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有一個韻調,有一個韻調在心中運轉,昏沈掉舉不容易插進來。相續力量要發動,主要是對治昏沈跟掉舉。「掉舉」是說我們內心當中,在安住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已經開始散動。雖然念佛,可也打妄想,打妄想也就念佛。他的心已經不是心一境性,心同時跨越兩叁個境界,在兩叁個境界活動。他的心就是散動,掉舉。「昏沈」的意思,就是心中不明了。前面的掉舉是明了,但是不寂靜。昏沈是寂靜,有些微細的昏沈,你發現不出來,因爲它很寂靜,它不是擾動相,昏沈是一個寂靜相。但是它沒有明了性,明了性失掉。所以說我們在禅定的時候,這個正知,是你要正確的知道,你這一念心是墮入昏沈,或是墮入掉舉,要經常保持一個覺醒的功夫。這是禅定的叁個方法,選擇所緣境,然後于所緣境專一安住,于所緣境相續安住。
(四)、修習禅定差別內容-一、世間禅。二、出世間禅。叁、出世間上上禅。
世間的禅定,主要特色就是有定無慧。就是它有禅定的力量,但是沒有觀照的智慧。說這個外道,他也知道內心經常擾擾動動,很容易起煩惱,很容易造罪業,所以他也希望讓心寂靜下來。他強迫自己的心在一個所緣境,出息、入息,或者在丹田的地方,強迫自己專一相續的安住,得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但是外道的禅定,沒有我空的智慧。他認爲他那一念明了寂靜的心,就是恒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一個大我的境界現前。有我罪即生。所以說他那個寂靜的心當中,無量劫的煩惱跟罪業的種子一個都沒減少,原封不動。無量無邊生死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罪業,完全沒有消滅。就像一個石頭把草壓住,把石頭搬開,裏面的草一根也沒死,春風吹又生。外道一直想不通,如何把生死的業力消滅,他沒辦法。他到了那個高深的禅定,有八萬大劫的禅定,他內心能夠寂靜八萬大劫,這麼長的時間。但是他不能解脫,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于生老病死,十二因緣的力量。他不能讓十二因緣的力量停下來,不可以!就是他沒有我空的智慧。世間禅定,他在世間禅定當中,産生一個自我的執著。
出世間的禅定。一般二乘的禅定。二乘的禅定,他超越外道的禅定。雖然在禅定當中,寂靜明了。他能夠觀察寂靜明了的心,是假借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寂靜的心是怎麼出現的呢?它不是有自性,它是因爲我經常專注的因緣才出現的。是假借我長時間在所緣境,專一安住、相續安住的因緣而出現寂靜。如果我不再專一安住的時候,這個寂靜的心就會消失掉。這個時候他知道,所謂寂靜也是因緣所生法。他修我空觀,就能夠達到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于生老病死滅。禅定中有我空的智慧,能夠解脫生死。
出世間上上禅。這是菩薩禅。菩薩禅法跟二乘的禅法不同,菩薩禅法可以在動中修,他依止的是現前一念心性。一般二乘的禅定,他的所緣境是一定要在靜中修的。大部分在靜中修。智者大師說:二乘的禅法偏重在次第止觀。有次第的,先止後觀,修觀也要有次第,先空次假後中。菩薩的禅法,圓頓止觀,他直接觀照現前一念。一念不生,具足法界。這是一個不思議境界。菩薩禅法在修的時候,它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教理修習。它在操作上很簡單,一念不生。但是什麼叫一念不生?這四個字,你要花好幾年的時間去明白道理。什麼叫一念不生?什麼叫做生?什麼叫做無生?教義的學習要花很長的時間。次第止觀不是,次第止觀的道理很淺,你只要長時間有恒心的操作,生轉熟,就能夠成就。所以這個出世間上上禅,對教理要很長時間的修學。教觀,用教來資助觀,就很重要。
它的功德,身心安定,引生智慧。這個禅定啊能夠使令我們色身跟內心能夠安樂,而這種安樂跟我們追求五欲的安樂是不一樣的。我們這一念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觸,也有安樂的感受出現。但是這個安樂的感受,它的相貌是躁動的、不安的。禅定生起的時候,內心也有安樂的感受,但是這個感受是寂靜的,非常寂靜的。它的樂的感受,不會破壞它的寂靜,還是非常寂靜住。很特別。雖然樂受,還是寂靜住。雖然寂靜住,可是充滿了樂受。這個是禅定一個特別的地方。第二個引生智慧。禅定引生智慧是約著增上緣的角度來說的,不是約親因緣。禅定本身不能生起智慧,如果你只是專注,就能生起智慧。那麼外道他沒有學習佛法,他應該也生起智慧?事實上不然。所以禅定不是生起智慧的親因緣,但是禅定能夠幫助你生起智慧。譬如說我們看經典。忏公師父,經常要求我們看經典之前先拜個佛,拜個一刻鍾、二刻鍾,然後靜坐一刻鍾,然後在看經典。你終于了解,跟你剛做完事,心很躁動,你看經典,你這一念心跟法義就是不相應,因爲你躁動。經過你拜佛、打坐以後,你的心寂靜下來,再看經典,容易相應。禅定它能夠幫助你引生智慧,增上緣。智慧的生起是來自于聞思,在大乘經典的多聞跟思惟。
它的破惡能夠度散亂,對治我們散亂的煩惱。蕅益大師說,修學禅定的關鍵,就是滴水常流,則能穿石。他講一個譬喻,下雨天,屋檐有小水滴。小水滴是如此的柔軟,但是它常流。它長時間的流動,可以把地板上的強硬石頭把它穿破。水滴能夠穿破石頭,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它專。第一個水滴,滴到第一個地方。第二個水滴還是滴到同一個地方。就是所緣境不會換來換去。第二個、它常。功夫相續。你今天也念佛,明天也念佛,後天也念佛,長時間的功夫不斷。從蕅益大師給我們的譬喻,我們知道這個修行啊,什麼東西只要一專心起來,力量就大。譬如今天你持大悲咒持了叁遍,持往生咒持了叁遍,你持了十幾個咒都持叁遍。你要對某一件事情,你想要破除障礙,或者你身體有障礙,或者別人身體有障礙,你要爲他加持。你持十個咒,一個咒持叁遍,倒不如你專持一個大悲咒叁十遍來的好。當然法門是沒有高下的,所有的咒功德都很大的。爲什麼他持的咒力量大,你持的咒力量就很薄弱呢?就是這個心。《瑜伽師地論》講一個譬喻,說這個刀子很利,但是小孩子拿這個刀子就沒力量,他不能砍斷樹。大人的心力強,刀子拿來,一刀就砍斷。同樣一把刀子,小孩子就不能把樹砍斷,大人把樹砍斷。表示我們在修學的時候,心持法,法持心。心在操作法門的時候,關鍵就在那個心。心力不可思議。不要去分別法門,大悲咒功德大,往生咒功德大,契機就是妙法,你持起來相應就好。但是你要多持幾遍,你對于你所皈依的法要熟。長時間的滴水常流,今天滴在這個地方,明天滴在這個地方,後天也滴在這個地方,長時間這個石頭就被你穿破。我們修行也是這樣,置心一處。你今天持大悲咒,明天也持大悲咒,持叁十年的大悲咒,你持大悲咒就有力量,就是置心一處,無事不辦。禅定的特色就在這個地方,所以講心一境性,他要求你內心當中,專注在一個單一的所緣境。當然念佛的道理也是這樣,印光大師說:「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死盡偷心,老實念佛。」你不要老是念完佛覺得佛的功德不夠用,又念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每一個菩薩的功德都是差不多,都是一樣,關鍵就是你要專,專一在所緣境。這個力量就是大。這是我們修禅定要注意的地方。
辛六、般若度
一、般若自性-《廣論》雲:「奢摩他者,謂心一境性;毘缽舍那,謂正觀察。」
前面奢摩他的特性是心一境性。毘缽舍那觀的自性是正觀察。我們只有修禅定,它能夠對治我們心中的散亂。但是我們心中的顛倒是不能消滅的。「觀」是對于我們身心世界的一種正確的觀察,來破除我們心中的顛倒。
二、趣入修習般若方便
一、加行-《攝波羅密多論》雲:「俱胝廋他無導盲,路且無知豈入城,五度無慧如無眼,無導非能證菩提。」
這個地方就是說明修習智慧的重要。「俱胝」就是億,百千萬億的億。「瘦他」是兆。「無導盲」有這麼多無量無邊的行門,但是沒有智慧的引導,就像一個沒有眼睛的人一樣。雖然他的腳很有力量,他能夠産生很大的活動力,但是他沒有眼睛,沒有眼睛有什麼過失呢?路且無知豈入城。他不能夠判斷這個道路在那裏?如何的趣入涅槃城。這道路不是講身體的道路,是講內心的道路。我們內心當中有兩個道路,第一個雜染的道路,趨向于生死流轉的。第二個道路是趨向于清淨涅槃的道路。我們內心當中經常會出現很多很多染淨的相貌,我們如果不學習經論,我們不能夠去抉擇,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我們也不知道內心的狀態是應該消滅,還是應該增長?不知道。不知道的時候就不能夠趨向于涅槃的安樂。五度無慧如無眼,無導非能證菩提。前面的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禅定,假設沒有智慧的引導,這樣的善法就不能夠使令我們趨向于無上菩提,這個善法只能夠在人天得果報。「度」就是波羅密,到彼岸。度就是你在布施、持戒、忍辱的時候,一定要跟波羅密相應,才能夠稱爲度,否則只能夠是布施,不能夠說是布施度。因爲你這個布施的行爲,不能夠使令你到彼岸,只能夠在人天得果報。所以無導…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