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四。有一个韵调,有一个韵调在心中运转,昏沉掉举不容易插进来。相续力量要发动,主要是对治昏沉跟掉举。「掉举」是说我们内心当中,在安住所缘境的时候,你的心已经开始散动。虽然念佛,可也打妄想,打妄想也就念佛。他的心已经不是心一境性,心同时跨越两三个境界,在两三个境界活动。他的心就是散动,掉举。「昏沉」的意思,就是心中不明了。前面的掉举是明了,但是不寂静。昏沉是寂静,有些微细的昏沉,你发现不出来,因为它很寂静,它不是扰动相,昏沉是一个寂静相。但是它没有明了性,明了性失掉。所以说我们在禅定的时候,这个正知,是你要正确的知道,你这一念心是堕入昏沉,或是堕入掉举,要经常保持一个觉醒的功夫。这是禅定的三个方法,选择所缘境,然后于所缘境专一安住,于所缘境相续安住

  (四)、修习禅定差别内容-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

  世间的禅定,主要特色就是有定无慧。就是它有禅定的力量,但是没有观照的智慧。说这个外道,他也知道内心经常扰扰动动,很容易起烦恼,很容易造罪业,所以他也希望让心寂静下来。他强迫自己的心在一个所缘境,出息、入息,或者在丹田的地方,强迫自己专一相续的安住,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是外道的禅定,没有我空的智慧。他认为他那一念明了寂静的心,就是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一个大我的境界现前。有我罪即生。所以说他那个寂静的心当中,无量劫的烦恼跟罪业的种子一个都没减少,原封不动。无量无边生死的烦恼,无量无边的罪业,完全没有消灭。就像一个石头把草压住,把石头搬开,里面的草一根也没死,春风吹又生。外道一直想不通,如何把生死的业力消灭,他没办法。他到了那个高深的禅定,有八万大劫的禅定,他内心能够寂静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但是他不能解脱,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十二因缘的力量。他不能让十二因缘的力量停下来,不可以!就是他没有我空的智慧。世间禅定,他在世间禅定当中,产生一个自我的执着。

  出世间的禅定。一般二乘的禅定。二乘的禅定,他超越外道的禅定。虽然在禅定当中,寂静明了。他能够观察寂静明了的心,是假借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寂静的心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不是有自性,它是因为我经常专注的因缘才出现的。是假借我长时间在所缘境,专一安住、相续安住的因缘而出现寂静。如果我不再专一安住的时候,这个寂静的心就会消失掉。这个时候他知道,所谓寂静也是因缘所生法。他修我空观,就能够达到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禅定中有我空的智慧,能够解脱生死。

  出世间上上禅。这是菩萨禅。菩萨禅法跟二乘的禅法不同,菩萨禅法可以在动中修,他依止的是现前一念心性。一般二乘的禅定,他的所缘境是一定要在静中修的。大部分在静中修。智者大师说:二乘的禅法偏重在次第止观。有次第的,先止后观,修观也要有次第,先空次假后中。菩萨的禅法,圆顿止观,他直接观照现前一念。一念不生,具足法界。这是一个不思议境界。菩萨禅法在修的时候,它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教理修习。它在操作上很简单,一念不生。但是什么叫一念不生?这四个字,你要花好几年的时间去明白道理。什么叫一念不生?什么叫做生?什么叫做无生?教义的学习要花很长的时间。次第止观不是,次第止观的道理很浅,你只要长时间有恒心的操作,生转熟,就能够成就。所以这个出世间上上禅,对教理要很长时间的修学。教观,用教来资助观,就很重要。

  它的功德,身心安定,引生智慧。这个禅定啊能够使令我们色身跟内心能够安乐,而这种安乐跟我们追求五欲的安乐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一念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触,也有安乐的感受出现。但是这个安乐的感受,它的相貌是躁动的、不安的。禅定生起的时候,内心也有安乐的感受,但是这个感受是寂静的,非常寂静的。它的乐的感受,不会破坏它的寂静,还是非常寂静住。很特别。虽然乐受,还是寂静住。虽然寂静住,可是充满了乐受。这个是禅定一个特别的地方。第二个引生智慧。禅定引生智慧是约着增上缘的角度来说的,不是约亲因缘。禅定本身不能生起智慧,如果你只是专注,就能生起智慧。那么外道他没有学习佛法,他应该也生起智慧?事实上不然。所以禅定不是生起智慧的亲因缘,但是禅定能够帮助你生起智慧。譬如说我们看经典。忏公师父,经常要求我们看经典之前先拜个佛,拜个一刻钟、二刻钟,然后静坐一刻钟,然后在看经典。你终于了解,跟你刚做完事,心很躁动,你看经典,你这一念心跟法义就是不相应,因为你躁动。经过你拜佛、打坐以后,你的心寂静下来,再看经典,容易相应。禅定它能够帮助你引生智慧,增上缘。智慧的生起是来自于闻思,在大乘经典的多闻跟思惟。

  它的破恶能够度散乱,对治我们散乱的烦恼。蕅益大师说,修学禅定的关键,就是滴水常流,则能穿石。他讲一个譬喻,下雨天,屋檐有小水滴。小水滴是如此的柔软,但是它常流。它长时间的流动,可以把地板上的强硬石头把它穿破。水滴能够穿破石头,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它专。第一个水滴,滴到第一个地方。第二个水滴还是滴到同一个地方。就是所缘境不会换来换去。第二个、它常。功夫相续。你今天也念佛,明天也念佛,后天也念佛,长时间的功夫不断。从蕅益大师给我们的譬喻,我们知道这个修行啊,什么东西只要一专心起来,力量就大。譬如今天你持大悲咒持了三遍,持往生咒持了三遍,你持了十几个咒都持三遍。你要对某一件事情,你想要破除障碍,或者你身体有障碍,或者别人身体有障碍,你要为他加持。你持十个咒,一个咒持三遍,倒不如你专持一个大悲咒三十遍来的好。当然法门是没有高下的,所有的咒功德都很大的。为什么他持的咒力量大,你持的咒力量就很薄弱呢?就是这个心。《瑜伽师地论》讲一个譬喻,说这个刀子很利,但是小孩子拿这个刀子就没力量,他不能砍断树。大人的心力强,刀子拿来,一刀就砍断。同样一把刀子,小孩子就不能把树砍断,大人把树砍断。表示我们在修学的时候,心持法,法持心。心在操作法门的时候,关键就在那个心。心力不可思议。不要去分别法门,大悲咒功德大,往生咒功德大,契机就是妙法,你持起来相应就好。但是你要多持几遍,你对于你所皈依的法要熟。长时间的滴水常流,今天滴在这个地方,明天滴在这个地方,后天也滴在这个地方,长时间这个石头就被你穿破。我们修行也是这样,置心一处。你今天持大悲咒,明天也持大悲咒,持三十年的大悲咒,你持大悲咒就有力量,就是置心一处,无事不办。禅定的特色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讲心一境性,他要求你内心当中,专注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当然念佛的道理也是这样,印光大师说:「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死尽偷心,老实念佛。」你不要老是念完佛觉得佛的功德不够用,又念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每一个菩萨的功德都是差不多,都是一样,关键就是你要专,专一在所缘境。这个力量就是大。这是我们修禅定要注意的地方。

  辛六、般若度

  一、般若自性-《广论》云:「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毘钵舍那,谓正观察。」

  前面奢摩他的特性是心一境性。毘钵舍那观的自性是正观察。我们只有修禅定,它能够对治我们心中的散乱。但是我们心中的颠倒是不能消灭的。「观」是对于我们身心世界的一种正确的观察,来破除我们心中的颠倒。

  二、趣入修习般若方便

  一、加行-《摄波罗密多论》云:「俱胝廋他无导盲,路且无知岂入城,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

  这个地方就是说明修习智慧的重要。「俱胝」就是亿,百千万亿的亿。「瘦他」是兆。「无导盲」有这么多无量无边的行门,但是没有智慧的引导,就像一个没有眼睛的人一样。虽然他的脚很有力量,他能够产生很大的活动力,但是他没有眼睛,没有眼睛有什么过失呢?路且无知岂入城。他不能够判断这个道路在那里?如何的趣入涅槃城。这道路不是讲身体的道路,是讲内心的道路。我们内心当中有两个道路,第一个杂染的道路,趋向于生死流转的。第二个道路是趋向于清净涅槃的道路。我们内心当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很多染净的相貌,我们如果不学习经论,我们不能够去抉择,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我们也不知道内心的状态是应该消灭,还是应该增长?不知道。不知道的时候就不能够趋向于涅槃的安乐。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前面的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假设没有智慧的引导,这样的善法就不能够使令我们趋向于无上菩提,这个善法只能够在人天得果报。「度」就是波罗密,到彼岸。度就是你在布施、持戒、忍辱的时候,一定要跟波罗密相应,才能够称为度,否则只能够是布施,不能够说是布施度。因为你这个布施的行为,不能够使令你到彼岸,只能够在人天得果报。所以无导…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