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二▪P3

  ..续本文上一页非能证菩提,六度无般若,空城有漏因。没有般若波罗密的引导,善法不能使令你趋向无是菩提,不可以。这是讲到智慧的重要性。

  二、正修

  有关智慧的修学,宗喀巴大师提出正反两面。第一个是障碍我们智慧的。第二个是随顺智慧的。

  「愚痴之因,谓近恶友;懈怠懒惰极重睡眠;不乐观择;不解方广;未知谓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见;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乐亲近诸有智者。」

  愚痴在佛法说是无明。一个人在黑暗当中,他不能抉择什么事该作?什么事不该作?他不能够去观察生命的真相。他内心当中有愚痴出现,主要的宗喀巴大师提出七个原因。第一个、谓近恶友。经常亲近邪知邪见的人。我们这念心是受熏,真如受熏。你经常接受什么思想的熏习,你内心就会接受什么思想的影响。你经常亲近邪知邪见的人,你就容易有颠倒的邪见出现。菩萨戒要求受戒的菩萨,不能跟二乘人同一桌吃饭,连吃饭都不行,非常严格。因为你用大乘法熏他,他用小乘法熏你。他的法是思议境,大乘法是不思议境,他就会动摇你大乘的善根。所以说亲近恶知识,是非常厉害的。《华严经》上说,亲近恶知识的过失,比亲近狮子来厉害。因为狮子他只能伤害你一期的生命,你亲近恶知识,他告诉你邪知邪见的观念,那个观念永远留在你的心中,生生世世障碍你。狮子、老虎,牠只破坏你一期的生命而已,牠对你下辈子没有破坏的力量。但是你邪知邪见,一入耳根永为种。那个思想在你的心中,生生世世破坏你的善根,所以恶知识是非常厉害的。懈怠懒惰极重睡眠;有些人有极重的昏沉。他一打坐就打瞌睡,内心当中一片黑暗。虽然寂静住,但是昏沉。这种人也容易慢慢愚痴。就是刚开始昏沉的时候,你不对治,时间久了,你经常让自己昏沉的状态,以后你学习很多的道理,学了半天,记不下来。或者法师讲解很清楚,你听不懂。别人都听懂,你还是听不懂。对于业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你很难明白。所以昏沉久了以后,会让你愚痴。宗大师说,一个人很容易昏沉,下辈子很容易到畜生道去。畜生道的特性就是痴,虽然你布施修了善业,但是你到畜生道得果报,有的畜生福报很大,他就是痴,痴心所重。这个地方要注意。不乐观择。不喜欢修观,不喜欢去如理思惟佛法的道理。他打坐只是让自己心静下来,只是让自己明心而住,经常落入一种无想的状态,时间久了,你也会变成愚痴、暗钝。就是对道理很难明白,第六意识经常不活动,时间久了,它就钝。不解方广。不明白大乘经典的义理,这也是愚痴的原因。不想学习。未知谓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见。起增上慢,大部分都是有禅定的人,外道有了禅定以后,他的慢心特别的重,因为他没有修我空观,我执就特别的大。因为他的禅定力量太大,他说扶尺是黄金,就变成黄金。他的心力很强,心力很强,他也不明白什么道理,他能够有神通,有禅定就有神通。他入定以后,观察牛生天,狗生天,他出来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原来牛能够生天。他对弟子说:我们想要生天,怎么办呢?向牛学习、向狗学习。因为他有禅定,大家对他有信心,就持牛戒,持狗戒,因为他没有佛法业果的正见。就是这个问题,上品邪见。「上品」就是说,他那个邪见很难改变。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是无量劫来积功累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光明、无量相好的境界。外道看到佛陀,他不当一回事。佛陀跟他说法,他不相信。他的邪见,乃至于大威德的佛陀都没办法度化他。这是上品邪见。或生怯弱,念我不能。这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老是觉得我这个人根性愚钝,我不是修习智慧的根性。你老是觉得你不行,你果然不行,就是没有信心。不乐亲近诸有智者。内心当中憍慢,不喜欢去亲近善知识。这是愚痴生起的七个原因。

  再看我们生起智慧的原因。

  「谓应亲近智者,随自力能而求多闻,若不尔者,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则不知修何法故。若有多闻,由思所闻法义,能生思慧,从此能生广大修慧。」

  得到智慧的原因,第一个要亲近善知识,因为法在人弘。法本身不能够自我宣扬,必须有善知识的那一念心来弘传。亲近善知识以后,随自力能而求多闻。经常的听闻善知识的开示。假设不是这样,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智慧有三个,一个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闻慧是对于文字的道理一些粗浅的认识。譬如说,我们相信因果的道理,相信空性的道理。但是你没有长时间的思惟,这个道理在你的心中,就是不深刻,很浅。你经过长时间深入的思惟以后,法义就深入你的心中,你对道理的抉择很深刻。所以在《唯识学》说,一个人他通达业果以后,他也可能会造恶业。但是他业果的智慧生起,他造恶业跟一般人造恶业不同,他造恶业,马上会生惭愧心,因为他马上警觉到,他所创造的恶业,会使令他引生不可乐果报,他马上有这样的警觉性。虽然他的习气重,一时控制不住,但是他的惭愧心一活动,就能够折损他造业的力量。一般我们造恶业,我们无所谓。为什么?因为正见不现前。我们一般造恶业,没有生起惭愧心,这是我们有点断灭见。我们不认为这个恶业,对我们生命会有什么影响。当时至少在当时之下,可能事后会后悔,再起烦恼的时候,再起罪业的时候,假设惭愧心没有生起,那表示你对业果的思想不够深刻,还是有点偷心。思慧就是一个胜解,对于法义很深刻很深刻的理解。思慧能够调伏烦恼,闻慧是不能够调伏烦恼。若有多闻,由思所或法义,能生思慧,从此能生广大修慧。修慧就更厉害,修慧就是有禅定。禅定当中思惟法义,就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

  是故菩萨当依智者,于大乘经论勤求多闻,以诸教理,善为成立闻思之慧。

  成就智能就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这是成就智慧的原因。

  三、修习般若差别内容-一、通达胜义慧。二、通达世俗慧。三、通达饶义有情慧。

  智慧的内涵,第一个是胜义慧。通达我空法空的义理,观察真谛理,观察无相的真如理。第二个通达世俗慧。观察诸法的差别,因缘果报的差别相。第三个通达饶义有情慧。这个地方是指度化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有些人度化众生,他容易善巧。这也是一种智慧。

  他的功德断惑证理,教化众生。自受用的话,能够断惑证理,利他,有智慧他就能够教化众生。破恶能够度愚痴。对治心中的无明愚痴。这个智慧啊是佛法唯一不共外道的地方。外道的法也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是外道的传承当中,没有佛法业果的道理,没有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他们没有这样智慧的传承。没有这种传承有什么缺点呢?有两个差别。外道在修习善法的时候,他容易退转。譬如说,他修布施或放生。他在修善法的时候,假设他出现很多的逆境,他就容易退转。因为我修那么多善业,也不能出现可乐果报,原来人世间,生命是没有轨则的。不是说善业成就可乐果报,恶业成就不可乐果报,原来生命是一个完全没有轨则的,快乐痛苦是一种自然而有的,看谁的运气好。他就容易生起邪见,就使令他退转。佛弟子有因果的道理在支持他,他虽然很努力的布施、持戒、修忏,即使有逆境现前,他知道这是三世因果。我过去的罪业,我今生因为修善的关系,重报轻受。本来我这个罪业要到地狱去的,善业的力量把恶业逼出来,重报轻受。他心中有这个道理在支持他,能够使令他遇到逆境的时候,继续修善下去。这个就是智慧的力量,正见的力量。这第一个他不容易退转。其次,外道修习善法,不能够成就解脱,因为他修习善法,只是他们教法的教授。为什么修习善法,他没有这样一种理论的传承。在佛弟子当中,所有的修行,都是以智慧来引导,所以他的力量能够集中,能够成就解脱分。《金刚经》提到一个观念,我们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比不上我们受持《金刚经》四句偈,为什么?天亲菩萨作了解释。天亲菩萨在《金刚般若经论》上说:布施的善法,不能有般若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不能够成就解脱分,没有解脱的力量。你读《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内心当中在操作这个法义,那个法义能够引生你解脱的力量。智慧,第一个有解脱的力量。第二个他使令你不退转。有这两种功德。

  问:以上「六度法门」其相互关系云何?

  讲完六度,在《成唯识论》作一个问,它的关系怎么样呢?

  答:如《成唯识论》云:「前前引生后后,后后持净前前。」

  六度,前面是后面的基础,布施是持戒的基础。持戒是忍辱的基础。一定要有布施作基础,才能够生起持戒,有持戒而生忍辱,乃至于禅定、智慧。前前是后后的基础。后后持净前前。就是后面能够使令前面的功德更加清净圆满。所以说你持戒以后,它能够帮助你前面布施的功德更加的清净、更加的圆满。乃至于你生起智慧,能够使令你禅定的功德更加清净圆满。后后持净前前。相互关系是这样子的。

  庚三、结叹六度功德

  《解深密经》云:「一切波罗密多,各有四种最胜威德:一者,于此波罗多正修行食,能舍悭吝、犯戒、心愤、懈怠、散乱、见趣所治。二者,于此正修行时,能为无上证等菩提真实资粮。三者,于此正修行时,于现法中,能自摄受饶益一切有情。四者,于此正修行时,于未来世,能得广大无尽可爱诸果异熟。」

  在《解深密经》讲出六波罗密有四种功德,第一个它能…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