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们在持戒之前,应该要思惟持犯的得失。

  二、正修。正式修行持戒。

  「诸行所依谓菩提心,不应失坏渐令增长者,是为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

  持戒的第一个步骤,就是依止菩提心。这个菩萨戒的戒体,其实就是菩提心。就是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菩提心。我们不应该失坏,乃至应该使令它增长,这个是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菩提心不但是持戒、持戒的根本,也是一切六度的根本。换句话说,站在菩萨道的角度,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这六个善法,都必须要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的一个方向相应。你为什么要布施?你不是为了你个人的福报,你布施是为了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乃至于其他的五度都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地方说出,一切的所以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所以我们在持戒的时候,要护持我们的菩提本愿。下手处,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菩萨戒特别重视饶益有情戒,就是不损恼有情。小乘的戒法,他的依止处是出离心,他的心情是要出离三界生死的痛苦。他对于无量无边的有情在痛苦当中,他不是很在乎这件事情。所以小乘的戒法,重视在戒贪,因为贪欲正是生死的根本。声闻戒,对于贪,所延生的戒律,特别的广多。对于出家众,你的衣服要多少件,钵要几个,吃饭要吃多少,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不能吃饭。对于饮食资具,贪烦恼相应的戒法,制定特别的多。声闻戒的精神在出离三界。但是菩萨戒的根本在利益有情,饶益有情。所以对杀生这件事情,伤害众生,不管对身体的伤害,对内心的伤害,制得特别的重,制的特别的多。一个菩萨,就算有畜生来触恼你,但是牠后悔了,牠向你忏悔,你一定要接受,不管他先前对你造成多大的伤害,只要牠肯后悔,向你忏悔,你不接受,是菩萨波罗夷罪,制得这么重,不可毁罪。你只要不接受众生的忏悔,瞋心不忏悔,这菩萨就犯波罗夷罪。制的非常重。所以菩萨戒的根本,第一个要件是遮止损害一切有情,你不能让众生损恼。这个地方的依止是个菩提心,当然菩提心的根本在大悲心。声闻跟菩萨戒的精神是不同的。在修行的时候,你在持菩萨戒的时候,你内心所依止的是一个大悲心,跟你在持比丘戒、沙弥戒依止出离心的心情是不同的。

  「大地以上所有尸罗为所愿境,于初发业诸进止处,当从现在志心修学。特当了之十不善业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

  除了护持菩提心以外,在制律的功德上,广泛来说,大地以上所有的戒法,都是我们所希求的境界。菩萨戒,既然你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表示这一切的戒法,不管是五戒十善,乃至于沙弥戒,比丘戒,都是我们所持戒的对象。我们对于这样的对象应该怎么办呢?于初发业。最初得到戒体的时候,叫发业。对于诸进止处。「止」就是止持。因为止而成就持戒,就是什么是不该做。「进」就是作持。因为作而成就持戒,什么是你应该做的,没有做也是犯戒。对于止、作二持,你从现在开始要至心的修学。你在持戒之前,必须把所有的戒法,好好的学习它的开遮持犯,这是它的第一个方法。特当了之十不善业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当然戒很多,宗喀巴大师特别提出十善业,就是以十善业为基础。其实所有的戒律,它都是十善业开展出来的。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除十善业以外,你自己所受的律仪,根本戒,基本受是杀盗淫妄,你应该要努力的去防护它。

  我们在持戒的时候,第一个是依止菩提心。一方面护持我们的十善业,我们的戒体,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要去触恼一切有情不要去伤害一切有情

  三、修习持戒差别内容。(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戒跟摄善法戒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偏重在上求佛道。饶益有情戒是利他的功德,是下化众生。在受戒的时候,我们在师长面前发愿,对于十法界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这样成就的戒体叫摄律仪戒,断恶。我们希望誓修一切善,得到摄善法戒摄善法戒,在菩萨当中偏重在智慧的修学。这个菩萨对于广学多闻,成就智慧,这件是很重视。这一点也不共于声闻戒。声闻戒没有摄善法戒。声闻的比丘,说有菩萨来说法,比丘不来听,他不犯戒的。但是如果是菩萨,对于有人来说法,不来听,这个菩萨就犯戒。因为菩萨戒的本身就是摄善法戒,因为这个善法你应该去做的,你没去做,这个犯戒的。第三个饶益有情戒。菩萨到了山林旷野,看到一只狗,你不为他说法,你不为他作三皈依,是菩萨犯轻垢罪。你有这样的因缘,这只狗在无量劫生死当中,好不容易才遇到一个三宝的弟子。你只要起一个慈悲心,让他种下一个善根,但是你却没作,让他空过,让他空空的跟你相遇。你这个菩萨,违背你的慈悲心。饶益有情戒,你应该有因缘饶益有情,你放弃了,也是犯戒。声闻戒的内涵只是摄律仪戒,菩萨戒多了摄善法跟饶益有情,这地方不一样。这两个是不共声闻的。摄律仪戒是共声闻戒的。它的功德在生善方面,第一个是身心庄严。第二个是引生禅定。持戒使令我们的果报体特别的庄严。《大般涅槃经》说: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一个相好都是持戒所得到的。持戒使令我们身心庄严。其次是引生禅定。意思是说,因为我们持戒是偏重在断恶修善。恶法的体性是扰动的,所以一个人内心当中摄持太多恶法,他的内心静不下来,动荡不安,晚上作恶梦。这种人要修禅定就有困难。因为禅定的本质是寂静的、明了的,罪业是违背寂静性的。反过来说,善业的体性是寂静的。一个人善业作久了,他特别的安定,这样子他是随顺禅定,他修禅定比较容易。持戒能够帮助禅定的生起。从破恶的角度来说,能够对治我们内心的罪业。使令我们因为持戒的关系,身口意的罪业慢慢的减少,善业慢慢的增长。它有破恶的功能。

  布施可以使令一个菩萨的果报,资财富足。就是你的饮食、你的衣服、你的房子、你的资具非常的充足,这是布施的果报。持戒能够使令你成就尊贵身,尊贵的人天的色身。在律上它作出一个问答,一个人他布施,但是不持戒,果报是什么呢?他很努力的行种种的布施,慈善事业、对三宝布施。但是他烦恼习性很重,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这样子他的果报是什么呢?律上说,因为他破戒,就使令他堕入卑贱的果报,或者是畜生道,或者是恶鬼道。因为他布施,使令他资财富足,但是因为他果报卑贱,所以他的资财变成一种卑贱的资财。有些狗也是吃得很好,住的房子也很好,受到人们的宠爱,但是他毕竟是一只狗。卑贱的果报是因为他破戒的关系,他破戒,他作一只狗,还受那么好的饮食呢?因为他有布施的因素。所以说布施是资财的富足,持戒是成就尊贵身,这两个是不同。

  辛三、忍辱度

  一、忍辱自性-《广论》云:「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及善安住法思胜解。」

  忍辱的体性有三段,第一耐他怨害。「他」指的他人。忍耐他人所加给我们身口的伤害。譬如说,他用嘴巴来毁谤我们,或者用身体来伤害我们,这个我们应该忍耐。他人身口的伤害。第二个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前面的伤害是他人的身口引生的。这个地方的苦是外在的环境,外在的寒冷、炎热、饥渴等等,我们也应该安然的去承受。第三个善安住法思胜解。前面两个是身忍,是一个众生忍辱的境界。第三个是法忍。对于第一义谛,佛法真理的一个安忍。法忍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能够安住在法思胜解,意思是说我们对于佛法的我空、法空的真理,经过思惟以后,生起胜解,安住在这样的胜解的境界里面不动,这个也是忍。这个忍就更高阶,法忍。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安住在无明,我们的明了性是跟无明一起活动,我们的心一活动,就会有一个我在里面,主宰我们内心的状态。现在我们在思惟我空,观心无常,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生灭,在这生灭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这个时候,我们对于这样的空性,要能够勉强自己安住在这个真理上,勉强自己,这个也是一种忍,这个忍就更高阶。前面的忍是一个有相境界的安忍,这个忍是无相真理的安忍。

  二、趣入修习忍辱方便。忍辱的方法。

  一、加行-《行论》云:「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毁。」

  《行论》上说,寂天菩萨说:我们不忍辱,有什么过患呢?千劫,「劫」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就是说我们人寿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到十一岁。再一百年增加一岁,到十二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叫一个增劫。然后从八万四千岁,叫一个增劫。一百年再减一岁,再如次的减到十岁,一个减劫。一个增劫跟一个减劫加起来叫一劫。你经过一千劫这么长的时间,所修习的善业,千劫所施集。这个善业很强,在生命当中,积集这么多的善业。你修了什么善业呢?供养善逝等。你亲自的供养佛陀,「等」包括持戒忍辱等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毁。你这样的善行,只要一念的瞋恨心,就全部破坏了。这就是不忍辱的过患。古德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你好不容易在心中一个荒野的地方,种了很多的功德树。这个树也不容易种啊,从小的栽培,慢慢的施肥灌溉,很多树木出现,功德林。但是要破坏功德林,很快。一把火就全部烧光。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如果不忍辱,我们就把过去…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