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二

  

佛法修學概要(二十二)

  

淨界法師主講

  辛五、禅定度

  這一科是說明六度裏面的第五度,禅定。

  一、禅定自性-《廣論》雲:「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

  禅定就是我們的內心,安住在我們所攀緣的境界,使令我們內心當中心不散亂。一般凡夫的心情,我們的內心會廣泛的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裏面活動。這種活動的情況,就像一只猴子在樹枝上跳來跳去,牠不習慣在一個同樣的樹枝裏面安住的。牠會放棄前一個樹枝,再去攀緣另外一個樹枝。我們內心的活動也是這樣,我們內心當中不習慣在同一個所緣境安住。所以禅定的修學,他是先鎖定一個所緣境,然後強迫我們這一念心,在一個專一的所緣境裏面安住。專一的安住,這個地方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說,善心一境性。專一的安住,它的關鍵點就是要善心,它必須跟無貪、無瞋、無癡的善心相應。假定我們今天造一個惡法,心中是跟貪煩惱、瞋煩惱相應,雖然是很專一的在所緣境中安住,這樣子是不能構成禅定度的。善心一境性在《瑜伽師地論》,它內心有叁種相貌,第一個是他特別的明了,有一個明了的相貌。禅定的人,他的明了性特別強,在觀察所緣境的時候,特別清楚。乃至于他能夠看到牆壁的毛細孔。他的明了性,他跟牆壁接觸的時候,他能分別出牆壁毛細孔的大小。第二個就是他有一個寂靜的相貌。他內心當中特別寂靜,沒有一種擾動的相貌。第叁個是樂。甯靜樂,身心有一個殊勝的輕安樂。但這個地方的樂跟一般的五欲樂不同,他雖然有殊勝的輕安樂,但是他還是寂靜。內心還是寂靜住。還是明了寂靜,寂靜明了。禅定的內心有叁種相貌,明靜樂

  二、趣入修習禅定的方便

  一、加行-《解深密經》雲:「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

  引用《解深密經》來贊歎禅定的功德。在經典上佛陀告訴慈氏。「慈氏」指的是彌勒菩薩。佛陀對彌勒菩薩說,若諸聲聞,就是小乘的羅漢。若諸菩薩,大乘的菩薩,乃至于佛陀。這些叁乘的聖人,他能夠顯現世間及出世間的一切善法。這個聖人的心,他所表現出來的作用跟凡夫的心不同。凡夫的心創造就是煩惱跟罪業。聖人的心,他能夠創造世間跟出世間的功德。「世間」指的是有爲法,有一些造作的。譬如說叁眛、神通。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有造作的一些相貌,這就是世間的功德。出世間的功德是叁乘的聖人,他心中所安住的涅槃寂靜樂,這是一個無相的境界,他自受用的境界。這個地方指出,聖人的內心爲什麼會創造世間有爲的功德與無爲的功德呢?這些功德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完全是因爲止觀的修學所成就的。

  謂前施、戒、忍等乃至大小乘一切功德,皆須由修習止觀力故,而得增長乃至成辦,是故菩薩于中,須數數修習。

  在六度當中,布施、持戒、忍辱,這個善法它不要求你在一個非常專注的情況下去修學。換句話說,布施、持戒、忍辱,他的心中是散亂的。但是到禅定度的時候,他的善法跟前面不同。布施、持戒、忍辱,他的內心是一種心外求法,對內心的安定,他不要求。這個禅定啊它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自我要求。得了禅定以後,有什麼好處呢?它能夠增長,能夠承辦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的功德,使令前面的功德增長廣大。我們講功德或者罪過。以佛法的意思,這個罪過跟功德都是從內心發動的。佛法的意思是說,身業跟口業只是一個工具,身體本身不能造罪業,嘴巴也不能造罪業。能夠造罪業,能夠創造功德的是一念心,所以心力強,造善造惡的力量就大。高僧傳講一個高僧的故事,隋文帝時有一個法進法師。法進法師的寺廟裏有一棵樹,樹下有一塊石頭,他經常在那邊打坐。因爲長時間的專注,他得到了禅定。他是修水觀,在禅定當中觀察水,他的身體就消失掉,在石頭上變成一灘水。他出定以後,又恢複身體出來。他一入定,就變成一灘水。有一天他從禅定出來以後,覺得心口很痛。他覺得很奇怪,這段時間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怎麼會痛呢?他想,可能打坐的時候,發生了一些問題。他就去找一位牧牛的小孩子,他說你今天早上經過的時候,有沒有發生什麼事?小孩子說,我今天經過這個地方,我看到石頭上有一灘很清澈的水,我覺得很好玩,就拿一顆石頭丟到水裏面去。噢!這樣子啊!他說:小朋友,能不能麻煩你,明天再到那個地方,把那個石頭拿出來。小朋友說:好。第二天到那個地方去,石頭上還是有一灘清澈的水,就把石頭拿出來。拿出來以後,法進法師的身體就好了。有一天隋文帝的一個王爺的妃子生病,病的非常厲害,心口就是痛。找了很多的醫生,也找了道教去做法,都沒有效果。有人就說,你這個要去找法進法師,山上修禅定的法進法師,他可能有辦法。王爺就派了使者,帶了很多的財物,要請法進法師下山。法進法師不下山,王爺就生氣了,就派了一個大將軍,帶著更多的金銀財寶上去。你去,要嘛把法師請下來,要嘛把法師的頭砍掉,拿頭來見我。大將軍就殺氣騰騰,帶著幾個侍衛,帶著金銀財寶去見法進法師。他們到寺廟,到法進法師的寮房以後,法進法師在他的椅子上打坐。將軍都是久經戰場,殺人無數,都是有殺氣。看到法進法師以後,整個人全身冒冷汗,連話都講不出來。看到法進法師禅定的威德力,就退出來了。跟王爺說:沒辦法,我們看到他就兩只手發抖,刀子都沒辦法拿出來。沒辦法,王爺知道這件事情是不能強迫的,就親自帶著禮品上去。法進法師看他有誠意了。王爺說:請法師慈悲,我這個妃子心口痛,請您慈悲救救她。法進法師說:你的妃子身體痛,你就知道痛,你吃別人的肉,你就不覺得痛。原來這個妃子喜歡吃鼈的肉,法進法師說:我要救你可以,但是有個條件,從今以後不能吃衆生肉,我才答應救你。王爺就答應了。法進法師說,你先回去,我馬上就到。王爺騎著馬過來的,一下子到的時候,法進法師就到了。到王妃的房間去的時候,王妃已經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了。法進法師拿了一個杯子,裏面放水,他就繞著這個杯子叁匝,嘴巴念念有詞,好,你讓她喝下去。喝下去病就好了。王爺很高興,送法進法師很多財物,法進法師全部供養寺廟。高僧傳裏面有這麼一個記載,意思是說,我們心中也能夠操作大悲咒,我們也能夠在心中把大悲咒操作一遍。有禅定的人,他也可以在心中把大悲咒操作一遍,這兩個功德差太多了。就是有禅定的人,他的心有強大的堪忍性,在《唯識學》上說,堪忍性。講一個譬喻,一只馬他的堪忍性超過一只狗,他的負載的力量。一只牛的堪忍性又超過一只馬。這個地方指的堪忍性不是指生理,是指內心的堪忍性。有禅定的人,他在修布施、持戒、忍辱,在修一切善法的時候,他能夠使令這個善法的功德加強。你同樣在放一堂蒙山,當然放蒙山,能放的是一念心,所放的是蒙山的法。打妄想,散散亂亂在放蒙山,跟很專注在放蒙山,那是不同。你拜八十八佛也是一樣,早晚課都是這樣子。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乃至于一切大小乘的功德,都是由于止觀的力量緣故,而得增長乃至成辦,所以菩薩對于禅定,應該要數數的修習。因爲他能夠加強你的心力,使令你造作善法更有力量。這個是講到禅定的一個功德。

  二、正修。

  這是講到修禅定的叁個方法。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提出叁個方法。

  (一)、心于何等所緣安住。

  修習禅定,第一個要選擇一個所緣的境界。所緣的境界,智者大師提出叁個所緣境。第一個所緣境是衆生法界。你的色受想行識五蘊身心。一般南傳教法修的禅觀,他的所緣境就是扣著你的身心世界,多數是扣著色法,就是出息、入息。以息當所緣境。第二個是佛法。你的所緣境是佛的法界。你觀想佛的相好,觀想佛的名號,觀想佛的功德。一般淨土宗跟密宗,強調他力法門,強調本尊相應。以佛的法界爲所緣境。第叁個是心法。衆生法、佛法、心法。心法,天臺、唯識,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所緣境。觀照現前一念心性,觀心,以心爲所緣境,以心觀心。心于何等所緣安住。我們在修禅定,你要先選一個你所緣的境界。所緣的境界有佛法界、衆生法界、心法叁個。

  (二)、心于所緣如何安住

  選擇所緣境以後,我們下一個要作的就是正念。就是專注力。你要強迫你這一念心,要去專注你的所緣境。

  (叁)、住所緣後應如何修

  這是正知的一個相續力。禅定的修學,主要是兩個。當你選完所緣境以後,就是正念、正知,兩個。「念」是銘記不忘。你的心中對于你的所緣境,一直的記住,不要去忘失。正知就是一個覺察審知的功夫,經常要注意,你的心是不是還安住在所緣境。因爲你在安住的時候,是不是被昏沈跟掉舉所破壞,就是正知。印光大師提到,我們修念佛叁眛。他主要的修行方法,就是根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一個專注力。一句彌陀念誦聽,就是你在佛號的所緣境當中,怎麼修專注呢?這句佛號,念從心起,從你這一念皈依的心升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經過這樣的念誦聽以後,你就是安住在佛號。但是安住的情況要把它相續,就是十句成片叁叁…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