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生命以外,就布施給一切的有情。這個就是加行,在布施之前,對布施法門的一個理解,然後對它的一個信心。
二、正修。前面是講到布施的前方便,建立對布施的一個信心。以下是講到布施的方法。
「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自懶惰住教他行施;于來求者呵責嗤笑,旁言輕弄,粗言恐嚇而後給與;違越佛製學處而施;不能如有資財而施,長時積集然後頓施,是爲應斷。」
正修有兩段,第一段是不如法的情況,叫不淨施。第二段是如法的布施,叫淨施。首先,先舉出五段,是菩薩行布施應該要避免的。
第一段、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你這個布施的行爲,是透過損害他人的方便,就是你損害他人的利益。你的錢財是怎麼而來的呢?是你去偷盜或騙取而來的。你先去損害別人的利益,然後再去布施這個財物。佛陀是不允許的。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
第二段、自懶惰住教他行施。我們自己不布施,我們看到一個貧窮人家,你跟一個人走在一起,你叫他布施,這不可以的。因爲我們自己也應該要去布施,來帶動別人。自懶惰住教他行施,這個應該斷。
第叁段、于來求者呵責嗤笑,旁言輕弄,粗言恐嚇而後給與。有人來向我們請求,我們內心當中以瞋恨心來呵責他,你這個人真是沒出息,向我乞求,呵責。或者是私下心生驕慢,哎呀!你也有今天啊!就是用種種的因緣來譏笑他。或者是旁言輕弄,就是用拐灣抹角的話來挖苦對方。或者是出言恐嚇,然後再把東西給他。這也是不允許的。就是你在布施的時候,沒有誠意。沒有一種無貪的施舍心,完全是以一種驕慢瞋恚的心來布施。這樣子不能達到布施的功德。
第四段、違越佛製學處而施。你資具的獲得是違背佛陀的戒律,是從事于殺盜淫妄的行業,賺取金錢來布施。這是違背佛陀的製教,這也是不允許的。
第五段、不能如有資財而施,長時積集然後頓施。你布施的時候,不能隨緣盡份,經過你長時間的積集以後才布施。
佛陀在戒律裏面,對于出家衆要求的更嚴格。菩薩比丘,行布施的時候,要當下。你不能積集很多才布施,爲什麼呢?因爲你的積集過程當中,就會增加你的悭貪。我們東西越多,有一個缽、衣服,照道理說,應該東西越多就越滿足,但是不是。當我們只有一兩件衣服,或只有一個缽的時候,我們很滿足。但是你東西越多的時候,刺激你的貪心,你會要求更多。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說,你的布施一定要適時,適當,馬上就要布施出去,有多的馬上布施出去,不能夠積集很多才布施。
過去我看一本雜志,證嚴法師,他在蓋醫院的時候,他要信徒去護持花蓮慈濟醫院,一個人叁十塊。怎麼做呢?他一個人給你一個竹筒,他不要你一次拿叁十塊,他要你一天丟一塊下去。這樣子是很有道理的,你每天都生起一個布施的念頭,就是你一個月有叁十個布施的心情。雖然財物是非常的微小,但是布施的內涵是建立在一個無施舍的心,這樣子的話,一個月能生起叁十次的無施舍的心,是超過你一次拿叁十塊出來的功德大。站在菩薩布施的內涵來說。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佛陀要我們有多的要馬上布施出去,不能累積到一次頓施出去,不可以。
前面的五種,是我們在布施的過程當中應該斷除的,因爲這樣的布施都夾雜過失。就是不淨施。
應該怎麼做才正確?應該怎麼做才如法?
「謂舒言平視,含笑先言;隨對何田,皆應恭敬;親手應時,于他無損;耐難行苦,而行惠施。」
我們布施要起叁種的心。第一個起歡喜心。舒言平視,含笑先言。我們面對所要布施的對象,我們要以一種舒適的言詞來安慰他,而且要平等心來安慰他。含笑先言。我們臉上帶著笑容,主動跟他談話,來表示我們布施的一個誠意,就是歡喜心。隨對何田,皆應恭敬;親手應時,于他無損。我們不管我們面對的是什麼田,是一個敬田。是叁寶的境界,是我們所恭敬的境界,當然這個叫敬田。第二個恩田。父母師長對我們有恩,叫恩田。悲田。他是個可憐的衆生。不管我們面對的是敬田、恩田、悲田,我們都應該生起恭敬心,來親手給他。「應時」,就是在他正需要的時候給他。于他無損。不能對他自尊心有所傷害,就是恭敬心。第二個是生起恭敬心。第叁個是生起堅定心。耐難行苦,而行惠施。耐種種布施的困難,雖然你一天的收入不多,但是你能夠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耐難行苦,行種種的難行的苦行,而整個當中,才生起布施,內心的堅定,不可動搖。
這個宗喀巴大師對于菩薩的布施,他提出叁種心情。第一個是歡喜心,第二個恭敬心。第叁個是堅定心。這叁種心態在布施的時候,對于我們未來所成就的果報,有很大的影響。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對于果報的獲得,有困難跟容易的差別。說有些人在生命當中,得到的財富是非常的容易。他一出生就生長在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他也不需要怎麼工作,就自然的繼承他父親的産業,財富得的非常自然。說有些人他今生也是有錢,但是他是怎麼回事呢?白手起家,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在整個追求財富的過程當中,有種種的逆境、障礙。但是他也是得到財富。這是怎麼回事呢?說我們在布施的時候,有些人起歡喜心、恭敬心。他把衆生當福田,哎呀! 真是感激你們,由于你們的需求,成就我的善業。沒有你們的需求,我怎麼會創造善業呢?他對于布施的過程當中,隨對何田,都生起歡喜心,恭敬心。他因地的時候心甘情願,他得果報的時候,特別的順利,一點障礙都沒有。另外一種布施是說,他的布施非常的勉強,心不甘、情也不願。雖然在僧團裏面做事,做廚房、典座、行堂,勉勉強強的去做,心不甘情不願,但是還是做了,沒有歡喜心、沒有恭敬心。不得已的情況才做的。這種情況得果報就會有障礙,就會有障礙,但是你還是會得到果報,這當中有很多很多的辛苦、很多很多的辛酸。就是說我們在得果報有一個困難跟容易的差別。其次,得果報有堅固跟不堅固的差別。有些人從小就很富有,長大以後還是很富有,老的時候還是很富有,他的財富水不能淹,火不能燒,地震發生的時候,別的房子都倒了,他的房子不能倒,他的財富特別的堅固。有些人的財富非常的脆弱,他小時後很有錢,但是沒幾天生意失敗了,又破壞掉了。就是他的財富非常的脆弱,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我們在因地行布施的時候,有堅定、不堅定的差別。有些人行布施的時候,內心特別的堅定,任何人的勸導,障礙,都不能障礙他。有些人他行布施,內心猶豫不決,他對于布施法門認識不夠。他雖然行布施,但後來後悔,他未來果報就有問題。果報就是容易破壞。
佛在世的時候,憍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他有兩個女兒,大公主叫金剛,長的很醜陋,這大家都知道。老二叫善光公主,她長的非常的美妙端正,而且非常有人緣。不但深受國王、王後的喜愛,在整個老百姓、百官當中,對她也非常的尊重。有一天波斯匿王,下朝以後,就帶著善光公主到花園去散步。國王就對善光公主說:「女兒,你看,你的父親是個大國王,你仰仗父親的光明,今天受到這麼多人的尊重,享受這麼好的榮華富貴。」善光公主回答說:「父王,我今生的福報當然也是父王引起的,但是父王對我的照顧只是增上緣,我今生的福報是我過去的善業所積集的。」因爲善光公主學習佛法,佛陀爲波斯匿王開示的時候,她也經常聽。她就講出,這個是我過去的善業。波斯匿王聽了就很不高興,你這個公主怎麼這麼驕慢,我一定要給你一點顔色看看。要處罰你。波斯匿王回去以後,就把大臣找來,說啊你去我們國家裏面找幾個乞丐過來。找了幾個乞丐過來,波斯匿王就挑一個人品比較好的,相貌比較端正的,說:好,就是你。我會把公主嫁給你。乞丐說:國王,我不敢當。國王說:這件事情就決定了。決定以後,把善光公主嫁給這個乞丐。善光公主她也不知道這個是乞丐,她也不知道國王要處罰她。結婚以後,她就問她先生說:你住那裏呢?他說:我沒有家,我到處流浪,我是個乞丐,那有房子。她說:你過去祖先住那裏?他說:過去我祖先本來是個大官,就是朝廷作大官的,是大富人家。但是發生火災,一把火就把我們家燒光了,全部人也燒死了,就剩下我一個人。房子燒壞了,總有一個田地、還有土地吧?土地有啊?那就回去看看吧!乞丐先生帶著善光公主回到老家一看,房子破舊,都是蜘蛛網,草長的很高。先在這邊蓋個小茅蓬吧!白天,這個先生去外面作乞丐,去乞食。善光公主拿著鐮刀,把草鋤一鋤,慢慢種一個田地。有一天,善光公主在鋤草的時候。鋤頭往地上一鋤,聽到一種喀的聲音,打開裏面,大地裏面很多的珍寶,祖先留下的珍寶。因爲突然之間起火燃燒,祖先也沒有辦法交代,就死掉了。祖先的珍寶拿出來以後,就拿出一部份蓋一個宮殿,跟善光公主以前所住的一模一樣。波斯匿王要去看善光公主的笑話,一天帶著皇後、大臣,來拜訪善光公主,就是要去消遣善光公主。到的時候一看,哎呀!宮殿這麼的莊嚴,比她過去住的宮殿還莊嚴。波斯匿王就很奇怪,你這宮殿是從那裏來的呢?就如是、如是報告。波斯匿王就很歡喜,帶著善光公主去見佛陀,跟佛陀報告,請佛陀解釋,爲什麼善光公主會有這樣的情況?佛陀就說,過去迦葉佛的時代,有一對夫婦,這個女衆是很虔誠的佛教徒,經常省吃儉用,把她的財物供養叁寶。這個先生剛開始他沒有信叁寶,他知道以後,就障礙這個女衆,說你這個…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