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治我們的悭吝、犯戒、心憤、懈怠、散亂、見趣所治。「見趣所治」就是邪見。六度各有它所對治的內心的煩惱。就是它破惡的功德。第二個、于此正修行時,能爲無上證等菩提真實資糧。能夠成佛你這個成佛的資糧。第叁、于此正修行時,于現法中,能自攝受饒益一切有情。你在修六度的時候,能夠廣泛的跟一切衆生結緣,廣結善緣。四者,于此正修行時,于未來世,能得廣大無盡可愛諸果異熟。在你還沒有成佛之前,六度能夠使令你成就廣大的福報。菩薩入加行位以後,雖然他在人間得果報,但是他得果報,不是大富長者,就是國王,乃至于天王,福報大。爲什麼福報大呢?就是六度所成就。
丙叁、一佛乘
修行篇第叁,分丙一、總標五乘要義。丙二、別明五乘解脫法門。丙叁、總歸一佛乘。前面的別明五乘解脫法門,是把法門開出來。一佛乘是把五乘的法門作一個融通。
如來應世,化導衆生,爲應衆生差別之根機,而開示五乘之解脫法門,此中有通有別。
這五乘法門,有通跟別的差別。言別者,謂五乘法門各有其差別的教、理、行、果;言通者,謂五乘法門,一一皆是趣入佛道之方便。此即《法華經》所謂「爲實施權」、「開權顯實」之理。五乘法門,就別來說,它有它所依止的教、理、行、果。譬如說,人天的法門,你在操作五戒十善。你爲什麼要修五戒十善?所依止的道理就是業果,因爲善業成就可樂果報,惡業成就不可樂果報。我們想離苦得樂,所以持五戒十善。這個道理來支持你修五戒十善。你在操作四谛十二因緣,所依止的道理就是我空、法空的道理。你在修六波羅密所依止的道理就是真如理。五乘有各依止的教理行果。這是講它的差別相。融通相就是講,五乘法門,都是趣入佛道之方便。就是所謂的「爲實施權」「開權顯實」。其中要義,略述如下:
先看(一)爲實施權
「實」就是真實究竟的功德。這個地方指的是成就佛道。「權」就是善巧方便。五乘的法門就是權。
《法華經》雲:「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衆生,令入于佛道。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知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一開始在《法華經》,佛陀引用過去佛的教化衆生的方式。說過去無量無邊滅度的佛,他的數量有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這些佛陀也是來到人世間的方式,以種種的因緣、譬喻,乃至于無數方便力。「方便」主要是講言說,演說諸法相;這些世尊主要的目的,是演說一佛乘法,使令一切衆生成佛。這是講真實。佛陀出世,真實的目的要使一切有情成佛。佛陀要使一切衆生成佛,爲什麼講五乘,講一佛乘就好了。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知所欲。佛陀的心情,是很想直接講出成佛的法門,但是這當中必須考慮衆生的根基。衆生的內心當中,他有他身心很堅固,很難改變的各式各樣的希望。有些人的心情,他不想成佛。他學習佛法的目的,只想要下輩子得到快樂的果報就好。有些人學習佛法,只想要成就偏空的涅槃,所以佛陀不得已,只好以異方便,差別的方便,來助顯第一義。所以說佛陀在一佛乘當中,開出五乘的法門。從人天乘當中,來加被內心當中希望成就人天可樂果報的衆生。從聲聞緣覺乘當中,來加被,有些人只是希望解脫生死,他也不想成佛。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正報莊嚴、依報莊嚴,內心當中不生好樂。他的心情只想安安靜靜的在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樣的寂靜裏面安住就好。這樣子佛陀就爲他說聲聞緣覺法來加被他。有些人他能夠承擔佛道,佛陀就大乘根性,爲他講六波羅密的法門。佛陀的施設是約衆生的根器施設的,但是佛陀內心的心情,是要使令一切衆生成佛。
(二)開權顯實
《法華經》先爲實施權以後,就講開權顯實,把權教的差別,彙歸到一佛乘的真實。《法華經》雲:「舍利弗,我今亦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佛陀開權顯實的時候說,舍利弗,我今亦如是。「我」是釋迦牟尼佛。我深深的知道衆生有種種欲,心中有各式各樣的欲望,有各式各樣的執著,一時很難改變,所以我只好隨順他的習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五乘的法。舍利弗,你應該知道,我說五乘,真實的目的是要他們成佛。換句話說,佛陀的出世並不是要你生天,也不是要你成就阿羅漢果的。佛陀的心情只有一個,使令一切有情成佛。所以佛陀他自己說,假設今天我要使令一切有情,有一個念頭要使令你成就偏空涅槃,有一個心情要你成就人天果報,佛陀就墮入悭貪。爲什麼?你自己成佛,你只讓別人成就人天果報、二乘的偏空涅槃。所以說,佛陀不會這樣做的。所以佛陀施設的方便,主要是成佛的。
又雲:「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無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
不管你是小乘的聲聞、大乘的菩薩,只要你聽到我所說的法,乃至于一偈。「一偈」是一個完整義理的最小單位。都能夠成佛無疑。爲什麼呢?因爲在十方佛土,所教化的法門當中,唯獨只有成佛的法門,就是一乘法門。沒有所謂的二乘、叁乘的差別。沒有,爲什麼有呢?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在《法華經》佛陀講一個譬喻,有一個很貧窮的村莊,大家非常的饑餓,都沒有飯吃。有一個慈悲的商主,就跟大家說,大家在這個地方快餓死了。我知道有一個寶所,裏面有無量無邊的珍寶,有無量無邊的資具,能夠讓大家得到大安樂,我們應該到那個地方去。他們同意了,反正我們在這個地方流轉,也是痛苦。好!跟著大商主走。這個地方本來是五百由旬可以到的,到了叁百由旬的時候,路途非常遙遠,很多人都很疲憊,就想:走了叁百由旬也沒有看到寶所的影子,幹脆回去算了,那麼累幹什麼呢?很多人就想退轉。看到佛道久遠,叁大阿僧祇劫。不要回去,到山谷,就用神通力,變化一個化城。到這個地方休息一下,到裏面吹吹冷氣,吃吃飯,休息一下。這個地方可以暫時的休息,大家很高興,不想再回去,到化城去休息一下。佛陀在爲他們說大乘法,使令他們回小向大,從空出假,從化城出來,繼續往寶所走。佛陀的意思是說,人天的法跟二乘的法都是不圓滿,只有一佛乘才是最圓滿的。有一些小乘的學者,他認爲小乘法是佛陀的本意,大乘法是後來才引生出來,就是大乘法是由小乘法開展出來。《法華經》不是這個意思,剛好相反。《法華經》的意思是說,大乘佛法是佛陀的本懷,佛陀說小乘法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講出來。以一佛乘分別說叁。因爲你根機不夠,從大乘法中開展出小乘法,不是說,從小乘法引生大乘法,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唯有一乘法,只有大乘法,怎麼會有小乘呢?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佛陀對于一類不能接受大乘法的,爲他說四谛十二因緣。以這樣一個假名、假相、假用,來引導他們暫時解脫生死,到涅槃的境界。開權顯實以後,就把五乘,其實是佛陀爲了佛道而施設的,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是趨向于一佛乘。所以他的教理行果,人就是果法,是統一起來的,完全是成佛的資糧。到最後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把五乘的差別打破。
(叁)權實不二
總上應知,大聖立教,爲應衆生差別之根機,宣說五乘解脫法門,其究竟目的,皆是假借種種善巧方便,以開顯衆生本具,生佛同體之「自性清淨心」,使令衆生得于現前一念無明妄想中「破迷開悟」,進而依此五乘法門得逐漸舍去「妄想執著」,恢複吾人「本來面目」,成就諸佛無量無邊之功德莊嚴!
修學佛道,主要的目的是先明白「自性清淨心」這個佛性的道理。開始「破迷開悟」,建立正見。緣這個正見,開始修行五乘法門,最後成就佛的無量的功德。這個地方主要有一個思想,我們今天安立一佛乘有一個思想。
一佛乘的意思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心萬行、萬行一心。換句話說,但能發菩提心,具足正見,隨修一法,皆是成佛資糧。
「稱」是隨順。「性」是真如佛性。只要我們內心當中明白我們有佛性,依止我們的清淨心,來修行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緣、六度。隨修一法,全修在性。都是在開顯真如佛性。換句話說我們前面所強調的是每一個車乘都有他所到達的目的地。譬如說,你修五戒十善,車子能夠運載你的心到達人的果報,保證你下輩子再做人。你修十善法,十善法這個乘,能夠運載你的心生天。每一個法有它相對的果報,這是不能混亂的。但是到一佛乘的時候,就把法門的差別把他融通,關鍵不在這個法,關鍵是在能夠操作這個法的心。你能夠通達實相的道理,發起菩提心,具足正見,你雖然是修五戒十善,但是這個法也是成佛的資糧。他不是讓你得人天果報的。這個地方是把前面五乘的差別把它統一起來。所以說《法華經》講出一個偈頌:「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聲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說乃至于你用極端的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以這樣散亂的心,去操作非常微小的善法。這個善法多小呢?你只是稱念一聲南無佛,連禮拜都沒沒有禮拜。沒有什麼供養,就是稱一聲南無佛。都是種下一個成佛的資糧。所以說《法華經》講一佛乘,佛陀在教化衆生,他是一條線的。所謂一條線的意思就是說你在佛法當中持五戒十善,你生天。一貫道根據他們一貫道傳承的教法,他吃素修善放生,也生天。但是這兩個會不一樣,以暫時的因緣來說,他們兩個都會生天,是的。但是佛弟子受了佛陀的傳承,他這一套系統他會有力量使你不斷的前進。外道修習善法生天以後,他天的果報受完以後,他過去所操作那個法的力量就完全消失了。「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無疑。」就是說佛陀爲實施權,佛陀雖然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但是佛陀也把佛道的功德力放在這個法門當中。你暫時生天,但是他一佛乘的力量都還在。生完天以後,你會繼續的遇到佛陀,佛陀會繼續的爲你開示,你還會不斷的增上。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佛法在施設五乘的時候,他是一貫性的。不像外道生天完以後下來什麼都沒有了,它沒有一貫的力量。什麼叫爲實施權?這個人有病,病的很厲害。但是這個藥實在是很苦,你又不想吃。你只是想要吃一點甜點,把肚子填飽,你對于這個病無所謂。醫生很厲害,你不想吃藥可以,把苦藥外面包一層巧克力。你以爲是巧克力,當它是甜的,把肚子吃飽,但是你也把藥吃下去了。你在不知不覺當中,把成佛的因種,種下去了。佛陀高招的地方就在這個地方。佛陀在施設教法的時候,他是爲了成佛而施設的。它讓你生天,那是暫時的,成佛的力道都還在的。「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聲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因爲你只要接受佛法,每一個佛法的力量都是成佛的力量。這樣子我們就知道原來前面的五乘,其實統一起來皆是成佛的資糧。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