完全圆融无碍。即指的是两个东西能够互相的融合成为一体。

  「即而常六」-无差成差。

  就佛性来说,这六个人没有差别,每一个人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叫无差。为什讲成差?在缘起的因果上来说,每一个菩萨有不同的境界,功德的差别。就事相来说,成差。

  「六而常即」-差即无差。

  虽然有六位的差别因果,但是就佛性来说,是平等没有差别。天台宗为什么要强调「六」?又强调「即」呢?破除我们众生偏一边的情况。譬如说有一种人,执事眛理。他能够不断的修行,从事相上用功。但是他不敢肯定他有佛性,他内心本具的清净心跟诸佛完全没有差别的。虽然他内心很多烦恼,但是他具足诸佛的德能。诸佛果上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这种德能具足,他不敢承认。这种叫执事昧理。另外一个叫执理昧事。他认为他内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他就不假自求。虽然具足,我们就因缘上说,一念不觉,所谓法身流转六道,名之为「众生」。我们知道六而常即,即而常六。我们就能保持一种中道。我们知道性德我们本具,但是必须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就是六即佛。

  一、理即佛-佛性理体,众生本具。

  理即佛,一切众生在理上来说,他就是佛。为什么就理上来说他是佛呢?佛性理体,十法界的众生通通具足,地狱的众生也有佛性。众生本来具足,并不是说诸佛才有的,众生本来具足的。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众生的身口意三业,或者动态,或者静态。不管是动还是静,理全是。理体上当体就是真如的全体大有。当体就是真如。在理上来说。但是「行藏事尽非「行」是现形。「藏」是隐藏。行藏跟前面的动静是完全一样的。前面就理上来说,理全是。这个地方是事,看众生的起心动念,身口业的造作,完全是事尽非。完全是违背真如佛性。完全是随顺无明烦恼,造的业跟真如完全不相应的。为什么是这样子呢?因为我们「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这句话是说明众生的情况,「冥冥」是昏昧不明。内心完全被无明覆盖,随物去。「物」是六尘的境界。被六尘的境界转。贪爱、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所以讲冥冥不知归。不知道回归我们真如本性。佛陀作一个比喻,一个穷子,他不住在自己的家里面,他家里面种种的珍宝。他到外面去流浪,过乞丐的生活。比喻众生不能安住在我们真如本体上,去受用菩提解法乐,涅槃寂静乐的功德。被六尘的境界所转,流转六道,受生死的果报。说明我们众生的情况,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因为这样子,所以我们的佛性才不能开显,完全是随顺攀缘心。理即佛是指的一切众生,就佛的理体来说,都有佛性。

  二、名字即佛-闻经达理,断疑生信。

  他能够听闻经典,如理的思惟,通达实相的道理。不但能够达理,还能断除内心的疑惑,生起了信心。他能够真正对所谓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他能够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方恨自蹉跎。」

  他能够听到无生曲,又能够听到不死歌。「无生」指的是不生不灭。他知道我们在一切的生死果报当中,一切的生灭法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佛性存在「不死歌」我们在无始劫的生死当中,有一个不生死的东西存在。无生曲,不死歌,都是指我们众生本具的佛性。这个时候,他能听闻到,也能生起信心。当然他一定是从大乘经典里面去得到这种认识,产生胜解。今知当体是,方恨自蹉跎。原来我们这一念妄想,即妄是真。我们真正要开解佛性,真正是不必心外求法,就在我们现前一念无明烦恼当中,我们能够降伏它,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当体是,即妄是真。方恨自蹉跎。到这个时候这个菩萨他能够闻经达礼断疑生信以后,他内心的感觉是怎样?方恨自蹉跎。冤枉啊!无始劫来,都是随顺无明妄想,流转三界生死。这个时候,他能够真正的往菩提道上前进。若能到名字位,在教下来说,大开圆解。在宗门来说明心见性。为什么讲名字呢?因为他对佛性的认识,是假借语言文字而认识的。这是属于开悟的,但是他还是属于凡夫。

  三、观行即佛-依解起观,境智相应。

  前面能够产生理解,这位菩萨,进一步能够生起观照的智慧,乃至于境智相应。「境」是他所攀缘的境界。「智」是能观的智慧。能够相应,能够合和不相分离。「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他每个念头开始,不管碰到什么境界,能够照到真如佛性之理,常理。心心息幻尘,「心心」就是念念。能够熄灭内心对虚幻六尘的贪爱跟执着。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普遍的观照一切法的本性,他这个时候不再被诸法的相状所转,观到诸法的实相理体。是什么情况呢?无假亦无真。「假」指的是有。「真」是就空来说。观察一切法非空非有,如梦如幻。你说他没有,他有假名、假相、假用。你说他有,他没有真实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行即佛,从前面的名字位,达理生信以后,开始依照解,依教起观,来降伏他的烦恼。观行即佛,境界更高。观行即佛,能够伏住三界的见思烦恼。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临命终的时候,他的弟子问他说:师父!您老人家一生专研天台判教,您老人家的位置在那里?蕅益大师讲:「言教位中真佛言,不知毕竟付何人?」言教,名字位。当然,蕅益大师也可能是谦虚。可能是法身大士乘愿再来,也有可能。不过他老人家自己说言教名字位。天台智者大师就是言教五品观行位,伏住见思烦恼。

  四、相似即佛-于实相理,相似得见

  这个时候由前面的观行慢慢的增长,实相的第一谛理,相似得见。就是没有真正得见。这个菩萨都是断了见思烦恼,已经了脱三界分段生死。「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我们把一切的烦恼分成五住,欲界的见惑是一住,欲界的思惑是一住,色界的思惑是一住,无色界的思惑是一住。三界的思惑就等于三住了,界外的无明是一住,总共五住。这个菩萨能够四住虽先落,能够把前面的四住都脱落了。简单讲是断了三界的见思烦恼。六尘未尽空。他对六尘的执着,还不能完全降服,还有界外的无明。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比喻,眼中还有白内障。「翳」就是白内障。他的智慧还没有完全开显。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空里见花红。虚空本来没有花的,他在虚空当中还能够看到花红,看到红花。他还…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