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能證菩提,六度無般若,空城有漏因。沒有般若波羅密的引導,善法不能使令你趨向無是菩提,不可以。這是講到智慧的重要性。
二、正修
有關智慧的修學,宗喀巴大師提出正反兩面。第一個是障礙我們智慧的。第二個是隨順智慧的。
「愚癡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愚癡在佛法說是無明。一個人在黑暗當中,他不能抉擇什麼事該作?什麼事不該作?他不能夠去觀察生命的真相。他內心當中有愚癡出現,主要的宗喀巴大師提出七個原因。第一個、謂近惡友。經常親近邪知邪見的人。我們這念心是受熏,真如受熏。你經常接受什麼思想的熏習,你內心就會接受什麼思想的影響。你經常親近邪知邪見的人,你就容易有顛倒的邪見出現。菩薩戒要求受戒的菩薩,不能跟二乘人同一桌吃飯,連吃飯都不行,非常嚴格。因爲你用大乘法熏他,他用小乘法熏你。他的法是思議境,大乘法是不思議境,他就會動搖你大乘的善根。所以說親近惡知識,是非常厲害的。《華嚴經》上說,親近惡知識的過失,比親近獅子來厲害。因爲獅子他只能傷害你一期的生命,你親近惡知識,他告訴你邪知邪見的觀念,那個觀念永遠留在你的心中,生生世世障礙你。獅子、老虎,牠只破壞你一期的生命而已,牠對你下輩子沒有破壞的力量。但是你邪知邪見,一入耳根永爲種。那個思想在你的心中,生生世世破壞你的善根,所以惡知識是非常厲害的。懈怠懶惰極重睡眠;有些人有極重的昏沈。他一打坐就打瞌睡,內心當中一片黑暗。雖然寂靜住,但是昏沈。這種人也容易慢慢愚癡。就是剛開始昏沈的時候,你不對治,時間久了,你經常讓自己昏沈的狀態,以後你學習很多的道理,學了半天,記不下來。或者法師講解很清楚,你聽不懂。別人都聽懂,你還是聽不懂。對于業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你很難明白。所以昏沈久了以後,會讓你愚癡。宗大師說,一個人很容易昏沈,下輩子很容易到畜生道去。畜生道的特性就是癡,雖然你布施修了善業,但是你到畜生道得果報,有的畜生福報很大,他就是癡,癡心所重。這個地方要注意。不樂觀擇。不喜歡修觀,不喜歡去如理思惟佛法的道理。他打坐只是讓自己心靜下來,只是讓自己明心而住,經常落入一種無想的狀態,時間久了,你也會變成愚癡、暗鈍。就是對道理很難明白,第六意識經常不活動,時間久了,它就鈍。不解方廣。不明白大乘經典的義理,這也是愚癡的原因。不想學習。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起增上慢,大部分都是有禅定的人,外道有了禅定以後,他的慢心特別的重,因爲他沒有修我空觀,我執就特別的大。因爲他的禅定力量太大,他說扶尺是黃金,就變成黃金。他的心力很強,心力很強,他也不明白什麼道理,他能夠有神通,有禅定就有神通。他入定以後,觀察牛生天,狗生天,他出來能夠講出一個道理,原來牛能夠生天。他對弟子說:我們想要生天,怎麼辦呢?向牛學習、向狗學習。因爲他有禅定,大家對他有信心,就持牛戒,持狗戒,因爲他沒有佛法業果的正見。就是這個問題,上品邪見。「上品」就是說,他那個邪見很難改變。佛在世的時候,佛陀是無量劫來積功累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光明、無量相好的境界。外道看到佛陀,他不當一回事。佛陀跟他說法,他不相信。他的邪見,乃至于大威德的佛陀都沒辦法度化他。這是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這是對自己沒有信心,老是覺得我這個人根性愚鈍,我不是修習智慧的根性。你老是覺得你不行,你果然不行,就是沒有信心。不樂親近諸有智者。內心當中憍慢,不喜歡去親近善知識。這是愚癡生起的七個原因。
再看我們生起智慧的原因。
「謂應親近智者,隨自力能而求多聞,若不爾者,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則不知修何法故。若有多聞,由思所聞法義,能生思慧,從此能生廣大修慧。」
得到智慧的原因,第一個要親近善知識,因爲法在人弘。法本身不能夠自我宣揚,必須有善知識的那一念心來弘傳。親近善知識以後,隨自力能而求多聞。經常的聽聞善知識的開示。假設不是這樣,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智慧有叁個,一個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聞慧是對于文字的道理一些粗淺的認識。譬如說,我們相信因果的道理,相信空性的道理。但是你沒有長時間的思惟,這個道理在你的心中,就是不深刻,很淺。你經過長時間深入的思惟以後,法義就深入你的心中,你對道理的抉擇很深刻。所以在《唯識學》說,一個人他通達業果以後,他也可能會造惡業。但是他業果的智慧生起,他造惡業跟一般人造惡業不同,他造惡業,馬上會生慚愧心,因爲他馬上警覺到,他所創造的惡業,會使令他引生不可樂果報,他馬上有這樣的警覺性。雖然他的習氣重,一時控製不住,但是他的慚愧心一活動,就能夠折損他造業的力量。一般我們造惡業,我們無所謂。爲什麼?因爲正見不現前。我們一般造惡業,沒有生起慚愧心,這是我們有點斷滅見。我們不認爲這個惡業,對我們生命會有什麼影響。當時至少在當時之下,可能事後會後悔,再起煩惱的時候,再起罪業的時候,假設慚愧心沒有生起,那表示你對業果的思想不夠深刻,還是有點偷心。思慧就是一個勝解,對于法義很深刻很深刻的理解。思慧能夠調伏煩惱,聞慧是不能夠調伏煩惱。若有多聞,由思所或法義,能生思慧,從此能生廣大修慧。修慧就更厲害,修慧就是有禅定。禅定當中思惟法義,就能夠斷惑證真,轉凡成聖。
是故菩薩當依智者,于大乘經論勤求多聞,以諸教理,善爲成立聞思之慧。
成就智能就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這是成就智慧的原因。
叁、修習般若差別內容-一、通達勝義慧。二、通達世俗慧。叁、通達饒義有情慧。
智慧的內涵,第一個是勝義慧。通達我空法空的義理,觀察真谛理,觀察無相的真如理。第二個通達世俗慧。觀察諸法的差別,因緣果報的差別相。第叁個通達饒義有情慧。這個地方是指度化衆生的一種善巧方便。有些人度化衆生,他容易善巧。這也是一種智慧。
他的功德斷惑證理,教化衆生。自受用的話,能夠斷惑證理,利他,有智慧他就能夠教化衆生。破惡能夠度愚癡。對治心中的無明愚癡。這個智慧啊是佛法唯一不共外道的地方。外道的法也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但是外道的傳承當中,沒有佛法業果的道理,沒有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他們沒有這樣智慧的傳承。沒有這種傳承有什麼缺點呢?有兩個差別。外道在修習善法的時候,他容易退轉。譬如說,他修布施或放生。他在修善法的時候,假設他出現很多的逆境,他就容易退轉。因爲我修那麼多善業,也不能出現可樂果報,原來人世間,生命是沒有軌則的。不是說善業成就可樂果報,惡業成就不可樂果報,原來生命是一個完全沒有軌則的,快樂痛苦是一種自然而有的,看誰的運氣好。他就容易生起邪見,就使令他退轉。佛弟子有因果的道理在支持他,他雖然很努力的布施、持戒、修忏,即使有逆境現前,他知道這是叁世因果。我過去的罪業,我今生因爲修善的關系,重報輕受。本來我這個罪業要到地獄去的,善業的力量把惡業逼出來,重報輕受。他心中有這個道理在支持他,能夠使令他遇到逆境的時候,繼續修善下去。這個就是智慧的力量,正見的力量。這第一個他不容易退轉。其次,外道修習善法,不能夠成就解脫,因爲他修習善法,只是他們教法的教授。爲什麼修習善法,他沒有這樣一種理論的傳承。在佛弟子當中,所有的修行,都是以智慧來引導,所以他的力量能夠集中,能夠成就解脫分。《金剛經》提到一個觀念,我們用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比不上我們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爲什麼?天親菩薩作了解釋。天親菩薩在《金剛般若經論》上說:布施的善法,不能有般若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不能夠成就解脫分,沒有解脫的力量。你讀《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內心當中在操作這個法義,那個法義能夠引生你解脫的力量。智慧,第一個有解脫的力量。第二個他使令你不退轉。有這兩種功德。
問:以上「六度法門」其相互關系雲何?
講完六度,在《成唯識論》作一個問,它的關系怎麼樣呢?
答:如《成唯識論》雲:「前前引生後後,後後持淨前前。」
六度,前面是後面的基礎,布施是持戒的基礎。持戒是忍辱的基礎。一定要有布施作基礎,才能夠生起持戒,有持戒而生忍辱,乃至于禅定、智慧。前前是後後的基礎。後後持淨前前。就是後面能夠使令前面的功德更加清淨圓滿。所以說你持戒以後,它能夠幫助你前面布施的功德更加的清淨、更加的圓滿。乃至于你生起智慧,能夠使令你禅定的功德更加清淨圓滿。後後持淨前前。相互關系是這樣子的。
庚叁、結歎六度功德
《解深密經》雲:「一切波羅密多,各有四種最勝威德:一者,于此波羅多正修行食,能舍悭吝、犯戒、心憤、懈怠、散亂、見趣所治。二者,于此正修行時,能爲無上證等菩提真實資糧。叁者,于此正修行時,于現法中,能自攝受饒益一切有情。四者,于此正修行時,于未來世,能得廣大無盡可愛諸果異熟。」
在《解深密經》講出六波羅密有四種功德,第一個它能…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