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二

  

佛法修学概要(二十二)

  

净界法师主讲

  辛五、禅定度

  这一科是说明六度里面的第五度,禅定。

  一、禅定自性-《广论》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

  禅定就是我们的内心,安住在我们所攀缘的境界,使令我们内心当中心不散乱。一般凡夫的心情,我们的内心会广泛的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里面活动。这种活动的情况,就像一只猴子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牠不习惯在一个同样的树枝里面安住的。牠会放弃前一个树枝,再去攀缘另外一个树枝。我们内心的活动也是这样,我们内心当中不习惯在同一个所缘境安住。所以禅定的修学,他是先锁定一个所缘境,然后强迫我们这一念心,在一个专一的所缘境里面安住。专一的安住,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重要的观念说,善心一境性。专一的安住,它的关键点就是要善心,它必须跟无贪、无瞋、无痴的善心相应。假定我们今天造一个恶法,心中是跟贪烦恼、瞋烦恼相应,虽然是很专一的在所缘境中安住,这样子是不能构成禅定度的。善心一境性在《瑜伽师地论》,它内心有三种相貌,第一个是他特别的明了,有一个明了的相貌。禅定的人,他的明了性特别强,在观察所缘境的时候,特别清楚。乃至于他能够看到墙壁的毛细孔。他的明了性,他跟墙壁接触的时候,他能分别出墙壁毛细孔的大小。第二个就是他有一个寂静的相貌。他内心当中特别寂静,没有一种扰动的相貌。第三个是乐。宁静乐,身心有一个殊胜的轻安乐。但这个地方的乐跟一般的五欲乐不同,他虽然有殊胜的轻安乐,但是他还是寂静。内心还是寂静住。还是明了寂静,寂静明了。禅定的内心有三种相貌,明静乐

  二、趣入修习禅定的方便

  一、加行-《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钵舍那所得之果。」

  引用《解深密经》来赞叹禅定的功德。在经典上佛陀告诉慈氏。「慈氏」指的是弥勒菩萨。佛陀对弥勒菩萨说,若诸声闻,就是小乘的罗汉。若诸菩萨,大乘的菩萨,乃至于佛陀。这些三乘的圣人,他能够显现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善法。这个圣人的心,他所表现出来的作用跟凡夫的心不同。凡夫的心创造就是烦恼跟罪业。圣人的心,他能够创造世间跟出世间的功德。「世间」指的是有为法,有一些造作的。譬如说三眛、神通。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有造作的一些相貌,这就是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是三乘的圣人,他心中所安住的涅槃寂静乐,这是一个无相的境界,他自受用的境界。这个地方指出,圣人的内心为什么会创造世间有为的功德与无为的功德呢?这些功德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钵舍那所得之果。完全是因为止观的修学所成就的。

  谓前施、戒、忍等乃至大小乘一切功德,皆须由修习止观力故,而得增长乃至成办,是故菩萨于中,须数数修习。

  在六度当中,布施、持戒、忍辱,这个善法它不要求你在一个非常专注的情况下去修学。换句话说,布施、持戒、忍辱,他的心中是散乱的。但是到禅定度的时候,他的善法跟前面不同。布施、持戒、忍辱,他的内心是一种心外求法,对内心的安定,他不要求。这个禅定啊它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自我要求。得了禅定以后,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增长,能够承办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的功德,使令前面的功德增长广大。我们讲功德或者罪过。以佛法的意思,这个罪过跟功德都是从内心发动的。佛法的意思是说,身业跟口业只是一个工具,身体本身不能造罪业,嘴巴也不能造罪业。能够造罪业,能够创造功德的是一念心,所以心力强,造善造恶的力量就大。高僧传讲一个高僧的故事,隋文帝时有一个法进法师。法进法师的寺庙里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块石头,他经常在那边打坐。因为长时间的专注,他得到了禅定。他是修水观,在禅定当中观察水,他的身体就消失掉,在石头上变成一滩水。他出定以后,又恢复身体出来。他一入定,就变成一滩水。有一天他从禅定出来以后,觉得心口很痛。他觉得很奇怪,这段时间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怎么会痛呢?他想,可能打坐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问题。他就去找一位牧牛的小孩子,他说你今天早上经过的时候,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小孩子说,我今天经过这个地方,我看到石头上有一滩很清澈的水,我觉得很好玩,就拿一颗石头丢到水里面去。噢!这样子啊!他说:小朋友,能不能麻烦你,明天再到那个地方,把那个石头拿出来。小朋友说:好。第二天到那个地方去,石头上还是有一滩清澈的水,就把石头拿出来。拿出来以后,法进法师的身体就好了。有一天隋文帝的一个王爷的妃子生病,病的非常厉害,心口就是痛。找了很多的医生,也找了道教去做法,都没有效果。有人就说,你这个要去找法进法师,山上修禅定的法进法师,他可能有办法。王爷就派了使者,带了很多的财物,要请法进法师下山。法进法师不下山,王爷就生气了,就派了一个大将军,带着更多的金银财宝上去。你去,要嘛把法师请下来,要嘛把法师的头砍掉,拿头来见我。大将军就杀气腾腾,带着几个侍卫,带着金银财宝去见法进法师。他们到寺庙,到法进法师的寮房以后,法进法师在他的椅子上打坐。将军都是久经战场,杀人无数,都是有杀气。看到法进法师以后,整个人全身冒冷汗,连话都讲不出来。看到法进法师禅定的威德力,就退出来了。跟王爷说:没办法,我们看到他就两只手发抖,刀子都没办法拿出来。没办法,王爷知道这件事情是不能强迫的,就亲自带着礼品上去。法进法师看他有诚意了。王爷说:请法师慈悲,我这个妃子心口痛,请您慈悲救救她。法进法师说:你的妃子身体痛,你就知道痛,你吃别人的肉,你就不觉得痛。原来这个妃子喜欢吃鳖的肉,法进法师说:我要救你可以,但是有个条件,从今以后不能吃众生肉,我才答应救你。王爷就答应了。法进法师说,你先回去,我马上就到。王爷骑着马过来的,一下子到的时候,法进法师就到了。到王妃的房间去的时候,王妃已经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了。法进法师拿了一个杯子,里面放水,他就绕着这个杯子三匝,嘴巴念念有词,好,你让她喝下去。喝下去病就好了。王爷很高兴,送法进法师很多财物,法进法师全部供养寺庙。高僧传里面有这么一个记载,意思是说,我们心中也能够操作大悲咒,我们也能够在心中把大悲咒操作一遍。有禅定的人,他也可以在心中把大悲咒操作一遍,这两个功德差太多了。就是有禅定的人,他的心有强大的堪忍性,在《唯识学》上说,堪忍性。讲一个譬喻,一只马他的堪忍性超过一只狗,他的负载的力量。一只牛的堪忍性又超过一只马。这个地方指的堪忍性不是指生理,是指内心的堪忍性。有禅定的人,他在修布施、持戒、忍辱,在修一切善法的时候,他能够使令这个善法的功德加强。你同样在放一堂蒙山,当然放蒙山,能放的是一念心,所放的是蒙山的法。打妄想,散散乱乱在放蒙山,跟很专注在放蒙山,那是不同。你拜八十八佛也是一样,早晚课都是这样子。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乃至于一切大小乘的功德,都是由于止观的力量缘故,而得增长乃至成办,所以菩萨对于禅定,应该要数数的修习。因为他能够加强你的心力,使令你造作善法更有力量。这个是讲到禅定的一个功德。

  二、正修。

  这是讲到修禅定的三个方法。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提出三个方法。

  (一)、心于何等所缘安住。

  修习禅定,第一个要选择一个所缘的境界。所缘的境界,智者大师提出三个所缘境。第一个所缘境是众生法界。你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身心。一般南传教法修的禅观,他的所缘境就是扣着你的身心世界,多数是扣着色法,就是出息、入息。以息当所缘境。第二个是佛法。你的所缘境是佛的法界。你观想佛的相好,观想佛的名号,观想佛的功德。一般净土宗跟密宗,强调他力法门,强调本尊相应。以佛的法界为所缘境。第三个是心法。众生法、佛法、心法。心法,天台、唯识,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所缘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观心,以心为所缘境,以心观心。心于何等所缘安住。我们在修禅定,你要先选一个你所缘的境界。所缘的境界有佛法界、众生法界、心法三个。

  (二)、心于所缘如何安住

  选择所缘境以后,我们下一个要作的就是正念。就是专注力。你要强迫你这一念心,要去专注你的所缘境。

  (三)、住所缘后应如何修

  这是正知的一个相续力。禅定的修学,主要是两个。当你选完所缘境以后,就是正念、正知,两个。「念」是铭记不忘。你的心中对于你的所缘境,一直的记住,不要去忘失。正知就是一个觉察审知的功夫,经常要注意,你的心是不是还安住在所缘境。因为你在安住的时候,是不是被昏沉跟掉举所破坏,就是正知。印光大师提到,我们修念佛三眛。他主要的修行方法,就是根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一个专注力。一句弥陀念诵听,就是你在佛号的所缘境当中,怎么修专注呢?这句佛号,念从心起,从你这一念皈依的心升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经过这样的念诵听以后,你就是安住在佛号。但是安住的情况要把它相续,就是十句成片三三…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