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含經》的,小乘的十二因緣。現在我們介紹大乘唯識的十二因緣觀。大乘的十二因緣觀,它是講二世一重因果,講過去跟現在。這當中只有一重因果,不過這個觀法比較微細。大乘十二因緣觀的特色,它主要是在觀心,觀照現前一念,具足十二因緣。從內心當中,可以看到過去的煩惱跟業力,也可以看到未來的受生,就是現前一念。把十二因緣彙歸到現前一念。我們看唯識學是怎麼去解釋。
「無明」跟前面是一樣,我執,一個多生多劫所熏習錯誤的習氣。我們認爲我們一念心當中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有這個我以後,就有能所,就會造成行,就是造業力。這個「行」就會去熏習我們的阿賴耶識,使令阿賴耶識變化。假設這個行是個善業,就使阿賴耶識善的功能增長。如果這個行是個惡業,使令阿賴耶識的惡業增長。這個時候阿賴耶識産生名色、六入、觸、受的種子。「名色」就是色心的和合。「六入」就是六根。「觸」就是接觸。「受」就是領納。名色、六入、觸、受是約種子,一個六道的種子。唯識學把四個法,名色、六入、觸、受,當種子。這個心識是指過去的,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什麼叫過去。以今生來說,粗分來說,過去就是過去生。你沒辦法改變的,你過去累集在阿賴耶識當中,累積有叁惡道的種子,有諸天的種子。有諸天的名色;六入、觸、受,有叁惡道的名色、六入、觸、受。從唯識的角度來說,你現在的這一剎那,對望的前一剎那,這個也可以是說現在對過去。舉一個例子來解釋,名色、六入、觸、受。比較容易清楚。佛在世的時候,佛陀的親弟弟,難陀尊者。他娶迦毗羅衛國最美的女人當太太,他們夫輕的感情很好。佛陀有一天到難陀家前面去扥缽,難陀在家的時候就很尊敬他哥哥。現在他哥哥出家成佛了,侍者就來通報,佛陀來扥缽。這個時候難陀爲他太太在梳頭發,他說你等一下,我到廚房去拿點飯菜,供養我哥哥,馬上回來。拿了飯菜去供養佛陀。供養佛陀的時候,佛陀在前面走,難陀在後面追。難陀跑的快,佛陀也跑的快;難陀跑的慢,佛陀也跑的慢,保持等個距離。這樣子把難陀帶到僧團,帶到僧團以後,佛陀就命令舍利弗,把難陀強迫剃度。難陀尊者說,我不是來出家的,我是來供佛陀的。但是沒辦法,他哥哥有威德,只好隨大衆作早晚課,作息。每天作早晚課,贊歎佛陀、贊歎法、贊歎僧,生起很多的善業。他不是真心要出家,有時候五堂功課做完以後,就打妄想,想過去的太太,過去的一些情況。有時候起善念,有時候起惡念,每一個念當中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就是這樣子。無明浮動,這個時候就産生識。無明緣行,行緣識,當然有善的無明緣行、緣識,有惡的無明緣行、緣識。當然他自己都一點沒感覺。有一天佛陀就帶難陀尊者到天上去觀察,到忉利天去。忉利天很多的宮殿,大家很快樂。但是有一個宮殿,剛剛在布置,很多的天女在布置牆壁花冠。佛陀說:難陀!你看這個宮殿,其他宮殿都有男人住,爲什麼這個宮殿沒有男人,你去看看。難陀就過去問:爲什麼你們這個地方沒有男人呢?他們說我們的男人是人世間的難陀尊者。他出家以後,因爲持戒修福的功德,來到這個地方作我們的主人。難陀尊者說:我就是難陀。不行,你現在是人的果報,你要死掉以後,才能夠來到這個地方。難陀就很高興,很高興以後。佛又帶難陀到地獄去,刀山油鍋,很多的油鍋當中,很多的衆生被油炸。但是有一個油鍋正在起火,佛陀也問難陀,你看其他的油鍋都有人在炸,這個地方剛剛起火,怎麼回事?你也去問問看。難陀去,你們這個地方怎麼沒有受報的衆生呢?起火的獄卒說,這個人是他是人世間的難陀比丘,他在出家的功德,到忉利天去。天福享完,他因爲出家修行的時候,打妄想,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時候,他來到這個地方受油鍋的果報。所以說難陀尊者回來以後,緊張了,每一個念頭的活動,阿賴耶識當中,産生了名色、六入、觸、受。所以就好好的修行,斷除惡念的相續,後來證阿羅漢果。從十二因緣觀察,我們一念明了的心當中,我們不講過去、不講未來,就講現在。現前一念心識。我們用智慧來觀察現前一念心識,這一念明了的心當中,它有叁惡道的名色、六入、觸、受的一個業種子,等待我們去受果報。它有人天美妙的名色、六入、觸、受的業種子,等待我們去受果報。當然它也有清淨莊嚴極樂世界的蓮花化身胞胎的名色、六入、觸、受,等待我們去受果報。就是我們一念心當中,有很多很多的業力,等待我們去受果報。因爲我們從現在一念心識,去對望我們過去無量的生命,我們曾經生起惡念,曾經生起殺盜淫妄的業。我們也曾經在佛堂當中,很真誠的向佛陀忏悔、誦經,作五堂功課的一個善業,我們也曾經真誠信願的去執持名號,去成就一個極樂世界的名色、六入、觸、受。甚至從緣起上來觀察我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有無量無邊的可能性,可能到叁惡道去,也可能到人天去,也可能到極樂世界去,都有可能。因爲這樣的業種子,都被我們這一念心識給保存下來,這個就是過去世的因地。現在應該怎麼處理呢?這當中有一個現在世,有一個「緣」。這個緣很重要。因的業力要得果報,一定要有緣,就是你的愛取。譬如說,我有一塊田地,這田地中我種了芒果的種子,也種了蘋果的種子,也種了葡萄的種子,叁種種子。這當中只能夠有一個開花結果,那一個會開花結果呢?就是說看你會去對那個種子澆水?去灌溉。你灌溉蘋果的種子就會開花結果。你現在面對你的心識,有這麼多的業種子。臨命終的時候,到底那一個業種子會發動出來?就是你的愛取的方向很重要。如果說我們對于惡念的愛取的勢力最強,你可以觀察。我對于五欲的境界愛著最強,愛取的方向是相對于五欲的,可能會觸動叁惡道的種子。如果對于造作善業愛取的心特別強,善業的心強,你就會去觸動人天的名色、六入、觸、受。我現在是信願具足,我對娑婆世界的心情是「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對娑婆世界一切的財、色、眷屬,完全放下。你這個愛取的方向,一定會去觸動極樂世界的名色、六入、觸、受。所以說你現前的愛取,你是在五欲的境界愛取,你是在叁寶的境界愛取,會決定是那一個業種子去得果報。所以愛取這個緣的滋潤以後,就會變成有。「有」是指什麼呢?前面的名色、六入、觸、受,這個十法界的業種子,它沒有得果報的力量,它只是一個業種。有就是經過愛取滋潤過以後,有得果報力量的一種強大勢力種子,叫有。就是說你這個念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不斷的生起這個念頭。這個時候去滋潤前面的名色、六入、觸、受,就變成有。有就是一個強大的業力的種子。假設我們在臨命終之前,沒有修止觀,或者沒有忏悔來斷惡念的相續,那肯定會隨這個方向去受生老病死的果報。這個就是從唯識的角度,它解釋十二因緣,完全是從現前一念的角度。現前一念對望的過去,過去是一個業。你現在的愛取,就會影響你未來的果報。
結要頌:「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回頓息。」
假設我們今天還沒有真實覺悟,還沒有依止佛法的智慧,去觀察這個世間,還是隨順過去的習慣,愛取的方向,還是在世間的五欲的境界活動。你一次一次去滋潤叁界的名色、六入、觸、受的種子,去得果報。一念悟,輪回頓息。假設我們能夠透過佛法的修學,觀察不淨苦,無常無我,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這個時候愛取所活動的境界,是一個叁寶的境界,是一個阿彌陀佛依正莊嚴的境界,這個時候就可以把生死給消滅掉。忏悔上說「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從這個偈頌看得出來,忏悔,不用在佛前拜八十八佛。這當中有一個根本精神,就是你要斷相續心。你在拜佛的時候,假設沒有憶念過去的罪業,而生起慚愧心,想要斷除造作的勢力。就是說我從今開始,我不再造作,沒有這樣的念頭,就不能構成忏悔。只是跟佛陀、八十八尊佛結個緣而已,當然不可能滅罪。因爲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假設我們能真正的生起一個慚愧的心,思惟過去無量生死當中,所造的罪業,向佛菩薩至誠的發露、至誠的發願。「我弟子從現在開始,我過去所造的罪業,永不再造作。」你有這樣的念頭生起,那是真忏悔。這個時候,你的愛取的方向就會改變。你愛取的念頭,就從五欲的境界轉成對叁寶的歡喜心,對叁寶的皈依。這個時候你無量無邊的罪業,因爲你的觀想,忏悔的力量,你的業力就改變了。你本來要到叁惡道去的,但是因爲你真實的忏悔以後,每一次的忏悔,就消滅你每一次的罪業。假設我們拜八十八佛的時候,這樣的念頭沒有生起,沒有一種要斷惡念相續的心生起,忏悔的功德就有限,跟叁寶結個緣而已。從十二因緣可以觀察出這樣的一個情況。這是大乘的十二因緣,它講的更微細。
問:?
答:怎樣去解脫無明,不要跟無明在一起?無明在我們心中,是一個由生轉熟,一個非常強大的勢力。我們經常會認爲有一個我,這是一個很強大的習氣。所以你如果在平常活動的時候,很難觀察出來。譬如說,我們今天作香燈。突然有人問,香燈是誰作的?我做的。這個念頭就是無明。它本身不是惡業,但是自我的心識就生起。這是很微細的一個念頭。什麼事情?是我。要對治,剛開始一定要在靜中。就是一天當中,要把一些事情放下,要拜佛,先拜忏,讓身心調柔。拜忏拜半個小時以後,經行。然後坐下來,修我空觀。從那個觀察無常、苦、無我。觀察以後,慢慢的,覺察我們這一念心的流動相,生滅變異相,完全是一個隨順業力的活動,這當中…
《佛法修學概要 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