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叁▪P4

  ..續本文上一頁到。他不管作什麼事,都能夠消歸自性。就是我們講「乘性起修,全修在性。」他每一個行爲的出發點,不是我們每一個行爲都是無明出發。譬如今天,煮飯掃地,內心不願意,從無明出。但是我們假借正念力量,來降伏我們的煩惱,勉強去作。但是初地菩薩不是這樣的。他行每一個法門,都是從真如裏面流露出來。「無不從此法界流」。從真如當中流露出智慧,流露出慈悲。整個行爲「無不還歸十法界」,再啓發他的真如,所以他的真如不斷的增長。但是他這種行爲沒有一點的勉強。這個就是所謂的理事無礙。

  問:

  答:這種菩提心的建立是依止語言文字而建立起的菩提心,不是我們講真正破無明,正法身那個菩提心。他是一種勝意菩提心,不同的。他這種菩提心,我們前面說,十信位的整個內容,完全建立在整個對佛法的勝解,仰信的力量。所以這種仰信的力量,他靠不住的。要是碰到惡因緣,他還是會被破壞掉的。十信位,不能講位不退。他還是不保險,他要是不保任的話,還是有問題。跟住位不同,初住菩薩他住位以後,斷見惑。叁界見惑一斷了以後,他進入聖位。他整個內心裏面菩提涅槃的幼苗,堅固成就。所以你看初住菩薩就好像小乘的初果一樣,他轉識到隔陰之迷。他轉世到一個殺羊的家裏面,他父親叫他殺羊,他甯死不殺。他絕對不會破戒,墮落到叁惡道去。他以後的果報,人天果報。都在人天,破了見惑的菩薩有這個好處。而且他破思惑,已經遲早的問題。見惑一破以後,思惑就很快了,遲早的問題。每一個階位還有很深的內容,諸位要詳細的話,可以看看《天臺四教儀》,它講的很清楚。

  (二)天臺「六即佛」

  根據《菩薩璎珞本業經》一般的判教方式。天臺六即佛很重要。我們看很多法師天臺的批注,六即佛經常用到。所以我們必須要清楚。在整個對菩薩的判教當中,很重要。

  釋題。六即佛可以第一個從六個佛,第二個從即佛。這當中有一個觀念。首先看

  「六」-顯因果事相。

  從凡夫到成佛,就因果的事相。因果是說每一個階位,有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功德妙用。每一個菩薩有他的修因證果,他果上的功德妙用不同。所以開出來就有六個差別。

  「即」-顯佛性理體。

  雖然這六個菩薩,他的每一個境界妙用不同,但是就他的理體來說,是完全沒有差別。「」兩個東西能夠互相的融合成爲一體,叫做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能夠完全圓融無礙。即指的是兩個東西能夠互相的融合成爲一體。

  「即而常六」-無差成差。

  就佛性來說,這六個人沒有差別,每一個人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叫無差。爲什講成差?在緣起的因果上來說,每一個菩薩有不同的境界,功德的差別。就事相來說,成差。

  「六而常即」-差即無差。

  雖然有六位的差別因果,但是就佛性來說,是平等沒有差別。天臺宗爲什麼要強調「六」?又強調「即」呢?破除我們衆生偏一邊的情況。譬如說有一種人,執事眛理。他能夠不斷的修行,從事相上用功。但是他不敢肯定他有佛性,他內心本具的清淨心跟諸佛完全沒有差別的。雖然他內心很多煩惱,但是他具足諸佛的德能。諸佛果上的叁身四智五眼六通,這種德能具足,他不敢承認。這種叫執事昧理。另外一個叫執理昧事。他認爲他內心「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他就不假自求。雖然具足,我們就因緣上說,一念不覺,所謂法身流轉六道,名之爲「衆生」。我們知道六而常即,即而常六。我們就能保持一種中道。我們知道性德我們本具,但是必須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這就是六即佛。

  一、理即佛-佛性理體,衆生本具。

  理即佛,一切衆生在理上來說,他就是佛。爲什麼就理上來說他是佛呢?佛性理體,十法界的衆生通通具足,地獄的衆生也有佛性。衆生本來具足,並不是說諸佛才有的,衆生本來具足的。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衆生的身口意叁業,或者動態,或者靜態。不管是動還是靜,理全是。理體上當體就是真如的全體大有。當體就是真如。在理上來說。但是「行藏事盡非「行」是現形。「藏」是隱藏。行藏跟前面的動靜是完全一樣的。前面就理上來說,理全是。這個地方是事,看衆生的起心動念,身口業的造作,完全是事盡非。完全是違背真如佛性。完全是隨順無明煩惱,造的業跟真如完全不相應的。爲什麼是這樣子呢?因爲我們「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這句話是說明衆生的情況,「冥冥」是昏昧不明。內心完全被無明覆蓋,隨物去。「物」是六塵的境界。被六塵的境界轉。貪愛、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所以講冥冥不知歸。不知道回歸我們真如本性。佛陀作一個比喻,一個窮子,他不住在自己的家裏面,他家裏面種種的珍寶。他到外面去流浪,過乞丐的生活。比喻衆生不能安住在我們真如本體上,去受用菩提解法樂,涅槃寂靜樂的功德。被六塵的境界所轉,流轉六道,受生死的果報。說明我們衆生的情況,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因爲這樣子,所以我們的佛性才不能開顯,完全是隨順攀緣心。理即佛是指的一切衆生,就佛的理體來說,都有佛性。

  二、名字即佛-聞經達理,斷疑生信。

  他能夠聽聞經典,如理的思惟,通達實相的道理。不但能夠達理,還能斷除內心的疑惑,生起了信心。他能夠真正對所謂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他能夠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方恨自蹉跎。」

  他能夠聽到無生曲,又能夠聽到不死歌。「無生」指的是不生不滅。他知道我們在一切的生死果報當中,一切的生滅法當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存在「不死歌」我們在無始劫的生死當中,有一個不生死的東西存在。無生曲,不死歌,都是指我們衆生本具的佛性。這個時候,他能聽聞到,也能生起信心。當然他一定是從大乘經典裏面去得到這種認識,産生勝解。今知當體是,方恨自蹉跎。原來我們這一念妄想,即妄是真。我們真正要開解佛性,真正是不必心外求法,就在我們現前一念無明煩惱當中,我們能夠降伏它,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當體是,即妄是真。方恨自蹉跎。到這個時候這個菩薩他能夠聞經達禮斷疑生信以後,他內心的感覺是怎樣?方恨自蹉跎。冤枉啊!無始劫來,都是隨順無明妄想,流轉叁界生死。這個時候,他能夠真正的往菩提道上前進。若能到名字位,在教下來說,大開圓解。在宗門來說明心見性。爲什麼講名字呢?因爲他對佛性的認識,是假借語言文字而認識的。這是屬于開悟的,但是他還是屬于凡夫。

  叁、觀行即佛-依解起觀,境智相應。

  前面能夠産生理解,這位菩薩,進一步能夠生起觀照的智慧,乃至于境智相應。「境」是他所攀緣的境界。「智」是能觀的智慧。能夠相應,能夠合和不相分離。「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他每個念頭開始,不管碰到什麼境界,能夠照到真如佛性之理,常理。心心息幻塵,「心心」就是念念。能夠熄滅內心對虛幻六塵的貪愛跟執著。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普遍的觀照一切法的本性,他這個時候不再被諸法的相狀所轉,觀到諸法的實相理體。是什麼情況呢?無假亦無真。「假」指的是有。「真」是就空來說。觀察一切法非空非有,如夢如幻。你說他沒有,他有假名、假相、假用。你說他有,他沒有真實性。「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行即佛,從前面的名字位,達理生信以後,開始依照解,依教起觀,來降伏他的煩惱。觀行即佛,境界更高。觀行即佛,能夠伏住叁界的見思煩惱。蕅益大師,他老人家臨命終的時候,他的弟子問他說:師父!您老人家一生專研天臺判教,您老人家的位置在那裏?蕅益大師講:「言教位中真佛言,不知畢竟付何人?」言教,名字位。當然,蕅益大師也可能是謙虛。可能是法身大士乘願再來,也有可能。不過他老人家自己說言教名字位。天臺智者大師就是言教五品觀行位,伏住見思煩惱。

  四、相似即佛-于實相理,相似得見

  這個時候由前面的觀行慢慢的增長,實相的第一谛理,相似得見。就是沒有真正得見。這個菩薩都是斷了見思煩惱,已經了脫叁界分段生死。「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我們把一切的煩惱分成五住,欲界的見惑是一住,欲界的思惑是一住,色界的思惑是一住,無色界的思惑是一住。叁界的思惑就等于叁住了,界外的無明是一住,總共五住。這個菩薩能夠四住雖先落,能夠把前面的四住都脫落了。簡單講是斷了叁界的見思煩惱。六塵未盡空。他對六塵的執著,還不能完全降服,還有界外的無明。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比喻,眼中還有白內障。「翳」就是白內障。他的智慧還沒有完全開顯。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空裏見花紅。虛空本來沒有花的,他在虛空當中還能夠看到花紅,看到紅花。他還…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