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一

  

佛法修學概要(二十一)

  

淨界法師主講

  辛二、持戒度

  菩薩六度第二科,持戒度。

  一、持戒自性-《廣論》雲:「從損害它及其根本,令意厭舍,此能斷心,即是屍羅。」

  首先解釋,什麼是持戒的體性?這個地方指的是菩薩戒的一個體性。從損害它。「它」,指的是一切的有情。損害一切的有情,及損害它的根本。「根本」是指十善業。我們對于損害一切有情,跟損害十善業的這兩種行爲。令意厭舍。使令我們內心當中厭惡,來棄舍。這種能斷除的心,就是屍羅的自性。持戒的自性。

  我們在受戒之前,我們這一念心是沒有一定的標准。換句話說,我們心裏的狀態是心隨境轉。我們內心當中接觸染汙的境界,就會造作很多的罪業。假設我們內心當中親近叁寶的境界,我們內心當中就會創造很多的功德。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是不決定的。在受戒的時候,我們面對叁寶的境界,內心開始觀想,面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我們許下叁個誓願。「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而不度。」這個時候,我們對于生命有一種新的期許,一種希望。當我們內心當中,對于十法界的有情無情,生起這叁種的希望,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希望,我們稱爲你的戒體生起。從損害它及其根本,令意厭舍,此能斷心,即是屍羅。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時候你內心當中生起斷惡、修善、度衆生的一種欲樂,一種希望。我們安立這樣子,叫屍羅的體性。這是講到持戒的一個自體。

  趣入修習持戒的方便。講到持戒的方法。這當中有四段,前面兩段說明毀戒的過患,後面兩段是說明持戒的功德。先看第一小段:

  一、加行-《攝波羅密多論》雲:

  「毀戒無能辦自力,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勸善修利他者,于此緩慢非應理。」

  《攝波羅密多論》說:一個菩薩行者毀戒。假設我們自己毀破我們自己的戒體,無能辦自力。我們自己的功德都不能承辦。豈有勢力而利他。怎麼有能力去成就利他的事業呢?故勸善修利他者,于此緩慢非應理。一個菩薩行者,如果說菩薩他不必持戒,這個是不合道理的。于此,「此」指的是持戒。對于持戒的事情緩慢的,你爲了利他,結果忽略了持戒,這樣子是不合理的。

  在《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講一個譬喻,一個菩薩行者,他毀破戒律,犯了殺盜淫妄。就像是一個人坐船,他本來是要靠這個船運載很多人到岸邊的,結果這條船破了洞。換句話說,連他自己都不能到岸邊,他怎麼能夠運載其他人到岸邊呢?這條船破了洞,毀戒無能辦自力,豈有勢力而利他。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一個菩薩行者,忽略了持戒,這個是不合道理的。

  「當見猛利大怖畏,可斷雖小亦應斷。」

  這裏講到持戒的態度,我們對于犯戒所生的痛苦的果報,要生起一種猛利大怖畏。這樣子一種心態,可斷雖小亦應斷。雖然它是一個很微小的過失,我們都應該斷除。當然聖人持戒跟凡夫不同,聖人的心,他的戒防非止惡的本身,有加上道共戒。有無漏的我空法空的道力加被,他任運能夠防非止惡。凡夫的心,他是跟無明相應,跟自我的煩惱相應,所以他持戒就比較困難,他必須跟內心的煩惱去對抗。這個地方怎麼辦呢?當見猛利大怖畏。凡夫的持戒,必須透過因果的思惟,才能夠持戒。爲什麼你不犯戒呢?因爲我害怕未來的果報,這種害怕因果的道理。就是說在菩薩戒當中,佛陀有一個觀想的方式,來幫助我們觀想。「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水滴雖然是如此的微小,但是他,漸盈大器,慢慢的累積,就變成一個水池。我們對于身口意這個殺盜淫妄的行爲,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並不是很大的過失。假設我們不去對治,這個過失會擴大。就像水滴,今天滴,明天滴,滴久了就有很多的水。我們身口意出現的過失亦複如是。我們不去消滅它,它是不會停下來。就像水龍頭開了以後,它不會自己關起來的。這種長時間累積的罪業,以後就會變成一個重大的罪業。這個地方,大德提醒我們,我們乃至一對于微小的過失,都要生起猛利大怖畏。因爲微小的過失,會慢慢累積成大的過失。這是持戒應有的態度。

  這兩段是講到毀戒的一個過患。以下講到持戒的功德。

  「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攝所須諸資具,無怖世人悉敬禮,無功未集得自在。」

  這個是贊歎持戒的功德。說一個持戒的人,未曾出言未力集。持戒莊嚴的人,他即使沒有講任何的話,他也沒有出言講話。他也沒有努力的去積集種種福慧的資糧,但是他就能去攝取他所需的一些生活的資具。無怖世人悉敬禮。他沒有用種種的權勢,使令衆生怖畏,來對他産生禮敬,但是世人很自然的就對他産生禮敬,他並沒有用權勢。無功未集得自在。他沒有積集任何的功德,就可以在一切的資糧上,一切的資具上,得自在。持戒的人,他的果報體,特別的尊貴。

  佛在世的時候,在憍薩羅國,有一位商人,帶著很多的商人團體,到大海中去取寶。經過幾年以後,果然取得很多的寶回來。他就把幾個寶當中,最珍貴的寶,供養給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很高興,就賞他很多的黃金。波斯匿王這一天拿到寶以後,很歡喜,就把他所有的夫人,他有六萬個夫人,都召集到殿上來,他要一一的賞賜給他的夫人。但是在招集夫人的時候,第一夫人,茉利夫人沒來。波斯匿王很不高興,國王招集夫人,爲什麼不來呢?侍者就回答,茉利夫人今天持八關齋戒,她不想穿華貴的衣服,所以不想來參加聚會。國王說:不行,今天一定要到。再去請。茉利夫人今天持八關齋戒,穿的很樸素,就到殿上。雖然穿的很樸素,持戒的功德,看上去身相光明,威德具足。本來波斯匿王是要處罰他的,但是看到這個光明以後,就生起了恭敬心。就問茉利夫人說:夫人,你是修什麼道術呢?她說:我沒有修什麼道術。沒有修什麼道術,爲什麼你看起來身相光明,威德具足呢?今天是十五號,我奉持佛陀的八關齋戒。波斯匿王很歡喜,就把寶物當中最好的寶物,要供養茉利夫人。茉莉夫人說:我今天持八關齋戒,不能碰觸寶物。怎麼辦呢?我們可以把這個寶物供養佛陀。波斯匿王也同意。帶著茉利夫人,拿著寶物去供養佛陀。供養完以後,波斯匿王就請教一個問題。說:茉利夫人今天持八關齋戒,她今天持戒的情況跟往日的相貌就不同,爲什麼呢?持八關齋戒有多大的功德?使令她的身相,這麼的光明,這麼的威德。佛陀說:茉利夫人,持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的功德,我講給你聽。我們印度有十六個國家,把十六個國家的珍寶全部集合在一起,一天之內把所有的財物全部布施出去,這樣的功德,比不上末利夫人一天一夜持八關齋戒的功德。爲什麼持戒的功德會超過布施的功德呢?在律上提出兩個理由。第一個,持戒是由本其誓。本是根本。約著他最初的誓願。因爲普通的布施,它沒有一種強大的願力。因爲他這個時候生起要盡形壽斷惡修善度衆生的本願。所以他在持戒的時候,有願力的攝持,也就特別的有力量。第二個理由,遍赅生境。這個持戒的範圍普遍含赅衆生的境界。譬如他持不殺生。他不殺生是面對一切的有情,包括天上的小鳥,地上的螞蟻,施給他們無畏施。任何衆生看到持戒的人,他能不生恐懼。一般我們的布施,有特定的對象。所以說持戒,普遍含赅衆生的境界。境界廣,又有一個強大的願力,所以他的功德也就特別殊勝。

  所以持戒,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攝所須諸資具,無怖世人悉敬禮,無功未集得自在。是這個意思。

  「足履吉祥諸塵土,頂戴接受諸天人,稽首禮拜得持供,故具屍羅爲勝種。」

  一個持戒的人,他所走過的泥土,就堪稱爲吉祥土足履吉祥諸塵土。一個持戒的人,不要說他身上的衣服,乃至于他腳所踏過的土都是吉祥的,他的功德能夠散發到他所踩過的泥土。這個泥土有什麼好處?頂戴接受諸天人。天人把持戒莊嚴的比丘踏過的泥土,拿起來頂戴受持。怎麼個受持法呢?稽首禮拜得持供。一方面禮拜,一方面供養。故具屍羅爲勝種。所以說雖然他是個凡夫,但是因爲持戒的莊嚴,他堪稱爲勝種。他能夠作衆生殊勝的福田。因爲他表現出來的身口意,衆生去頂戴供養,就能夠生起很多的功德,所以他能夠作衆生的福田。這兩段是贊歎持戒的功德。第一段是偏重在自利的功德。第二段是偏重在利他。他們能夠作衆生的福田。

  如是智者善自思惟持犯得失,謂持戒者自利利他,毀戒者自他俱損,則持戒之心任運而生。

  我們在持戒之前,應該要先思惟持戒的功德,以及毀戒的過失。對于持犯的情況生起堅定的勝解。這是在持戒的一個方便。過去也講過龍樹菩薩說德瓶的故事。德瓶能夠變現很多很多的安樂資具,表示我們在受戒的時候,面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生起「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這時我們內心當中,生起叁個誓願,就是成就一個德瓶。但是當我們毀戒的時候,就是把這樣的一個誓願給破壞了,也就是把德瓶給破壞了,一切的功德就失掉了。龍樹菩薩說:「持戒之人所求如願;破戒之人一切皆失。」持戒之人所求如願,他祈求五乘的功德,都能夠滿願的。反過來破戒之人,他以前的功德,都會因爲他破戒而失壞,一切皆失。這是我…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