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三

  

佛法修学概要(二十三)

  

净界法师主讲

  乙四、证果篇第四

  前面的发心、正见、修行都是在因地上来说;这个是属于证果篇,果位上。

  入文分二:一、总标三乘果德。二、别明三乘果位。初中分二:初、菩提。二、涅槃。今初。丁一、菩提。

  在我们经过长时间修学以后,我们得到了两个功德:第一个是菩提,第二个是涅槃。当然圣人的阶位功德很多的,我们只是以这两个来代表。什么是菩提呢?

  梵语、此云「觉」、「智」、「道」。

  菩提就是觉,好像睡梦觉,我们从睡梦当中觉悟。第二个是智慧,智慧能够破除我们内心的烦恼,能够使令我们产生一种正确的观察。「道」是道路,比喻这种智慧能够使令我们从生死的此岸能够通达到涅槃的彼岸,这是道路。

  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断除烦恼成就涅槃之「无漏智慧」,名为「菩提」,亦名「智德」。

  这个是菩提。前面这个地方讲到无漏智慧,我们把无漏智慧加以说明,讲到无漏的智慧有两种,第一个是实智,第二个是权智

  一、实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谓以「空观」之无分别智,破除烦恼,亲证二空平等之真如理,名「实智」。

  这个是讲到根本智,以空观来破除烦恼以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

  二、权智─亦名「如量智」、「后得智」。由前「实智」所生,谓能分别诸法事理,善能观察众生差别根机,以诸言辞,譬喻等善巧,化度有情,使令众生亦得悟入真如实相之理,名「权智」。

  所以这个无漏智慧等于是包括根本智后得智。它的生起,当然是我们最初先从空观里面,破除烦恼引生根本智,再启发后得智,这个是讲菩提第一个。

  丁二、涅槃「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

  它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做寂灭又叫做无生

  谓由断除烦恼,尽除生死,所显「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之境界,于中具足无量无边微妙功德,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寂静无为」之法乐,名为「涅槃」,亦名「断德」。

  这个涅槃是借着我们断除烦恼以后,所显出来的一种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境界,这个涅槃当然具足无量无边微妙功德,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寂静无为的法乐;也就说这个涅槃的寂静,得到以后永远不会失去,这个是涅槃,亦名断德。

  涅槃有三种;第一个有余依涅槃,第二个无余依涅槃,第三个无住处涅槃。

  有余依涅槃叫做子缚已断,果缚还在,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子缚」指的是我们内心的烦恼跟我们的有漏业,这个是能够招感三界生死的集谛。「缚」是系缚。内心的惑业已经断除了,可能你内心成就了我空观,但是你的果缚还在,你这个三界的有漏果报还在,这个果缚还在,这个是属于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是说子果俱亡灰身泯智,你不但是有漏的惑业断了,而且你的苦果业也结束了,这个时候进入灰身泯智,「灰身」就是说你用三昧真火把身体烧掉了,「泯智」就是说你不起智慧的妙用,进入灭尽定,第六意识不起作用。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你的智慧就没有了。智慧一定要依止第六意识的,妙观察智。这两种涅槃都是属于二乘人所修的,在《法华经》上说是化城。第三无住处涅槃,他没有一个住处,他不住三界的生死,也不住界外的涅槃。他的境界是般若大悲由于般若不住生死,由于大悲不住涅槃。使他内心当中有万德庄严,种种的功德。他因地的时候修习六波罗密,万善为因,所以万德为果。果上的时候,他虽然是寂静安乐,而且能够显出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的妙用,万德庄严。这是佛菩萨的一种涅槃境界。《法华经》说的宝所。佛是圆满的,菩萨是分证的。

  丙二、别名三乘果位,分三:初、声闻果位。二、缘觉果位。三、菩萨果位。今初。

  一、声闻果位

  一、须陀洹果-此翻「预流」。

  「预」是参预。他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圣流。

  此位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真谛理」故,名为「见道」,又名「圣位」。

  我们从凡夫经过长时间的修行,这时进入「圣位」。预入圣流。但是我们凡夫,所谓生死浩然,进入初果以后,你的生死已经有了了期了。一般我们说七番往来,决定能够了生脱死。所以这个地方讲已经预入圣人之流。在这阶段当中,已经断了三界八十八品的见惑,能够见到真谛理。「真谛理」我空的真如。名为「见道」,又名「圣位」。这是初果。

  二果,斯陀含果-此翻「一来」。

  他必须还要欲界来一次。这个阶段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后三品还存,所以必须来一次。既然思惑还有,就须要招感三界的生死。

  三、阿那含果-此云「不来」。此断欲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惑

  这个阶位,他已经断了欲界所有的思惑,所以他不再来欲界受生,他是生到色界四禅去了。他在那个地方去断上八地的思惑。

  四、阿罗汉果-此云「无学」。

  这个时候,他在整个声闻乘当中,已经是功德圆满。

  「无学」、又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此位断见思俱尽,若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又名「孤调解脱」。

  他这个解脱很单调,他只能够得到寂静,但是不能够生起妙用。我们讲法胜,跟菩萨比起来。譬如说,同样菩萨,他要能够断见思烦恼以后,他就能够显出种种的智慧、种种的神通妙用来度化众生。这个事阿罗汉不行,所以叫孤调解脱。

  丁二、缘觉果位

  一、有学位。二、无学位。

  谓从初发心乃至「无学位」之前,皆名「有学位」。

  缘觉,它不立分果,他要么有学,要么无学。他没有分果,不像阿罗汉,有二果、三果、四果。

  无学位-梵语,「辟支佛果」,此翻「缘觉」,亦云「独觉」。若值佛出世,禀「十二因缘」教,断见思惑,证「真谛理」名为「缘觉」。

  在有佛出世的时间,修习十二因缘,断见思烦恼,证得我空真如的是缘觉。如果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

  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名「独觉」。二者名虽不同,行位无别,断三界见思,与阿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之上。

  他的智慧比阿罗汉更高,他能够侵袭习气。

  (阿罗汉断三界正使尽,如烧木成炭;缘觉更侵习气,如烧木成灰;菩萨正习俱除,如劫火所烧,炭灰俱尽。)

  这地方是说明三乘圣人智慧的差别,阿罗汉只有断了正使的烦恼,好像烧木成炭,习气还在。缘觉又能够把这个习气消灭掉,如烧木成灰。菩萨正习俱除,如劫火,这个劫火很大,炭灰俱尽。说明三乘的圣者,同样断见思烦恼,但是智慧有差别的。

  问:

  答:缘觉乘的智慧比较猛利一点,有些缘觉他是出生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在佛世的时候,经典的介绍就少一点。在律上说,杀阿罗汉的罪比杀缘觉的重,因为缘觉本身对说法利益众生没有多大意愿,阿罗汉他能够说法。小乘的圣者,他不是完全没有悲心,你要向他求法,他会告诉你,但是他不会主动。缘觉就很少接触人群,所以他的事迹就介绍比较少。

  问:

  答:他直接从烦恼下手,因为他从十二因缘观察,知道一切的生死,都是从一念无明显现出来,所以他破除现前的无明、爱取烦恼。阿罗汉从四谛法,他必须经过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次第。禅宗的境界高,禅宗他悟到实相理,缘觉成只悟到真谛理,不同。我们讲到真如的障碍有两种障,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声闻跟缘觉在烦恼障当中能够下一番功夫。他能够降伏他的烦恼,超脱了三界。但是他的所知障很重。也就是说他还不能够通达真如法性,不能够通达一切唯心造。他有坚固的法执,他认为有生死可断,有涅槃可证,他不能够承担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二乘的圣者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我们反观禅宗开悟的人,禅宗开悟的时候,可能烦恼还在,甚至于三界的见思都在,但是他的所知障很轻。他在因地的时候,都能够通达真如法性,都能够承担「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他能够承担这个实相理。他的所知障轻,智慧高,但是他的烦恼障重,他必须还要流转三界的生死。这不同。这样的差别应该知道。

  问:

  答:就通途来说,有些快,有些慢。可是他到初果以后,初果是一个阶段。初果以后有两种功德,第一种功德,他不再堕落三恶道。我们还没有到初果都很难讲,因为初果的圣者,我空智慧现前的时候,他已经把恶的爱取烦恼给破坏掉。

  虽然过去有三恶道的种子,但是没有恶的爱取烦恼的滋润,他不起现形。他只剩下三界,善的爱取烦恼,因为还有思惑在。因为爱取烦恼只剩善的爱取烦恼,所以他以后的生命当中,已经永远离开三恶道果报。这是第一种功德。第二种…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