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不容易布施持戒的善法,就一下子破壞了。
又《攝般若密多論》雲:「若有棄舍利他意,佛說忍爲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
一個菩薩的行者,到人世間去利益有情,勸化衆生生起善根。但是衆生有時候起煩惱,或他有罪業就觸惱你,假設這個菩薩不能忍辱的時候,他會說:我不再度化衆生,我自己在佛堂用功多好、多自在。若有棄舍利他意。放棄要利益有情的一個菩提心,這個時候,佛陀說應該怎麼辦呢?應該怎麼對治呢?佛說忍爲勝方便。你應該修忍辱,爲什麼呢?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佛陀告訴所有佛弟子說,世間的功德要圓滿,他一定會有障礙的。世間上的事情功德要成就,沒有一件事情是順利的。因爲衆生的世界,他的一個等流性是煩惱、罪業跟痛苦,這是他的一個本性。你在一個強大的等流性當中要成就一個功德,你是違背他的本性。你在這個苦惱的世間要弘揚正法,這個是違背衆生的習性的,違背衆生一個強大雜染的等流性,當然會有障礙出現。所以說,一個功德成就,要緊的是你能夠忍辱這樣的一個障礙,不可能要求沒有障礙出現。世間圓滿諸善事,是怎麼能夠圓滿的呢?由忍救護忿過失。因爲忍辱才能夠圓滿的,不是因爲沒有障礙而圓滿的。這是說明忍辱的重要性。
「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衆害由忍除。」
忍辱波羅密,是具力者妙莊嚴。是一個菩薩,有福德智慧功德。「力」是福智的兩種資糧,他的一種莊嚴。一般人的莊嚴是靠衣服、璎珞、寶物。菩薩的莊嚴是靠忍辱來莊嚴自己。是難行者最勝力。這件事情本來就是不可能成就的,但是他能夠在不可能當中,創造一個強大的勢力,這個就是忍辱。他有什麼勢力呢?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衆害由忍除。他能夠熄滅害心跟野火。害心就比喻作野火,燒功德林。野火遇到雨以後,火就熄滅了。表示說,現後衆害由忍除。因爲忍辱的關系,使令我們今生本來有災難的,或者來生有災難的,因爲忍辱的關系,就重報輕受,就能夠消滅。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次在拘薩彌國結夏安居。結夏安居的時候,僧團發生糾紛,分成兩個派系,就生起鬥爭。雙方面都爭執不下,最後就請佛陀去裁示。佛陀去聽完雙方面的訴說以後,佛陀就請兩方面僧團坐下來,佛陀也沒有說誰對?誰錯?請他們都坐下來。佛陀就講一個故事。佛陀說啊過去有兩個國家,一個國王叫長壽王。這個長壽王非常的慈悲,教化他們國家的人民。隔壁國家的國王叫梵意王。這個國王是有野心的,處心積慮要拓展他的版圖。梵意王爲了要並吞長壽王的國家,帶著軍隊攻打長壽王。長壽王爲了保護國民,只好抵抗了。兩國就打起來,打起來以後,長壽王就把梵意王打敗。打敗後,就把梵意王抓到。長壽王說,我本來可以殺死你的,但是殺死你以後,你兒子一定會找我報仇,這樣子我們兩個國家生生世世都是冤家,這樣大家都不是好事情。我現在把你放了,但是你以後不能在侵犯我們。梵意王答應了,放回去。沒幾年,第二次又來攻打,長壽王又把他打敗,又抓住他,經過教誡,又把他放回去了。第叁次又來攻打,長壽王就想,梵意王要來攻打我們國家,不爲別的,主要就是要當國王。他的心已經堅定,每一次打仗就死傷這麼多人,實在沒必要。既然你要當國王,就讓給你好了。長壽王就不再抵抗,寫一封信,國家讓給你。長壽王隱姓埋名,帶著家屬就到民間去了。長壽王他也是讀書人,他就開了一個學堂,教書。過了幾年,他因爲有德行,慢慢的很多人就親近他。這個時候,就有大臣跟梵意王說,長壽王他雖然隱姓埋名,但是現在很多人跟著他,這是很危險,怕是要造反?梵意王一想,也對,危險。就把長壽王抓起來,關起來,准備把他處死。這個長壽王有一個兒子叫長生童子,他在父親被抓去處死之前,買通獄卒,偷偷的見他父親最後一面。看到他父親很傷心,在父親面前說,我一定要爲你報仇。長壽王就製止他,長壽王說:一個人懷著瞋恨的心,是一切禍患的根本。你懷著瞋恨的心,使你未來當中跟許多衆生禍患的根本。他說:你如果真正孝順,你一定不要爲我報仇。災難到此爲止,彼此的憎恨到此爲止。長生童子只好答應,就哭哭啼啼的離開。沒多久長壽王就被處死了。長生童子畢竟是個凡夫,他還是想要去報這個仇。怎麼辦呢?長生童子善于彈琴,他彈琴彈的非常好。他有計劃,慢慢的王宮大臣都找他去彈琴,他琴彈的非常好,就介紹給梵意王。梵意王有一天就請長生童子去彈琴,聽的很歡喜,就留在身邊。有一天國王就帶著長生童子,很多宮女到宮殿前面的花園去遊玩。大家喝醉酒以後,就請長生童子彈琴。彈完以後,梵意王就累了,躺在長生童子的大腿上就睡著了。長生童子想機會到了,就把他預藏的小刀拿出來,准備要把梵意王給殺死,爲他父親報仇。但是他要殺的時候,他感覺他父親在跟他講話。他說:懷著瞋恨的心,是一切災難的根本。這個時候他聽到父親講的,就把刀放下去。放下去沒多久,他又想到他父親的仇沒報,他又拿起來。他父親又在跟他講話,他又放回去。如是的叁次。第叁次的時候,他把刀放下去的時候,刀跟刀鞘一接觸的聲音,就把梵意王吵醒了。梵意王是驚醒的,嚇了一身冷汗。他說:不得了,我剛剛作了一個夢,夢見長壽王的兒子在追殺我。長生童子說:對啊!我剛剛本來就是要殺你。你剛剛要殺我,你有機會,爲什麼沒殺我呢?我本來要殺死你的,但是我想到我父親臨死之前跟我交代說:懷著瞋恨的心,是一切災難的根本。要我一定不能報仇,所以我沒有殺你,我現在任你處置。梵意王聽到長壽王這一段的開示以後,觸動他的良心。梵意王很後悔,就把這個國家還給長生童子,自己回到他的國家去了。佛陀講完這個故事以後,佛陀講一個偈頌。佛陀說:「若以怨止怨,是怨終不止。惟忍能勝怨,是古聖常法。」雙方面發生沖突的時候,若以怨止怨,你對我不起,我也對你不起。彼此的怨恨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是不會停止的,只有輾轉的增加。怎麼辦呢?怎麼能夠化解怨恨呢?惟忍能勝怨,一定要有一方忍下來,這個怨恨才會停止下來,惟忍能勝怨。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古代的聖賢所遵守的一個不變的軌則,就是以忍辱來對治怨恨。凡夫的眼光只看到現在,你對我不起,我對你不起,那不是很好嗎?但是聖人的眼光是看到未來。我們以這兩個國家來看,梵意王跟長壽王這兩個國家,如果不是長壽王的忍辱,這兩個國家世世代代要發生戰爭,這當中不知要死傷多少的老百姓。你今天把我國王殺了,下輩子他的兒子又把這個國王殺了,他的孫子又把你國王給殺了。若以怨止怨,是怨終不止。這兩個國家,因爲瞋恨心的緣故,生生世世都是世仇。因爲瞋心的相續,不知道有多少無辜的老百姓要犧牲。帶著瞋恨的心,是一切災禍的根本。長壽王的忍辱,他忍下來了,就使令災難就這樣停下來,傷害最小爲止。「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衆害由忍除。」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是贊歎忍辱發動這麼大的力量,他能夠把現在或未來,本來要發生的災難,因爲忍辱的因緣,把這個災難給消滅掉。它有這種力量。最後一段是對忍辱的贊歎。
「諸勝丈夫堪忍铠,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贊歎微妙華,名稱華鬘極悅意。」
諸勝丈夫堪忍铠。殊勝的丈夫,修忍辱的菩薩。他爲什麼殊勝呢?因爲他有一個堪忍铠。一個忍辱的铠,「铠」是由鐵片所串成的衣服,鐵甲。這個菩薩,任何的東西不能傷害他,因爲他有忍辱铠。惡人粗語箭難透。惡人粗惡的言詞這種箭,不能傷害這個铠。反倒是成爲贊歎的微妙華。這個華可以稱之爲華鬘,花圈,很多的花把它圈在一起。反而是一個使令他內心喜悅的境界。就是說他本來發動粗惡的言詞,要傷害這個菩薩,菩薩因爲有忍辱铠的緣故,粗惡的言詞變成一種喜悅的花鬘。這意思是說,轉惡緣爲菩薩道。菩薩因爲用忍辱操作的緣故,使令這個惡緣啊變成他一個功德增上的增上緣。本來對他菩提是一個傷害的。他修忍辱,不但沒有傷害他,反而使這個菩薩的功德增上。由于惡因緣的緣故,他反而增上功德。如是菩薩善自思惟,其中過患及勝利,則于「忍辱」當勤修學。
二、正修-《行論》雲:「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惟催此忿心,如破一切敵。」
忍辱的修行方法,在修行之前,《入行論》講出一個總原則。說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惡有情如空。他不相信因果的粗暴的有情,就像虛空一樣的多。當然,我們不可能一一的調伏它們,來隨順我們的心意。怎麼辦呢?惟催此忿心。我們只能夠要求我們現前這一念瞋恨心,這樣子就能破除一切的障礙。如破一切敵。這個地方是對菩薩遇到障礙,處理的一個原則。我們看《金剛經》也是這個態度。《金剛般若波羅密》,什麼叫金剛呢?它能破除一切的障礙,內外的障礙。一個菩薩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他發了菩提心以後,「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他面對這麼多的逆境,他要去行菩薩道,應該怎麼辦呢?我們看整部《金剛經》,佛陀沒有一句話要菩薩去改變環境,沒有。絕對沒有這種口氣。佛陀只是告訴菩薩,你應該要調伏你心中的煩惱跟一個執取的心,調伏你這一念執著的心情。說明菩薩在面對情況的時候,「愚者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一個愚癡…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