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概要(二十)
淨界法師主講
己五、菩薩乘
這一科是講到別名五乘的解脫法門。「菩薩」是能修行的人。「乘」是所修行的法。在佛法的定義,不管你是凡夫,不管你是聖人,只要我們現前一念信心當中,有一種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願力,這個就是菩薩。菩薩的一念心性,是能修行的人。這個菩薩要成就上求下化,應該怎麼辦呢?就是要依止「乘」。乘就是一種運載的功能。透過六波羅密的法門,能夠運載菩薩的這一念心,從生死的此岸,到達大般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菩薩乘。這個地方是能所雙舉,叫菩薩乘。菩薩是能修行的人。乘是所修學的法。
「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譯爲「覺有情」、此有二義,一者約自利而言,名「覺悟之有情」,爲菩薩于因地即能信解「大乘教法」,發廣大「菩提心」,修行「六度法門」,上求叁世諸佛之菩提正道。二者約利他而言,名「覺悟一切有情」,爲菩薩于因地覺悟後,更能依「菩提心」,修行「六度法門」,度化十方一切衆生。
「菩薩」是印度話,直接起印度的音,來安立這個名稱。但是在印度話當中,它具足的名稱是菩提薩埵。中國人喜歡簡略,所以就取菩薩二字。如果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覺有情。一種覺有情,叫做菩薩。什麼叫做覺有情?這當中有兩層的解釋。一者約自利而言,約著成就內心自受用的功德來說,覺有情翻成「覺悟之有情」。換句話說,他已經覺悟了生命的真實相。從自受用這一層來說,覺有情是覺悟之有情。已經覺悟的有情。「菩薩于因地即能信解「大乘教法」」,依止這樣的理論,發廣大「菩提心」,修六波羅密的法門,上求叁世諸佛之菩提聖道。這當中值得我們注意,就是信解大乘教法。菩薩所覺悟的生命真相,是超越前面的人天乘跟二乘的。基本上人天乘跟二乘,所明白生命真相的因緣觀,是建立在業力。從業力的角度,善惡業,而建立人天的因果。從業果性空的角度,安立了二乘涅槃的功德。所以不管是人天乘,或二乘的思想,都是建立在業感緣起。而大乘的教法不共于前面的地方,就是講到萬法唯識一心。把生命的差別相,彙歸到他的根源,就是我們一念心性的造作,所創造的。離開我們一念心性的造作,就沒有一切法可得。這當中明白的把生命緣起最終的根源講出來。這是大乘教法不共于前面的地方。世間有雜染的因果,有清淨的因果,這些因果都是你一念心的活動,所創造的。所以這個思想是特別的圓滿。這是講到覺悟,他明白了十法界唯識一心的思想,發起菩提心,修六度,上求叁世諸佛之菩提正道。這是約菩薩自利的功德。
其次是約利他而言,菩薩他不但自利,也利他。
「名「覺悟一切有情」,爲菩薩于因地覺悟後,更能依「菩提心」,修行「六度法門」,度化十方一切衆生。」利他來說,覺有情是說,他能夠有方便力,去覺悟一切有情。菩薩在因地,他自己覺悟了萬法唯心以後,他能夠依止他的菩提心,這種大悲心。修行「六度法門」,來度化十方一切衆生。使令他們在生命流轉當中也能夠覺悟,因爲你的痛苦的根源,是來自于內心的煩惱,不是外界會給我們痛苦。所以我們無量劫來,在痛苦當中,我們一直不能明白痛苦的根源,也就不能夠去消滅痛苦。我們總是認爲外境會給我們痛苦。事實上,外境是由內心所變現的。所以菩薩也就依止這樣的發心,去度化一切衆生,使令他們明白,要改變果報,一定要改變內心。這是簡單的解釋菩薩自利利他的修學。
前面是解釋菩薩,能修學的人。以下是解釋「乘」。菩薩這一念心,所依止的車乘,有六個法門。
六度法門-梵語「六波羅密」,「波羅密」譯爲「度」,即「到彼岸」之意。謂菩薩行者,依止「布施」乃至「智慧」等六種法門,得超越生死大海,到達大般涅槃之彼岸,故名「六度」。
「六度」,梵語叫「六波羅密」。「波羅密」中文翻成「度」,事實上,它的意思是「到彼岸」。從這個生死的大海當中,我們能夠靠岸,靠達一個安樂的彼岸,有這個意思。超越、度脫的意思。這個菩薩,他是憑什麼從生死大海,到達彼岸呢?他依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種法門,超越生死大海,到達大般涅槃之彼岸,故名「六度」。「度」這個字啊,他之所以能夠成就到彼岸,關鍵點在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種法門是共外道的。外道也布施、也持戒、也修忍辱、也修精進、也修禅定。但是外道整個生命的現象,不能夠超越叁界的範圍,就是他那一念心,在這五個法門中修學,一直不能突破叁界的業力,關鍵點就是他沒有佛法般若波羅密的智慧。就是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以使令他只能在有相的境界活動,不能達到無相的涅槃。般若波羅密,是佛法裏面,唯一不共外道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假設六度裏面,沒有般若波羅密,前面的五度,只能說是一種善法,他就沒有「度」功能。這個地方我們也特別提出來說明。
入文分叁:
一、總標六度所依
二、別是六度行相
叁、結歎六度功德
解釋菩薩乘分爲叁科,第一個先解釋總標六度所依止。第二個解釋六度的行相,再結歎六度功德。
一、總標六度所依
這以下以《大般若經》解釋菩提心的內涵,
菩薩修行「六度」所依-「菩提心」-一、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二、大悲爲上首。叁、無所得爲方便。
我們在修「六度」之前,要先確定你是依止什麼樣的心態,來修這六個法門?因爲你依止的這個心態不同,你修學這六個法門,所造成的功德也就不同。站在一個菩薩正統的傳承當中,要修這六個法門,要依止菩提心才可以。到底什麼是「菩提心」?《大般若經》講出叁個內涵,要具足叁個條件。
一、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簡單的說,就是無上菩提。菩提有叁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佛的智慧。你要跟佛的智慧的心相應。你內心當中,有要希求無上菩提的願力,叫與一切智智相應。雖然你是一個凡夫,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罪業在障礙你。但是你內心當中,你希望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成就無上菩提的希望之所以生起。在《瑜伽師地論》當中提出四個因緣,凡夫的菩薩爲什麼他會發無上菩提心呢?他爲什麼想希求無上菩提呢?他爲什麼不求人天果報,不求二乘的涅槃呢?這當中有四種因緣。第一個、見佛神變。這個菩薩在讀大乘經典的時候,在經典上看到佛菩薩,他那一念禅定的心當中,現出種種的神通、種種的叁昧陀羅尼,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他能夠小中變大,大中變小;一爲無量,無量爲一。「于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輪。」凡夫菩薩在大乘經典中,看到佛有這麼廣大的自在境界。他心裏思惟,哎呀! 佛的這一念無上菩提的功德太大,他能夠創造這種廣大神通,我一定要成就佛的無上菩提,成就這樣的神通。依止見佛神變,他就發了菩提心。其次是聞法歡喜。有一個人讀大乘經典,聽到佛陀種種的開示,佛陀能夠解說世間的真理,講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把生命的真相開顯出來。凡夫菩薩讀誦大乘經典,他體會到佛的智慧太不得了,他能夠看到我們凡夫所不能看到,更深入的境界。這個時候聽聞大乘佛法,生起大歡喜心。我一定要成就無上菩提,能夠成就佛的智慧。第叁個、悲衆生苦。這個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在衆生的人群中打滾,看到衆生受到老病死的痛苦,他內心當中起了悲愍心。他就思惟要救度一切衆生,除非我內心當中有無上菩提的功德,否則我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他在悲愍衆生苦的當下,就刺激他要追求無上菩提的一個希望,一個願力。第四個、哀聖教衰。菩薩到末法時代,看到邪知邪見,外道的思想越來越熾盛,而正法的勢力越來越薄弱。這個時候他思惟佛法的智慧就像世間的光明一樣,這光明的蠟燭越來越淡薄。我一定要趕快成就無上菩提,回入衆生的世界,建立佛法,廣度衆生,讓衆生能夠看到世間的真相,光明再重新點燃起來。哀聖教衰,而發菩提心。我們發菩提心就是有四種因緣。個人的因緣不同,但是他的目的,都是要成就無上菩提。這個叫做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就是警覺。菩薩一次一次的警惕自己,他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減少睡眠。每天叁點半起床,晚睡早起。減少飲食。每天過午不食。放棄很多世間的欲望。他就是不斷的警覺自己,我一定要成就佛的無上菩提,才能夠成就佛的神通,成就佛的智慧,才能夠廣度衆生,建立佛法。他這個就是經常的作意,來勉勵自己,這個就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就是心中有一種成就無上菩提的願望。這是成就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
…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