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在持戒之前,應該要思惟持犯的得失。
二、正修。正式修行持戒。
「諸行所依謂菩提心,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是爲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
持戒的第一個步驟,就是依止菩提心。這個菩薩戒的戒體,其實就是菩提心。就是斷惡、修善、度衆生的一個菩提心。我們不應該失壞,乃至應該使令它增長,這個是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菩提心不但是持戒、持戒的根本,也是一切六度的根本。換句話說,站在菩薩道的角度,布施、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般若,這六個善法,都必須要跟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樣的一個方向相應。你爲什麼要布施?你不是爲了你個人的福報,你布施是爲了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乃至于其他的五度都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地方說出,一切的所以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所以我們在持戒的時候,要護持我們的菩提本願。下手處,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菩薩戒特別重視饒益有情戒,就是不損惱有情。小乘的戒法,他的依止處是出離心,他的心情是要出離叁界生死的痛苦。他對于無量無邊的有情在痛苦當中,他不是很在乎這件事情。所以小乘的戒法,重視在戒貪,因爲貪欲正是生死的根本。聲聞戒,對于貪,所延生的戒律,特別的廣多。對于出家衆,你的衣服要多少件,缽要幾個,吃飯要吃多少,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不能吃飯。對于飲食資具,貪煩惱相應的戒法,製定特別的多。聲聞戒的精神在出離叁界。但是菩薩戒的根本在利益有情,饒益有情。所以對殺生這件事情,傷害衆生,不管對身體的傷害,對內心的傷害,製得特別的重,製的特別的多。一個菩薩,就算有畜生來觸惱你,但是牠後悔了,牠向你忏悔,你一定要接受,不管他先前對你造成多大的傷害,只要牠肯後悔,向你忏悔,你不接受,是菩薩波羅夷罪,製得這麼重,不可毀罪。你只要不接受衆生的忏悔,瞋心不忏悔,這菩薩就犯波羅夷罪。製的非常重。所以菩薩戒的根本,第一個要件是遮止損害一切有情,你不能讓衆生損惱。這個地方的依止是個菩提心,當然菩提心的根本在大悲心。聲聞跟菩薩戒的精神是不同的。在修行的時候,你在持菩薩戒的時候,你內心所依止的是一個大悲心,跟你在持比丘戒、沙彌戒依止出離心的心情是不同的。
「大地以上所有屍羅爲所願境,于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志心修學。特當了之十不善業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又于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
除了護持菩提心以外,在製律的功德上,廣泛來說,大地以上所有的戒法,都是我們所希求的境界。菩薩戒,既然你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表示這一切的戒法,不管是五戒十善,乃至于沙彌戒,比丘戒,都是我們所持戒的對象。我們對于這樣的對象應該怎麼辦呢?于初發業。最初得到戒體的時候,叫發業。對于諸進止處。「止」就是止持。因爲止而成就持戒,就是什麼是不該做。「進」就是作持。因爲作而成就持戒,什麼是你應該做的,沒有做也是犯戒。對于止、作二持,你從現在開始要至心的修學。你在持戒之前,必須把所有的戒法,好好的學習它的開遮持犯,這是它的第一個方法。特當了之十不善業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當然戒很多,宗喀巴大師特別提出十善業,就是以十善業爲基礎。其實所有的戒律,它都是十善業開展出來的。又于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除十善業以外,你自己所受的律儀,根本戒,基本受是殺盜淫妄,你應該要努力的去防護它。
我們在持戒的時候,第一個是依止菩提心。一方面護持我們的十善業,我們的戒體,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要去觸惱一切有情,不要去傷害一切有情。
叁、修習持戒差別內容。(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戒跟攝善法戒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偏重在上求佛道。饒益有情戒是利他的功德,是下化衆生。在受戒的時候,我們在師長面前發願,對于十法界有情無情,「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這樣成就的戒體叫攝律儀戒,斷惡。我們希望誓修一切善,得到攝善法戒。攝善法戒,在菩薩當中偏重在智慧的修學。這個菩薩對于廣學多聞,成就智慧,這件是很重視。這一點也不共于聲聞戒。聲聞戒沒有攝善法戒。聲聞的比丘,說有菩薩來說法,比丘不來聽,他不犯戒的。但是如果是菩薩,對于有人來說法,不來聽,這個菩薩就犯戒。因爲菩薩戒的本身就是攝善法戒,因爲這個善法你應該去做的,你沒去做,這個犯戒的。第叁個饒益有情戒。菩薩到了山林曠野,看到一只狗,你不爲他說法,你不爲他作叁皈依,是菩薩犯輕垢罪。你有這樣的因緣,這只狗在無量劫生死當中,好不容易才遇到一個叁寶的弟子。你只要起一個慈悲心,讓他種下一個善根,但是你卻沒作,讓他空過,讓他空空的跟你相遇。你這個菩薩,違背你的慈悲心。饒益有情戒,你應該有因緣饒益有情,你放棄了,也是犯戒。聲聞戒的內涵只是攝律儀戒,菩薩戒多了攝善法跟饒益有情,這地方不一樣。這兩個是不共聲聞的。攝律儀戒是共聲聞戒的。它的功德在生善方面,第一個是身心莊嚴。第二個是引生禅定。持戒使令我們的果報體特別的莊嚴。《大般涅槃經》說:佛陀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每一個相好都是持戒所得到的。持戒使令我們身心莊嚴。其次是引生禅定。意思是說,因爲我們持戒是偏重在斷惡修善。惡法的體性是擾動的,所以一個人內心當中攝持太多惡法,他的內心靜不下來,動蕩不安,晚上作惡夢。這種人要修禅定就有困難。因爲禅定的本質是寂靜的、明了的,罪業是違背寂靜性的。反過來說,善業的體性是寂靜的。一個人善業作久了,他特別的安定,這樣子他是隨順禅定,他修禅定比較容易。持戒能夠幫助禅定的生起。從破惡的角度來說,能夠對治我們內心的罪業。使令我們因爲持戒的關系,身口意的罪業慢慢的減少,善業慢慢的增長。它有破惡的功能。
布施可以使令一個菩薩的果報,資財富足。就是你的飲食、你的衣服、你的房子、你的資具非常的充足,這是布施的果報。持戒能夠使令你成就尊貴身,尊貴的人天的色身。在律上它作出一個問答,一個人他布施,但是不持戒,果報是什麼呢?他很努力的行種種的布施,慈善事業、對叁寶布施。但是他煩惱習性很重,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這樣子他的果報是什麼呢?律上說,因爲他破戒,就使令他墮入卑賤的果報,或者是畜生道,或者是惡鬼道。因爲他布施,使令他資財富足,但是因爲他果報卑賤,所以他的資財變成一種卑賤的資財。有些狗也是吃得很好,住的房子也很好,受到人們的寵愛,但是他畢竟是一只狗。卑賤的果報是因爲他破戒的關系,他破戒,他作一只狗,還受那麼好的飲食呢?因爲他有布施的因素。所以說布施是資財的富足,持戒是成就尊貴身,這兩個是不同。
辛叁、忍辱度
一、忍辱自性-《廣論》雲:「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衆苦,及善安住法思勝解。」
忍辱的體性有叁段,第一耐他怨害。「他」指的他人。忍耐他人所加給我們身口的傷害。譬如說,他用嘴巴來毀謗我們,或者用身體來傷害我們,這個我們應該忍耐。他人身口的傷害。第二個安受自身所生衆苦。前面的傷害是他人的身口引生的。這個地方的苦是外在的環境,外在的寒冷、炎熱、饑渴等等,我們也應該安然的去承受。第叁個善安住法思勝解。前面兩個是身忍,是一個衆生忍辱的境界。第叁個是法忍。對于第一義谛,佛法真理的一個安忍。法忍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能夠安住在法思勝解,意思是說我們對于佛法的我空、法空的真理,經過思惟以後,生起勝解,安住在這樣的勝解的境界裏面不動,這個也是忍。這個忍就更高階,法忍。我們凡夫的心情是安住在無明,我們的明了性是跟無明一起活動,我們的心一活動,就會有一個我在裏面,主宰我們內心的狀態。現在我們在思惟我空,觀心無常,觀察我們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生滅,在這生滅當中,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這個時候,我們對于這樣的空性,要能夠勉強自己安住在這個真理上,勉強自己,這個也是一種忍,這個忍就更高階。前面的忍是一個有相境界的安忍,這個忍是無相真理的安忍。
二、趣入修習忍辱方便。忍辱的方法。
一、加行-《行論》雲:「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毀。」
《行論》上說,寂天菩薩說:我們不忍辱,有什麼過患呢?千劫,「劫」是一個很長的時間。就是說我們人壽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到十一歲。再一百年增加一歲,到十二歲,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叫一個增劫。然後從八萬四千歲,叫一個增劫。一百年再減一歲,再如次的減到十歲,一個減劫。一個增劫跟一個減劫加起來叫一劫。你經過一千劫這麼長的時間,所修習的善業,千劫所施集。這個善業很強,在生命當中,積集這麼多的善業。你修了什麼善業呢?供養善逝等。你親自的供養佛陀,「等」包括持戒忍辱等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毀。你這樣的善行,只要一念的瞋恨心,就全部破壞了。這就是不忍辱的過患。古德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你好不容易在心中一個荒野的地方,種了很多的功德樹。這個樹也不容易種啊,從小的栽培,慢慢的施肥灌溉,很多樹木出現,功德林。但是要破壞功德林,很快。一把火就全部燒光。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如果不忍辱,我們就把過去…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